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痹诿撠毚胧拔鍌€一批”中,“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居于優先位置;在鄉村振興的“五個振興”中,“產業振興”處于首要地位。實現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穩定脫貧,關鍵問題在于促就業促增收,根本出路在于強產業強造血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并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時,強調“要探索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強化產業扶貧”。產業扶貧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職能部門,我們農業農村部責無旁貸。
按照廳黨組安排、袁延文廳長的指示,我于2019年10月10日至11日,帶領廳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處、學院辦公室同志,對新田縣產業扶貧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實地查看了東升農場蔬菜、張家塘村無花果種植以及遠鴻公司食用菌、三箭公司水稻生產情況,召開了有相關單位負責人及部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并于2019年底、2020年初兩次對新田縣產業扶貧情況進行了書面回訪。有關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新田縣位于我省南部,是“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天然富硒農產品之鄉”“中國富硒大豆之鄉”“湖南中藥材種植示范縣”“湖南省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因大辦水利被一代偉人毛澤東贊譽為“南有新田”。全縣總面積10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7萬畝,轄12個鄉鎮、230個行政村(農村社區),其中貧困村103個(含馬場嶺、大山鋪2個深度貧困村);總人口45萬,其中農業人口37萬。2019年,全縣完成水稻播種31.6萬畝,玉米種植5.8萬畝,大豆播種8萬畝,油料(花生)種植1萬畝,其他雜糧播種2.6萬畝,蔬菜播種21.5萬畝,烤煙種植4.55萬畝,藥材種植4萬畝,油茶面積穩定在5萬畝;預計完成農林牧漁總產值32.9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農林牧漁總增加值18.1億元、同比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40元、同比增長11%。
1994年新田縣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八七”脫貧攻堅重點縣,2012年被列入新一輪國家扶貧規劃,貧困縣的“帽子”戴了將近三十年。2014年,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7606戶84475人,貧困發生率22.58%。六年來,累計投入各類產業發展資金8.2億元。按照國家財政部和國務院扶貧辦關于產業發展資金“兩個70%”(即財政扶貧資金70%要用于產業,其中70%要落實到貧困農戶)的要求,2019年投入產業發展項目資金0.82億元,占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比重80%以上。2019年底,全縣未脫貧人口864戶1895人,貧困發生率0.51%。
近年來,新田縣委縣政府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為核心,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主線,初步建成了糧油、畜禽、果蔬、竹木、烤煙、中藥材等六大產業。已建成1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園、5個省級農業產業園、9個市級農業產業園、20多個縣級標準化核心示范園。打造了新田大豆、陶嶺三味辣椒、富硒蔬菜等一批特色農產品。新田大豆被評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和“湖南省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陶嶺三味辣椒獲批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湖南三箭農業開發公司的“富硒大米”深受消費者青睞;利用紅薯加工而成的“硒薯米”新產品獲得國家專利;東升菜心、新圩遠鴻食用菌、驥村紅皮蘿卜,以及五月豆香、豆家旺、皇許糧等公司生產的豆制品遠近聞名,十分暢銷,成為供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的主打產品。中藥材青蒿、顛茄種植面積和產量常年穩居全國第一,烤煙質量全國有名。引進了溫氏、鑫隆鴨業、萬家鵝業、加壹等一批上規模的養殖龍頭企業,鵝肥肝出口到歐美地區。制作了“新田大豆”扶貧廣告,在湖南衛視播出,在《湖南日報》登載。《實施“四到四覆蓋”推進精準產業扶貧》被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編印的《湖南農業農村工作》專期推介?!八牡剿母采w”(即:特色發展到村,實現產業全覆蓋;精準幫扶到戶,實現政策全覆蓋;利益鏈接到人,實現模式全覆蓋;組織保障到位,實現制度全覆蓋)產業扶貧典型經驗在2019年12月15日《湖南日報》頭版推介。2019年10月在郴州汝城舉行的全省產業扶貧暨“千企幫千村”現場會上,新田縣作典型發言,獲得全省產業扶貧暨千企幫千村工作先進單位。新田縣在產業扶貧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縣委縣政府有信心在2019年實現貧困縣摘帽(已接受第三方評估,待省政府批準)。
二、主要做法
新田縣大力實施“園區+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扶貧工程,著力打造了15個重點產業園區、建設扶持100多個合作社、培育1000名農村鄉土專家、帶動10000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一)高位推動,建立工作推進機制。新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成立了以縣長秦山成為組長、縣委副書記易先平為常務副組長、副縣長劉大兵為副組長,農業農村局、財政局、扶貧辦、發改局等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新田縣產業精準扶貧規劃(2016—2020年)》《新田縣產業扶貧實施方案》《新田縣2019年實施農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興旺行動方案》《新田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一系列文件。建立產業扶貧組工作清單制度,每月初列出工作任務清單,并下發到各鄉鎮、各駐村工作隊、產業扶貧成員單位。實行“一月一調度一通報,一季度一考評”,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每月底召開調度會,通報產業扶貧工作進度;由農業農村局牽頭,每季度分兩組深入各鄉鎮村實地考評指導,督促各鄉鎮、貧困村完成產業扶貧工作任務和問題整改。
(二)聚焦重點,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新田縣充分發揮土壤富硒、地下水富鍶和良好自然生態優勢,以及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推動培植“一縣一特、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產業布局。一是大力發展“一縣一特”蔬菜產業。引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東升農場落戶新田,復制“東升”模式,帶動全縣年種植蔬菜21.5萬畝,實現總產30.86萬噸,產值18.5億元。同時,2019年安排省級優質農副產品(蔬菜)供應基地(示范片)獎勵資金1000萬元,用于蔬菜品牌培育、質量控制、產業融合和科技支撐。積極對接步步高等超市和廣州江南、深圳海吉星等果蔬市場,實現直供和訂單銷售。新田東升農場成功入選為永州市第一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備案基地,遠鴻現代農業、五月豆香、惠欣源、綠鍶源、穗之源等一批蔬菜生產加工企業成功申報海關供港澳蔬菜種植基地注冊登記證。二是大力培育“一鄉一業”。按照“一鄉一業”的思路,財政整合涉農資金4200萬元,打造15個重點農業產業園,實現全縣12個鄉鎮全覆蓋。利用園區平臺,集聚生產要素,促進產業發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務工就業,培育出龍泉蔬菜、金盆油茶、石羊烤煙、陶嶺三味辣椒、枧頭文化旅游、三井優質稻、新圩食用菌、新隆八月瓜、驥村水果等特色小鎮,促進了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了貧困戶脫貧致富。三是大力扶持“一村一品”。安排“一村一品”項目資金5320萬元(其中103個貧困村各20萬元,126非貧困村各10萬元,發展食用菌產業重點村20個共2000萬元),每村打造30~50畝以上的農業產業示范片區,實現貧困村產業基地獎扶的全覆蓋。制定了《新田縣易地扶貧搬遷后扶產業扶持發展實施方案》,結合產業園區建設,引導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發展產業,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建立了“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臺賬,培育東升蔬菜、社灣食用菌、周家辣椒、張家塘無花果、蓮花塘雞縱菌、周家山中藥材、雙溪嶺金槐、大山鋪臍橙、新安紅心柚、黃栗山紅皮蘿卜、城塘溪八月瓜等特色農業村,陶嶺鎮仁崗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瞄準市場,切實抓好產銷對接。決定產業扶貧成敗的關鍵是“產品有市場、產業有效益、貧困戶有收入”。新田縣近幾年來生產的各種扶貧農產品貨暢其流,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舉的目標。主要的產銷對接方式有三種:一是訂單對接:通過龍頭企業“包提供種苗,包種養技術,包產品回收”的訂單方式,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零星散戶” 共同體,帶動廣大貧困戶發展種養殖業,這種產銷對接方式占全縣農產品銷售總量的40%以上;二是基地對接:龍頭企業到貧困村投資建種養示范基地,聘請當地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產銷直接由企業負責,如東升農場、百優特、綠鍶緣、穗欣源等企業,這種產銷對接方式占到了農產品銷售總量的30%左右;三是股份合作對接:貧困戶以土地或資金入股,龍頭企業負責全程管理和銷售,占銷售總量的5%左右(貧困戶自產自銷方式占銷售總量的25%左右)。農產品銷售方式主要有實體店銷售、網上銷售,以及近年來依托光大集團、湖南科技學院開展的消費扶貧。組織了16家企業參加2019年第二十一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2019年組織和參加各類農業博覽會達15次,在長沙舉辦“南有新田扶貧直通車走進長沙”新聞發布會。積極對接步步高、山姆會員店等超市和廣州江南、深圳海吉星等果蔬市場,實現直供和訂單銷售。東升農場、遠鴻現代農業、五月豆香、穗之源、綠鍶緣、惠欣源等6個公司成功入選大灣區菜籃子基地,新田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菜籃子”。同時,通過對接光大集團、湖南科技學院等企業消費扶貧,建設中農批電商項目,建立了縣級電商產業園,村級電商服務站141個,其中貧困村服務站102個,貧困村覆蓋率達到97%以上,益農社190家,貧困村覆蓋率100%,特色農產品走出省外和國外,得到廣泛肯定。新田縣2016年被評為阿里巴巴“最具活力縣域”,2017年成功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019年被列為省信息進農村示范縣,打造了一批互聯網農業品牌,大冠堡打造的“云霧薯”、億華農業的“愛飛的雞”、恒豐糧油“硒薯米”、“五月豆香”醋水豆腐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到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達3.0億。
(四)創新模式,構建利益聯結機制。2019年,財政整合涉農資金700萬元,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06家,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致富。積極探索“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采用捆綁式發展、訂單式聯結、項目契約式分紅等模式,讓貧困戶實現土地流轉、產業前端、保護價格、利潤返還、務工就業、股份合作等“六個受益”,利益聯結緊密,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如湖南東升農場蔬菜產業園。通過“土地流轉+貧困戶基地用工”的發展模式,農場和農戶成為命運共同體,600個農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并可獲得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多項收益,被評為“湖南省就業扶貧基地”。遠鴻食用菌產業園,通過產業基地幫扶,現已對接26個貧困村、800多戶貧困戶建立食用菌產業基地3000多畝,為每個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帶動貧困戶增收1.6萬元/戶。安排重點產業扶貧資金600萬元,由6家企業對接27個行政村,委托幫扶751戶2251人,年人均保底收入不低于180元。韻綠種養專業合作社,將大元沖行政村張家塘自然村的27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種植無花果350畝,貧困戶享受效益分紅,同時又可以在合作社務工就業。
(五)科技興農,構建科技支撐體系。多舉措構建科技支撐體系。一是扶技與扶智扶志融合,除組建專家團隊外,每個行政村還聘請3~5名科技扶貧帶頭人作為鄉土專家,每個鄉土專家分類別對10余名貧困戶開展“聯合”“訂單”“定向”的指導和培訓,實現“千人幫萬戶”(即千名鄉土專家幫扶萬戶貧困戶),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每年投入100萬元,對50個貧困村2500個貧困戶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讓貧困戶的頭腦轉起來、心熱起來、手動起來。二是引入中農批電商投資20億元,建設了湘南現代農旅文化小鎮(華農小鎮),開創新田蔬菜等農特產品“買全國、賣全國”的商貿新格局。引進布瑞克農信科技集團和大豐收集團公司,實施“互聯網+大數據+農業”的智慧農業模式,實現新田農產品與全國農管數據、全國市場的無縫對接,建立“農資淘寶”,開發“天天學農”APP,讓農民用手機上大學。
(六)嚴格監管,規范資金使用管理。一是加強監督檢查。進一步明確和落實扶貧資金監管主體和監管責任,財政、發改、扶貧等部門承擔項目資金的日常監管責任,項目組織實施部門承擔資金使用的監管責任,財政部門承擔資金合規性審查和撥付責任,審計、監察部門負責對違規違紀問題的查處,村兩委參與項目驗收和項目維護,對項目的質量承擔監管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提高扶貧工作的整體水平和效益。二是加強扶貧資金報賬管理。認真執行扶貧項目報賬制規定,對大額扶貧資金支出管理嚴上加嚴,尤其是項目管理費和培訓費報賬必須轉賬支付,避免虛開套現情況的發生;對報賬票據加強審核,杜絕不合規范發票和虛開發票報賬行為的發生。三是全面公示資金使用情況。對實施的建設項目,在資金來源、建設規模、投資金額、建設地點、建設工期等方面進行公示;對到戶、到人的資金,在家庭人口、貧困狀況、補貼標準、發放方式等方面進行公示。
(七)底線防控思維,防范產業扶貧風險。一是防范決策風險,建立評估體系。堅持主導產業整縣推進、擴規模提水平,特色產業一村一品保覆蓋提效益,科學確立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減少跟風盲從行為。二是防范自然風險,建立氣候預警體系。與氣象部門加強協作,密切關注氣候變化情況,提早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動員群眾做好風險防范;針對各類氣候條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制定技術指導措施,并做好日常宣傳。發生災害后,及時組織人員深入一線減災防災,最大限度減低損失,盡快組織恢復生產。三是防范市場風險,建立產銷對接體系。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支持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創新生產經營方式,通過捆綁式發展、訂單式聯接、項目契約式分紅等方式,將貧困戶鑲嵌到產業鏈上,增強小農戶對抗市場風險能力。同時,通過實施“互聯網+大數據+農業”的智慧農業模式,實現與全國農管數據、全國市場的無縫對接,融入全國市場,降低市場風險。四是防范生產風險,強化技術服務體系。組建專家團隊,還聘請鄉土專家,強化技術服務,提高科技水平,促進脫貧產業特色化、規?;?、標準化、綠色化發展。實現貧困戶發展產業有人幫,技術指導有人教。五是防范經營風險,探索建立保險體系。加強對帶貧經營主體監管,建立完善帶貧主體臺帳,規范指導經營主體帶貧履約。做好農業政策性保險,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及新媒體等手段,宣傳普及農業保險和政策,積極探索構建農業保險保障綜合體系。
三、存在問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新田縣在2019年底可實現貧困縣摘帽,但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上,特別是在通過發展產業解決相對貧困方面,還需要久久為功。省委書記杜家毫同志指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既要確?!蜈A’的進度,也要注重‘打好’的質量,更要保證‘穩住’的要求,不能一邊脫貧、一邊返貧。”目前看來,新田縣在確?!按蜈A”的進度方面做得較好,但在“打好”的質量、保證“穩住”方面,在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方面,還需要繼續努力。存在的具體問題有:
(一)少數干部、基層對產業扶貧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一是在“五個一批”脫貧中,“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少數干部避重就輕,內心深處認為產業扶貧見效慢、難度大,落實推動工作不夠用力,仍想通過其他方式來幫助貧困戶、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二是少數鄉鎮村及后盾單位未將產業扶貧列入重要議事議程,還停留在應付狀態,如“一村一社”,有的村僅滿足于有合作社,對其是否正常運轉、帶動貧困戶致富就不聞不問了。三是屬地負責的原則未落實。部分鄉鎮村產業發展比較滯后,缺乏清晰穩定可靠的產業扶貧規劃和年度實施方案,對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幫扶措施缺乏針對性,引進的有實力幫扶企業比較少。
(二)產業扶貧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有限。主要表現在:一是引進的大型龍頭企業數量少,全縣僅有1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也只有5家,其他的企業普遍規模較?。欢前l展潛力大的高科技企業較少,半數以上企業還是以賣原料為主,產品增值少,抗市場風險能力差。
(三)“一縣一特”主導產品還不十分突出。蔬菜作為新田具備特色優勢應著力發展的主導產品,但大型基地較少,“小而散”的基地多;品牌建設滯后,叫得響的知名品牌打造不夠、整合不夠、數量不夠;產業鏈建設滯后,冷藏、初加工、冷鏈物流體系、產銷對接等方面的配套沒跟上。
(四)貧困戶產業脫貧主動性待加強。在政府扶持、主體幫助下,雖然許多貧困戶在基地和加工廠務工、學技術等,但是產業扶貧內在能力仍可提升;受資金偏少,特別是思想不夠解放的制約,自主創辦種養基地、自主創業脫貧的就更少了。
(五)“一村一品”建設滯后。大部分村的產業以種植烤煙、水稻等傳統產業為主,品種單一,對增強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成效不明顯,除光伏產業以外,少數貧困村產業發展缺乏后勁。
四、幾點建議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脫貧的重要論述,及時把握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扶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教導,特別是在產業扶貧中,“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抓重點、解難點、把握著力點”。
(一)加強政策宣傳,提高廣大干部和農民對產業扶貧的認識。利用各種方式,加大力度不間斷地向廣大農戶、貧困戶、規模經營組織帶頭人和鄉村干部、駐村干部編發政策宣傳短信等,擴大政策宣傳的覆蓋面和知曉率,使廣大干部、農民了解產業扶貧的規劃、目標、任務、方法、步驟、措施、結果等,提高他們的主動參與度。加強與新聞媒體聯絡,及時宣傳好的典型經驗,進行推廣,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二)建立大數據管理平臺,創新精準管理機制,助力精準扶貧。建立大數據管理平臺,將對象識別認定、家庭情況核實、致貧原因分析、脫貧攻堅計劃、幫扶措施、目標任務推進、貧困人口進出以及土地、特色產品資源、社會扶貧資金對接等納入大數據管理,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確保項目、資金、力量精準幫扶到位,提高脫貧攻堅管理水平。在此基礎上,堅持規劃優先,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落實好短期產業實現貧困戶脫貧,發展好長效產業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致富。同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探索財政支農資金股權量化、集體資金入股合作社、通過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長效產業等模式,促進貧困村農民和村集體持續長效增收。
(三)積極推進土地流轉,規?;l展具有市場優勢和品質優勢的特色農業。新田縣糧油、畜禽、果蔬、竹木、烤煙、中藥材等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是產業集約化水平相對落后,資源整體優勢和品牌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只有實行規?;a,才能實現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品牌才能夠樹立起來。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富硒等特色農業條件,發展特色生態種植業、畜禽養殖業。在完成土地確權之后,鼓勵農民有序地將土地進行流轉,促進現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基地。
(四)產業扶貧先扶智,提高產業扶貧的科技含量。整合涉農項目資源,加強種養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示范,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手把手教貧困群眾相關農業技術。加大科技培訓力度,重點面向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農業社會化服務人員和農村創業青年,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培訓,促進農民創業興業,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鼓勵更多科技人員下基層,從規范經營管理、產業項目選擇、種養技術等方面,強化服務和指導,帶領貧困戶激發潛能、創新創業,提高種養業的科技含量,確保增產增收。
(五)積極創新融資方式,開拓多元化融資渠道。單純依靠地方自身積累或國家補貼和轉移支付,都無法滿足產業扶貧龐大資金需求。堅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同時,積極調動社會各界力量,撬動金融資金、工商資本等推動產業扶貧,要注重通過金融創新擴大產業扶貧的融資渠道,比如放寬民間金融準入限制,發展小額貸款公司,以支持中小企業和分散農戶對經營資金的需求。
(六)繼續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切實維護和保障好企業、農戶的財產權利、創業權利,鼓勵他們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自主探索和創新各種經營模式,發現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并嚴格保障其經營利潤和收入的安全性。簡化行政審批手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準入門檻,以吸引國內外更多的企業進入,從而引入資金、技術、產品和管理經驗,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的創新活動、參與貧困地區產業扶貧。
(七)繼續履行監督職能,當好農戶守護神角色。在農業領域提高農業的產業化程度,建立“公司+基地+農戶” “公司+農戶” “合作社+農戶”等各種模式的同時,也應該看到,作為分散經營的小農,貧困戶與市場主體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甚至權利不對等問題,市場主體有可能將市場風險轉嫁給貧困戶,使得貧困戶可能陷入更加悲慘的境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政府應該發揮市場監督作用,監督市場主體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承諾以市場保護價收購,使貧困戶的基本利益受到保護。
作者系湖南省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