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號文件指出,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制度具有管全局、管長遠、管根本的作用,是“穩壓器”也是“動力閥”,要深刻領會中央精神要求,緊扣“制度性供給”這一主題,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為鄉村振興添活力、強動力、增后勁。
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摸清資源家底是基礎。摸清家底、明晰權屬是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前提和基礎。今年是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的收官之年,要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按期完成任務,并做好數據匯交工作,確保數據及時完整準確入庫。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將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應抓緊組織落實,搞清權屬關系,摸清承包地以外的資源性資產和經營性資產家底,確保實現2019年基本完成清產核資、2021年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目標。一號文件還提出,扎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需要注意的是,既要按照部門分工,抓好農村各類資源權屬的清核和確權工作,也應加強溝通協調,避免重復浪費,提高工作效率。
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要素均衡流動是核心。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貧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抓住“人、地、錢”等關鍵環節,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解決“地”的問題,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以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主線,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深化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加快釋放農村土地等資源資產活力。解決“錢”的問題,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流動的體制機制,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解決“人”的問題,要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造就更多鄉土人才,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培育壯大主體是關鍵。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抓緊培育壯大各類農業農村市場主體,發揮好脊梁骨干作用。要按照一號文件要求,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研究制定扶持小農生產的政策意見,發展多樣化的聯合與合作,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體系,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落實和完善融資貸款、配套設施建設補助、稅費減免、用地等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現代農業,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提升農民獲得感是根本。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愿,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把選擇權交給農民,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明確政策邊界,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權;要堅守原則底線,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營管理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