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姚紅健:鄉村振興之生活富裕篇

[ 作者:姚紅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12 錄入:王惠敏 ]

富裕是一個客觀的可比較、評估、測量的指標。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從1990年開始發布全球富裕指數(HDI),又稱人類發展指數,是衡量聯合國各成員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指標。而寬裕則偏重于個體的主觀感受。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體現了內涵上、發展理念上的深刻變化。

一是從注重收入增長轉向增加收入與提高生活質量并重,反映了在進入新時代,我國從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發展轉型的思想自覺,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發展理念。

二是從強調縱向比較的進步轉向橫向比較的提升,反映了決勝全面小康,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堅定追求,體現了強烈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以及由此帶來的開放度和國際化視野。

三是從注重于主觀感受轉向注重客觀的可測量評估指標,反映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精準化的實干態度,充分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奮斗目標的責任和擔當。

生活富裕基礎在于收入的增長

增收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實現生活富裕,增收必須是收入有質量的增長。在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角度,生產資源和生產力的生產與再生產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根本,增收應該在不妨礙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的前提下實現,即不能以擠占休息時間、損害身體健康、透支人的壽命來換取收入的增長。在生態文明的角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增收應該在不破壞生態系統、不損害生態自我修復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即不能以掠奪性開發自然資源、大量使用石化投入品和高毒、高殘留農藥來換取收入的增長。在共享經濟的角度,聯合合作、共贏共享成為發展的大勢,增收應該在不損害公眾利益、不妨礙他人利益追求和滿足的基礎上實現,即不能違背法律和社會公德,以惡意競爭、擾亂市場經濟秩序來換取收入的增長。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全要素生產率成為經濟競爭力的標桿,增收應該在依靠科技、資本投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基礎上實現,即不能走粗放經營、低水平擴張、以資源要素投入為主的發展老路,影響和阻礙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

收入的有效增加建立在經濟發展質量的基礎之上。經濟增長的質量最直接的數據反映是增加值(GDP)總量及其增速。因此,人均增加值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富裕程度的重要數值。實現生活富裕,產業興旺是基礎,增收的難題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得到根本解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必須高度重視兩個層面的問題:

其一,人均增加值低,凸現發展的不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以來,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有了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由于我們國家人口眾多,去年我國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排名世界第70位。數值的背后主要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平衡集中反映在區域間、城鄉間、工業與農業之間。正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要美,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根本所在。

其二,農業增加值增速趨緩,凸現農業發展不充分。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在極端艱苦的情況下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為我們國家工業體系的建設和城市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承受了二元社會結構和工農剪刀差的巨大壓力,發展的不平衡直接影響到鄉村發展的不充分。這些年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創建取得卓越的成績。但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科技人才等等與鄉村新興產業的興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建設、鄉村的創新創業還不相適。

農業增加值增速趨緩,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農業從保供給的數量型向需求導向的質量型發展任重道遠,農產品鮮活直銷的傳統模式沒有根本改變,農產品加工率不高,大宗農產品還不能適應網上銷售;休閑農業發展不平衡,對增值的帶動力不充分;農業組織化程度、產業體系建設不完備,增值部分生產者難以分享。另一方面,統計方式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文化、農業+旅游、農業+休閑等等新業態帶動的農產品增值,難以進入農業增加值統計口徑。所以中央強調要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生活富裕關鍵在于民生的改善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致力于改善民生是我們黨的宗旨的體現,是我們政府的執政理念。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不僅要以高質量的發展實現有質量的增收,更要下大力氣補齊民生領域脫貧攻堅,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的短板。對此,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需要把握三個層面的內容。 

在共同富裕的角度:

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核心是人們的收入分配與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匹配,每個人都能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能夠過上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

一是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必須高度重視低收入群體的增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小康路上,不能讓一人掉隊。落實好總書記的要求,強化動態監測是前提。在健全完善低收入農戶動態監測網絡的基礎上,對低收入群體實施動態監測、精準識別、精準評估,區分類型,找準致貧、致困的癥結,分門別類,精準施策。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實施精準扶貧、實現精準脫貧。對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把幫扶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著力消除精神貧困,注重激發其內生動力;加強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著力提升低收入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強化產業和就業扶持;著力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黨群創業增收幫扶組織、社會服務組織、來料加工經紀人、慈善組織產業幫扶項目、多元合和的扶貧增收基地等多個積極性,帶動、幫助低收入群體多形式就業、創業,做好技術輔導、資金幫扶、產銷銜接、勞務對接,實現其穩定增收。

二是加強對困難群體的綜合救助。對因病因殘、子女就學等造成的支出性困難的人口,要整合政府、企業、社會組織、慈善組織的力量,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提供及時有效的社會保障,鼓勵企業辦慈善,建立慈善基金或通過慈善組織開展定向幫扶捐贈。完善大病統籌、困難救助、慈善救濟、社會幫困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綜合實施保障性扶貧政策,確保病有所醫、殘有所助、生活有兜底。把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范圍。深入開展黨員干部“聯千村、進萬家”活動、企業與村“結對共建”活動、以及軍民共建活動,開展對困難家庭、困難人口的結對幫扶。

三是不斷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鞏固城鄉居民醫保全國異地就醫聯網直接結算。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制度。當前,最迫切的是在加快推進和完善上述政策和機制建設的同時,實施向鄉村的有效傾斜,補齊鄉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鄉村基礎養老金水平偏低的短板,消除城鄉居民權益實現上的不平等。

四是要高度關注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發揮集體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在不斷厘清鄉村社會民主自治組織與集體經濟組織關系的同時,立足我國國情,戶籍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鄉村土地集體所有的性質不變,鄉村居民原有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益不變。因此,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實現其保值增值,就是要保障和實現經濟組織成員權益,滿足其不斷增長的需要;就是要維護集體組織正常運轉,更好地服務于集體組織成員,承擔集體組織成員所需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保障其基本的生產和生活所需,維護其集體組織成員享有的權益逐步增長、不受損失;就是要通過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每一個成員的發展,在發展中不讓一個人掉隊,促進共同富裕。

在我國許多地方,村民委員會與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其組成成員是重合的。一些地方雖然社會結構和居住成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其社區自治組織扔是依托村民委員會為核心來架構,由村民委員會來承擔,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集體組織凝聚力、號召力的物質基礎,對于鄉村治理的有效實現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要找準發展的路子,在服務供給、要素資源共享中實現價值的增值,避免經營風險,嚴禁違規從事資本經營。要完善發展的機制,要完善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機制,保證集體組織成員有決策權、監督權;要完善公享機制,深化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集體資產特別是經營性資產按股量化到人,權證到戶到人;要完善按股分紅機制,建立健全風險共擔的防范機制。

在生活質量角度:

實現基本小康,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之后,人們開始向往和追求“腹有詩書氣自華”地境界。“腹有詩書”代表著能夠享愛到良好的教育,孩提時代能夠接受到正規的普通全日制教育,走向社會后能夠擁有高質量繼續教育、學習深造的機會,平日里能夠有條件自主選擇良好的閱讀和學習。“氣自華”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高雅氣質,是由心理健康、精神健康透射出來的健康之氣,它以健康為基,又反作用于健康,促進人的身體健康水平提高。富裕與生活質量相關,也因此,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富裕指數包括人均GDP,也包括人的受教育年限,以及人的平均壽命。

一是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對于鄉村振興來說,基礎是推進鄉村教育布局的科學化,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提高鄉村學前教育和普通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入學率,減少留守兒童輟學率。重點是要補齊鄉村職業教育的短板,適應新時代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產業興旺的需要,努力構建城鄉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發展具有地方和產業特色的鄉村職業教育,著力培育和提升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同時,要針對鄉村老齡化不斷加速、鄉村養老產業發展方興未艾的趨勢,切實關注、規劃解決鄉村老齡人口老有所學的問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社會終身教育體系,真正做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要依托鄉村信息化發展,鼓勵面向鄉村開放網絡教育資源,發展遠程開放式教育。

二是促進鄉村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建設健康中國必須加快實施和推進健康鄉村建設。重點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健康,體魄的健康和身心的健康。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需要不斷深化農村環境建設,特別是要全面推進鄉村生活污水治理、長效運維和有效監管,全面實施鄉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分類處理,全面推進鄉村“廁所革命”。更要普及公共衛生知識,強化公共衛生服務,提高講衛生的意識,養成愛衛生的習慣,增強保衛生的行動自覺。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社區)衛生所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健全鄉村全科醫生定向培養制度,加快推進基層醫務人員職稱評審改革,建立鄉村醫務人員工資晉升和收入保障制度,穩定基層醫務人員隊伍。鼓勵城鎮醫務人員到鄉村服務,鼓勵城鄉醫院退休的骨干醫生在健康狀況允許的情況下自愿到鄉村衛生院、衛生所傳、幫、帶。鞏固城市中心醫院與鄉村醫院結對幫扶的有效做法,著力提升鄉村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健全地方常見病、慢性病的普查機制,健全個人健康檔案,加強常見病防控,完善防控措施,健全應急防控預案,提高防控精準度、有效性。加強婦幼、老人、殘疾人、慢性病等重點人群健康服務。結合鄉村“三治”的推進,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針對鄉村心理和精神健康面臨的突出問題、集中問題和苗頭性問題,加強心理咨詢服務,開展心理疏導、減壓指導,強化心理干預。結合鄉村特點,發掘中醫藥寶庫,加強鄉村中醫藥服務。推進和規范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三是著力發展鄉村社會養老業,提升鄉村康復和婦幼保健水平。提高平均壽命,重點是要針對三類人提供良好的醫療和社會服務。其一是要針對現代社會年輕人普遍結婚年齡推遲,生育意愿較低,導致高齡孕婦增多,特別是隨著二孩政策的實施,二孩高齡孕婦多的問題,加強優生優育指導,強化孕期檢查,提高健康生育保障能力和水平。

其二是著力推進鄉村康復事業發展。加強政策引導、強化有效監管、整合社會力量、多元化建設鄉村康復設施,提供有效的康復指導、康復訓練、康復服務、康復治療。強化治療、服務、心理安慰、心理疏導相結合,提升其自身的康復信心,增強其直面困難、享受生活的樂觀態度。

其三是要構建多層次農村養老保障體系。要傳承和發揚孝文化,弘揚尊老愛幼的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尊老、愛老、瞻養老人蔚然成風。不斷提高社會養老保障水平,完善養老金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機制。適應老齡化社會加速的趨勢,規劃發展鄉村集中供養的養老服務模式,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化服務相結合的多元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居家養老、合作養老、共享養老等新型養老形態,配套完善相應的多元化的照料服務模式,以適應不同的階段、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要關注留守老人,特別是要注重解決好“失獨”老人的養老問題,既要幫助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更要注重提供溫暖心靈的關愛和撫慰。要注重發展臨終關懷服務。要建設高水平的鄉村養老服務專業人才隊伍,發展擁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充滿愛心的社工、志愿者隊伍建設,使老人生活得健康、快樂、有質量、有尊嚴。

在個體獲得感角度:

在個體層面,生活質量的高低與個體的人生觀、價值觀相聯系,與個體的創業創新能力、對財富的駕御能力即理財能力相關。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著個體的生活追求。進入商品經濟時代,使出現了“商品拜物教”。為了生活而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被異化為為了財富而不斷地預支人的健康和生命。在物質嚴重短缺的年代里,這是一種典型的“生存”狀態:只有付出健康、預支生命,才能為自己和家人贏得“活下來”的機會。當然,“商品拜物教”的本質在于財富的擁有者為財富所綁架,被財富所驅使。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創造的財富能夠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身的健康,這是人性真正意義上的覺醒,是生活回歸于人的本體。

生活的質量不只是對物質的占有,更是對服務的享有,從爭取縮短勞動時間,到追求生活的豐富多樣性;從爭取休閑娛樂需求的滿足,到追求親近自然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實現。這是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根本性變革,不為物役,而以內心需求的滿足為引領,在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的融合中,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在表現形態上,它是一種返樸歸真的極簡生活,在更深層次上,它包含了通過判斷自己對物質東西的需求,以自我真正需求為中心,而不是成為物的附庸,不一味地固守、執著,而是從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本質上,它是對生活的品質、品味,以及建立在自我不斷實現基礎上的幸福度的自覺追求。

生活的質量不以錢財數量無限攀比為標準,而以錢財有效保障和服務于自己的生活需求為目標。理財不是斂財的手段,而是一種有效的投資,是以不可抗拒風險的有效化解,可以分成三類,即保值性投資、保險性投資和養老投資,以保值性投資應對市場風險,以保險性投資提升意外災害的防范和應對能力,以養老投資保障高質量的老年生活。這需要改變三種傳統的思維習慣,其一是在熟人社會里,風險的化解主要依靠親朋好友的幫助,所以個人的積蓄主要用于人情的維系,“人情債”成為鄉村居民一種沉重的負擔。在社會保障水平不健全的情況下,人們習慣于用增加儲蓄來增加抗御風險的能力,使人們更多地面對貨幣貶值導致的購買力下降的傷害,同時,在資本市場開放后,人們更是習慣于把資本市場視為投機賺錢的地方,用“炒股”替代了“投資”,形成對資本市場的非理性干擾,增加了資本投資的風險,也給自己的身心帶來負面的壓力,降低自己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毫無疑問,樹立正確的理財觀,掌握科學的理財知識和方法,對于提高和保障生活質量十分重要。鄉村居民金融知識的缺乏,疏于金融工具的運用,加上傳統觀念和生活習慣的影響,使之成為實現生活富裕中的一塊短板。需要加強金融知識的普及,各金融部門特別是主要服務鄉村和有志于拓展鄉村市場、為鄉村振興服務的金融部門,要針對鄉村居民的實際,開展通俗易懂的宣傳,尤其在金融產品包括理財產品的推薦中,既要講清楚“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道理,更要真心引導和服務于鄉村居民樹立科學、理性的理財意識,理性理財,有效防范風險。相關部門,特別是從事鄉村居民、農業從業人員、現代職業農民培訓的學校、機構和社會組織,要把金融基礎知識、理財和投資知識列入培訓計劃,強化相關培訓。

從價值論的角度,生活的質量不以從社會獲取多少為衡量尺度,而以回報社會、自我社會價值的實現為標桿。高質量的生活本質上就是人們追求的幸福生活。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即財富的獲得不能有違于禮儀、道義、公理,而一個人得到社會公眾的接受、認可和肯定,成為鄉賢或善人,就要為鄉親修橋鋪路、濟貧幫困,且不能以追求善名而張揚自己,樂善好施、做好事不留名,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共產黨人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所以,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私利,嚴禁用公權為自己、親屬謀取私利,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共產黨人的最大幸福。世界觀決定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對幸福的不同理解,決定了不同的幸福追求。把共產主義的運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結合起來,就是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共建共享、共同富裕、自身的全面發展中,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獲得最大的幸福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知行三農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台湾久久三级日本三级少妇 | 亚洲中文字幕网站你懂得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熟女88 | 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 思思热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