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蔣偉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大邏輯

[ 作者:蔣偉峰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3-28 錄入:王惠敏 ]

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作出的一個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新的“三步走”宏偉目標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們要深刻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系統邏輯、價值邏輯、方法邏輯,把鄉村振興的重大舉措落到實處。

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

農村人口占大多數,是我國的最大國情。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但是里面包括相當一部分沒有在城鎮落戶的人,我國戶籍城鎮化率是41.2%,但實際情況到底如何還有待考證。浙江省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8%,但戶籍城鎮化率只有45%左右。不管哪個數,農村人口均未過半。

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民的需要無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2017年,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1;浙江作為全國倍差最低的省份,這一數值也在2.05,遠遠低于世界公認的1.5左右的合適范圍。更不要說,我國還有3000多萬的貧困人口,農業的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如果一邊是現代化的城市,一邊是衰敗的鄉村,這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農業農村現代化滯后,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最大短板。應該看到,農業農村農民在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工農產品的“剪刀差”,土地征收的“級差”,金融要素在城鄉之間的“存貸差”,勞動力流動的城鄉“逆差”,造就了中國的迅速崛起。農業農村現代化滯后于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已經日益成為科學發展的絆腳石。

鄉村振興的系統邏輯

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新的20字構成了一個層次遞進、邏輯嚴密,相對獨立又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又各有側重的完整系統。

產業興旺是排在第一位的,是發展基礎,是首要任務,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所以鄉村振興首先是農業振興、產業振興。要完善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的有效供給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業的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要加快拓展農業的多樣性多功能性,全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要持續培育農業農村產業新動能,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加快轉化為美麗經濟。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

生態宜居是最大期盼,是當前最突出最需要解決的民生實事,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生態鄉村做貢獻,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在路上。要以美麗鄉村示范縣創建為龍頭,推進美麗庭院、精品村、示范鄉鎮、風景線創建和小城鎮整治,形成全域規劃、全域提升、全域建設、全域管理的大美格局。要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建設質量,堅定不移推進臟亂差治理,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基本完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村莊覆蓋,鞏固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運行維護長效機制,大力推進農村劣五類水剿滅戰,統籌實施河道治理等工程,打好治污泥殲滅戰。要深入實施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工程,全力打好城鄉治危拆違攻堅戰,因地制宜加強農房建設管控。

鄉風文明是內在要求,是強大的精神力量,是農村最本真的體現,是鄉村振興的保障。沒有和諧文明的風尚,鄉村就算不上振興;沒有濃郁特色的鄉土文化,鄉村振興就會失去靈魂;沒有優良的精神文明引領,鄉村振興就有可能偏離方向。要充分發揮精神文明建設的引領力、凝聚力和推動力,不斷提振農民群眾的精氣神,為美麗鄉村注入美麗靈魂,讓鄉村越來越有內涵。要弘揚時代新風,加強家教家訓家風建設,倡導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切實提高農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科學文化素養、創業致富能力、民主法治觀念,推進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要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發揮文化禮堂主陣地作用,大力推動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育民,加大農村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要彰顯和弘揚農耕文明,傳承保護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原真保護、活態傳承、科學利用,促進歷史文化村落可持續發展。

治理有效是重要后盾,是新時代能否實現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安定有序的重大考驗,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這就要求在理念上真正實現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轉變,在體制上要加強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在主體上要在發揮黨組織核心作用的同時,更多地發揮其他組織包括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在方式上要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構建“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在手段上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不斷創新機制實現智慧化管理。

生活富裕是根本目的,是最終追求,是終極目標,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以保障和增進農民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解決農民群眾關心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深入推進醫療服務“雙下沉雙提升”,大力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水平,全面繁榮農村文化,切實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村振興的價值邏輯

鄉村振興五句話的總要求,隱含了鄉村的五大價值,即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生活價值,鄉村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鄉村越來越成為生產生活的新空間。

鄉村的生產價值是基礎價值,最重要。幾千年小農生產的格局,幾千年農業文明的熏陶,讓農業生產成為鄉村的基本功能。同時,傳統的農產品加工業、手工業,隨著工業文明的輻射,也在鄉村地區蓬勃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讓鄉村成為一片發展的熱土,農民收入一改以往農業收入占大頭的結構,工資性收入迅速增加。隨著消費的升級、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迅猛,農村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鄉村經濟日趨多元化,鄉村的生產價值將被重新定義。

鄉村的生態價值是優勢價值,最具潛力。鄉村的良好生態環境是區別于城市的重要特征,鄉村是生態供給的主要力量。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重視解決鄉村突出的環境問題,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鄉村的文化價值是傳統價值,最能打動人。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明,優秀的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山水風情自成一體,村落農田相得益彰,鄉風民俗豐富多彩,鄉村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言一行、一節一慶,都被賦予悠長的文化意韻,彰顯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情懷。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最深沉的自信。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讓有形的鄉村文化留得住,讓鮮活的鄉土文化傳下去,賦予他們在新時代的新內涵。

鄉村的社會價值是重要價值,最廣泛。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小規模的經營方式,形成了農民聚村而居的社會格局。這種村落式的布局,是東亞各國區別于世界其他農業國家的顯著特征。農民在鄉村一起生長,彼此熟悉,形成了一個有別于城市的鄉村熟人社會,和一套適用鄉村熟人社會的教育治理方式,潛移默化上千年,內化為鄉村人的社會行為準則。基于血緣、地緣關系構建的社會,具有穩定性,而這里隱含的價值在人口流動加劇、社會價值多元的當下,有待深入挖掘。

鄉村的生活價值是核心價值,最具體。傳統意義上的鄉村生活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的,農民沒有明確的朝九晚五時間觀念,但有嚴格的春夏秋冬季節約束,這一切都是基于傳統的農業生產。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鄉村的生活格局不斷開闊,各類人員、各種方式涌入農村,鄉村生活日漸豐富。隨著城市病的出現,人們開始思考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鄉村能夠帶來什么樣的別致生活?“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古人描繪的鄉村田園慢生活,重新成為現代人的追求。這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大機遇。

鄉村振興的方法邏輯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各項戰略措施落地生根。

明確鄉村振興的戰略安排。按照“兩個一百年”戰略安排,鄉村振興戰略安排分三步。第一步,到2020年,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綠色農業強省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美麗鄉村升級版基本建成,城鄉居民收入、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差距進一步縮小,廣大農村與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步,到2035年,鄉村振興目標基本實現。高效生態現代農業引領全國,農村經濟綜合實力和質量效益明顯增強,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村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新時代美麗鄉村全面建成,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能力顯著提升,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走在前列,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成熟定型,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第三步,到2050年,鄉村振興目標高水平實現。現代農業發展水平躋身世界一流,新時代美麗鄉村全域建成,農民群眾共同富裕高標準實現,城鄉實現一體發展,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高水平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實現。

明確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的改革導向。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根本還是靠深化改革。要完善頂層設計,鼓勵基層創新,形成農村改革的組合效應、聯動效應、整體效應,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牢牢把握處理好農民和土地之間的關系這一改革的主線,統籌推進農業經營體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金融體制、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制度、財政投入機制、“三位一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等改革,全面激發農村活力,不斷增進農民權益。特別是要做好“宅基地”這篇文章,探索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完善農村空閑宅基地和空閑農房政策,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鄉村集聚。

明確鄉村振興的工作體系。要建立鄉村振興科學的指標體系、務實的責任體系、管用的政策體系和有效的評價體系,推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完善工作載體和平臺,謀劃實施一批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民生改善項目、重大環境整治項目、重大社會治理項目。堅持典型引路,鼓勵先行先試,安排不同地區、針對不同類型有序開展鄉村振興試點示范。科學謀劃鄉村振興戰略,研究制定鄉村振興地方性法規。

明確鄉村振興的要素保障。要深入推進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在鄉村的落地,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提高農業創新能力、成果轉化能力和推廣服務能力,加快完善農村人才培育體系,用鄉村豐富的創業機會吸引人、良好的生態環境留住人、濃郁的鄉情鄉愁召喚人,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與人才保障。要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財政支農政策體系,確保財政投入增幅高于生產總值增幅。探索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的路徑和方式,引導更多的工商資本、金融資本、社會資本等投向鄉村振興。

明確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不動搖,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健全黨委全面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建立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制度。各部門都要各負其責,更大力度地將資源和要素配置到鄉村振興,更大力度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凝聚起共同推進的強大合力。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切實轉變工作作風,鍛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鐵軍。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18年第5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七七久久综合 |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 最新免费Av网址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精品一线久久 | 五月天激情婷婷婷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