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事關中華民族振興的戰略高度,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根據黨的十九大的部署,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比以前的部署提前了15年;2050年要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比以前描繪的目標更高。盡管在未來3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農業農村還會發生新的變化、取得新的進步,但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時,我國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農業農村發展如何跟上整個國家現代化的步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挑戰。如果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那么也可以說,現代化不現代化關鍵看農業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本出發點就是要使農業農村現代化與整個國家現代化保持同步。
本文總結了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在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及三農問題方面的具體實施要點十大原理總結。
一、 城鄉互動 農村與城市的對接是城鄉互動的核心動力。由于具有高度集聚性、開放性等屬性,城市往往成為區域中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地區,是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源。因此,在城鄉雙向互動機制中要進一步發揮鄉村發展的動力機制作用,在城鎮化的基礎上,讓農村在與城市的深度對接中實現發展。
當前,城鄉兩個市場的依賴性、滲透性加深,在城鎮化率即將過半、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城市要靠農村廣闊的市場開辟空間,農村也要以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為導向調節生產、增加收入,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城鄉間的互動不再僅僅是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而要向更加深入的程度邁進。新時期,農村要以城市的消費需求為導向組織、調節生產,這是城鄉雙向互動機制中發揮農村一側作用的核心動力。
二、 產業興旺 縱觀全球農業,發達國家都有一批大型農業企業引領。我國農業企業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主體,目前全國有35萬家農業化產業企業,其中有13萬家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9.7萬億元,提供的農產品及加工制品占國內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三分之一,占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的三分之二以上;20強奶業企業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以龍頭企業為主的各類產業化輻射帶動農戶1.27億,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年戶均增收3493元。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要打造中國強勢農業,農業企業應有所作為
農業企業是鄉村產業興旺的重要推動力量,能夠激活一片區域,壯大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能夠吸引和集聚生產要素,形成產業高地,解決鄉村產業空心化問題;進一步強化農村軟硬件支撐,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以及農民購買力大幅提升,農業企業將迎來更好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機遇。
三、 綜合改革 圍繞鄉村振興總要求,立足實際,拓展思維,多樣化探索改革新舉措路徑,進一步盤活農村自然資源、存量資產和人力資本,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深刻理解十九大關于“三農”工作的新部署新任務新要求,全面吃透有關文件精神,把推進“三變”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準確把握“變”與“不變”的關系,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不斷激發要素活力,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四、 生態友好 農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出的重要貢獻眾所周知,農村改革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盡管如此,農業和農村發展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農業還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短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
在推進城鎮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三農”工作可以做得更好,農村可以建設得更美麗,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城市與農村可以做到協調發展。簡而言之,也就是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使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同步發展”、“相得益彰”。而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正確理解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辯證關系。
五、 鄉風文明 鄉風文明是鄉村建設的長期任務,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內容,也是難點所在,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長期以來,由于鄉村建設存在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傾向,鄉風文明建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以至出現經濟發展而道德滑坡的現象。一些地方村落共同體解體,德孝文化和誠信文化削弱,守望相助傳統消失。鄰里矛盾突出,干群關系緊張,鄉村增加了不和諧的音符,各種矛盾的積累甚至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建設鄉風文明既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
當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打造淳樸文明的良好鄉風,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重要抓手。可以說,抓住“鄉風文明”這一靈魂工程,是現實需要,是時代使命,更是面向未來的選擇。
六、 三治機制 新時期以來,在推進“三農”發展中堅持進行了持續有效的探索、創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鄉村社會治理的經驗和路數,無論是發展“鄉愁農村、園區農業、職業農民”的“新三農”路徑,還是“自治、法治、德治”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創新,無論是鼓勵工商資本下鄉,還是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都緊貼當下農村實際,在產業發展、民風建設、市場培育、一二三產融合等方面,都有力和有效地促進了安康“三農”快速健康有序發展,為安康新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動能。
百姓的事百姓說了算。自治是靈魂,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根本。在當前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面推進“三治融合”以扶貧扶志、提振精神、小康增智為導引,不斷以鄉村治理的新進展、新成效,極大地激發廣大農民兄弟創業發家致富的主觀能動性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黨中央的要求,也是農村實際情況的必選。
七、 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美麗鄉村建設應具有“文化內涵”,不僅要突出物質空間的布局與設計,更要注入生態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注重文化融合,彰顯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和品質,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
在村莊建設和環境整治中,尊重歷史記憶,對于有景觀價值和文化底蘊的舊宅民居及古樹名木等歷史遺存,應盡可能予以保留。在條件成熟的鄉村可在規劃居民點新建民宅或旅游等配套設施建設上運用地域文化元素或符號。在空間格局和景觀塑造上力求展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美麗的田園風光,形成處處有景觀、村村有韻味的自然文化景觀。
以鄉村地區節慶活動為依托,發掘當地民俗文化和節慶文化資源,打造具有產品展示的標志景觀、種植觀賞植物的視覺景觀。通過農旅、文旅結合的方式,拓展當地產業品牌文化的外延,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對美麗鄉村在打造農旅、文旅結合的旅游品牌過程中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幫助其提升特色、提高知名度,為鄉村文化產業品牌“搭臺唱戲”。
八、 村企共建 要全力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還需要企業加大力度參與扶貧,實現由政府唱“獨角戲”向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轉變。大企業在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方面動能極大,如能結合農村提出的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給予對癥幫扶,將會極大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希望村企及幫扶單位能主動對接,多溝通、多交流,達成共識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事。同時,鎮村也要主動服務好駐地企業,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形成村企良性互動的雙贏工作格局。
扶貧工作做了具體安排部署,要求各村及包扶責任人要在“精”字和“深”字上下功夫,確保幫扶措施與致貧原因、幫扶成效精準對應,包扶責任人要經常深入戶子,掌握情況、了解進展,切實將真實情況反映到扶貧手冊上,保證圓滿完成此次扶貧驗收工作。陳放策劃:鄉村振興的十大原理
村領導要全力以赴,高度重視,做好扶貧驗收工作;企業要以真感情、真舉措積極參與村企共建,為實現鄉村振興獻計獻策、出錢出力。
九、 共享融合 農村大量的人、財、物單向地流向了城市,而從城市向鄉村的流動,除了國家的財政投入、數量較少的返鄉創業外,其他就非常少了,這也是鄉村落后的主要原因。如何讓社會資金與社會人才向鄉村流動,就成為我國鄉村能否振興的關鍵點。因為只有這樣的流動才是可持續的,才能改變鄉村落后、城市繁榮的不平衡格局。陳放策劃:鄉村振興的十大原理
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采取新型戰略來實現鄉村振興,由過去的“城鄉統籌”發展到“城鄉融合”發展。過去實行城鄉一體化戰略,本意是希望以城帶鄉,但由于我國城市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基本上把農村的人、財、物都吸到城里去了,而鄉村的吸引力遠不夠,加上制度因素,造成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這次十九大提出城鄉融合的新途徑,應該是試圖校正過去的資源單向流動,讓二者互動起來,互通有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十、 活用政策 窗體頂端
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
改革開放的實踐一再證明,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和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和政策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也才能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面快速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鐘兵華創意江山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