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12月29至30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分別在北京召開。兩個會議全面分析了“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政策,部署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農村工作和研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措施。更為重要的是,會議明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走實施的七條路徑(一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二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四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五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六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且把“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被擺在重要位置。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大背景下,如何重塑城鄉關系,注重城鎮化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理清城鎮發展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基礎正是對城鄉關系、變化趨勢和城鄉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戰略更加強調了我國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城鄉發展的有機聯系和相互促進,把鄉村的發展與城鎮的發展作為了一個有機整體,不再僅限于從鄉村本身思考鄉村的發展問題,體現了我國城鄉關系發展思路從“城鄉二元”到“城鄉統籌”、再到“城鄉一體”、最終到“城鄉融合”的根本轉變,確立了全新的城鄉關系,是我國城鄉關系發展思路的與時俱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并非否定或放棄城鎮化。換句話說,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并不矛盾,城市和農村是命運共同體,二者相輔相成、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現代化不能夠建立在城鄉分割的基礎上,要通過城市的發展、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來帶動農村發展。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可以帶動農民就業,還可以帶動越來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戶。如果再通過鄉村振興解決了鄉村硬件上交通、網絡等設施建設問題,解決了軟件上鄉土淳樸文化的重塑和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解決了自然生態和生存環境質量問題和生活、生命質量的提升。那么,未來的鄉村就會成為城里人趨之若鶩的地方,鄉村也許會成為農村人的公園、城里人的田園、旅居者的桃花源、人類共同的家園。鄉村未來生活也許會更幸福、更舒適、更安逸。
二、聚焦四大產業,創新三大體制機制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主要有“四大產業”:一是鄉村觀光旅游休閑產業;二是“互聯網+”農村電商產業;三是農產品加工業;四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與此同時,還要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各類企業,要幫助普通農民實現和市場的對接,要讓農民在現代農業過程中有獲得感。同時,要創新三大體制機制:首先,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實施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工程,著力培育一批示范家庭農場、示范合作社、重點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示范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其次,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體制改革,重點研發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環保技術,優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結構與布局,以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為抓手開展聯合攻關,推進產學研融合;第三創新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重點在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經營風險分擔、金融支農、農民培訓等方面求突破。
三、聚焦鄉村細節,防止鄉村振興盲目發展
著力科學規劃,定好振興著力點。具體地說一是明確群眾才是鄉村振興規劃的主體。一個村的規劃,規劃主體是村民,各種專業人士是村民做規劃的協作者,規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規劃協作者是規劃主體的長期陪伴者,規劃協助服務不應該是“一棰子的買賣”,建議,一個縣市、或鄉鎮、或村莊,應該請一個專業機構或個人做長期的陪伴式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服務(如:五年、十年、十五年),而不是一次性花大價錢買“一堆廢紙”!二是不要著急請“專家”搞規劃。鄉村振興規劃不要趕熱鬧,別把“鬼畫”當“規劃”,別把假事兒當真事兒搞。否則,規劃就是“紙上談兵”“紙上建設”。
去行政化、強社會化,防止千村一面。行政化強調規模、速度,過度行政化是千村一面的主要原因。而社會化強調的是群眾的廣泛參與,群眾在參與過程形成積極性,獲得勞動成就的快樂,貢獻智慧與責任。當前,社會化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少,資源不足,要去除行政化、增加社會參與的廣泛性,形成萬眾一心、群策群力,共同給新鄉村增添營養。
軟硬建設要均衡,減少后續運營成本。眾所周知,硬建設包括修路、搭橋、建筑、園區建設等,硬建設相對容易看到,投資額度大,利潤空間大,短期容易出成績。軟建設涉及文、教、社、民生、衛生等一大堆事情,千頭萬緒不太容易理出思路,耗時長也不易出現視覺上的變化。鄉村社會建設中最有效和關鍵的環節是,要建立具有責任感和道德情操的春暉社牽頭隊伍,形成以村民委員會、村民理事會為主體的組織保障,健全鄉村治理理性參與機制。文化、教育、衛生、慈善等公共事業有了共建主體,村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契約意識都將隨著理事會、春暉社組織化而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的軟性社會機制就會逐步形成并完善。
四、重塑城鄉關系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重塑城鄉關系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重塑城鄉關系,就是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加快農村道路、寬帶、垃圾污水處理、飲水安全等基礎設施建設,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建立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二是推動供給側改革,延伸產業鏈“接二連三”。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致使資源與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配置,導致城鄉收入、公共服務差別很大。近年來,全省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涌入省內外城市打工,一些村莊因此出現空心化現象,鄉村文化與社會功能嚴重退化。有些地方沒有很好把握住城市與鄉村發展的歷史規律,城市與城鎮化發展片面而極端。因此,銜接現代農業發展,提升鄉村經濟品質,最終才能真正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政協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