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我們做好“三農”工作的主線和重要遵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兩山”思想為引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動鄉村振興,重點做好“五個三”的文章。
第一,盤活“資源、資產、資金”三大要素,激發土地新潛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問題是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基礎上,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把沉睡的資產盤活,變資源為資產、資產變資本、資金變股金,增強發展活力。一是激活“三權”權能。按照“三權”分置原則,進一步明確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繼續推進“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確保2018年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在確權的基礎上,大力完善市、縣、鄉鎮、村四級聯動的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平臺,著力構建從農地到集體資產完整性、清晰化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體系和產權價值體系。二是做大規模流轉。積極創新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鼓勵農戶流轉土地,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土地入股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引導土地經營權流向種田能手和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打通“權”“錢”通道。積極依托國家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建設,著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大型農機具融資租賃等農村產權融資,有效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第二,拓展“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功能,再造產業新鏈條。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山水林田湖草”這個生命共同體,突出一個“綠”字,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一是順應“生態+”。著力優化農產品產地環境,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茶園、放心菜園、精品果園,培育可持續、可循環的發展模式,增加優質、安全、特色農產品供給,實現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協調共贏。二是發展“旅游+”。積極拓展現代農業園區的休閑功能,大力推進休閑農業風情線和鄉村旅游集聚示范區建設,打造長三角地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首選之地”。三是推進“文化+”。大力挖掘“桑基魚塘系統”“淡水珍珠系統”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著力將農業打造成有文化的產業,創建一批帶動作用明顯的農耕文化示范園區。四是實施“互聯網+”。加快農業領域“電商換市”步伐,通過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大力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應用“三級全覆蓋”,深化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與銀行卡助農服務點的合作共建,推廣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支付方式。
第三,發揮“集聚、集約、集成”三大作用,夯實戰略新支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要把各類主體、各類資源有機融合,共建共享、集約集聚、挖掘潛能。一是建設“大平臺”。加快建設“依山”“傍湖”“沿路”三大生態高效農業產業帶,著力創建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田園綜合體。二是培育“大主體”。加大農業項目招引力度,加快推進“戶轉場、散升規、場入社、規轉股、股上市”進程,著力培育一批規模大、質量高、帶動強的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三是打造“大品牌”。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行“生產設施化、技術標準化、經營集約化、營銷品牌化、質量可追溯”的生產經營方式,加強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
第四,鼓勵“創業、創新、創造”三大實踐,培育發展新動能。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大力激發農民群體的智慧和創造力,支持新型農民在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中施展才能。一是善做“減法”,破除創業創新束縛。深化涉農“放管服”改革,積極營造創業創新政策環境,激發創業創新活力,為大學畢業生、返鄉下鄉人員和有志青年搭建創業創新平臺。二是學做“加法”,鼓勵群眾首創精神。一方面,激活蘊藏在農村中的改革動力和創新智慧,將頂層設計與群眾首創精神有機耦合;另一方面,加強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等示范試點建設,著力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州經驗”。三是巧做“乘法”,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優化“1+1+N”農技推廣聯盟體系,創新產業聯盟農技入股創業和農技人員離崗創業機制,構建一套體系全、機制活、功能強、服務優的“一主多元”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第五,推動“農業、農民、農村”三大轉型,實現村富民強新目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持續增綠,實現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切實增強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一是傳統農業向綠色農業轉型。大力推進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轉型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主導產業提升工程。重點實施現代漁業綠色發展“2222”行動計劃,打造長三角地區漁業轉型升級先行區、綠色健康發展示范區和農民持續增收樣板區。二是傳統農民向新型市民轉型。鞏固擴大戶籍制度改革成果,推進城鄉養老服務補貼向農村延伸,加快推動優質教育、優質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延伸,使農業轉移人口共享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把農村就業納入整個社會就業體系,進一步拓寬農民轉移就業渠道。三是傳統農村向美麗社區轉型。完善美麗鄉村建設“四級聯創”協同機制,堅持“產村人”融合、“內外魂”并重、“居業游”共進,規模化推進A級景區村建設,努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高度重視村集體經濟的壯大發展,不斷完善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機制,著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創新。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副市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