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代背景與重大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任務。這一鄉村振興戰略還寫入了新黨章。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出了重要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作重要講話,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這一戰略要把握好四個時代背景:一是歷經40年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二是中國進入決勝全面小康和向現代化強國邁進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三是中國進入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新時代;四是中國進入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中國基本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基礎工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的戰略抓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好新時代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擴大內需、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戰略新動能。
2、總體要求與創新路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戰略的奮斗目標和基本原則。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是做到七個堅持: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路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堅持改革創新精神,按照七個必須的要求,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一是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二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四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五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六是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展現了“三農”發展的新前景。高效生態現代農業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全產業鏈、高新科技、高附加值、強競爭力、多功能化和綠色化為特征,具有全新的經營主體、經營模式、經營業態和經營功能,體現了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美麗宜居現代農村以城鄉融合為基本特征,它既是農民的幸福家園,也是城里人的休閑樂園、養生公園和養老勝地,體現了美麗鄉村讓農民更幸福、也讓城里人更向往的現代化農村的新特征。新型職業現代農民不再是戶籍意義上的農業人口,而是職業分工意義上的職業農民,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它不僅是指有承包地的優秀農業勞動者,還包括城里的投資人、文化人和有意愿的工商企業主、大學畢業生等從事現代農業的新農人。
3、重點建設任務
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致力于推進五個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一)產業興旺的特色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高效生態現代農業發展工程:要堅持走高效生態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由政策導向轉向提質導向。以農產品優質化、品牌化、產業融合化、多功能化和布局集聚化特色化為突破口,構建高效優質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深入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的“農業兩區建設”,切實保護和提升好基本農田的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和優質農產品有效供給;以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省試點和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為契機,構建綠色化循環化可持續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加快構建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為新型主體,家庭經營與產業化合作經營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大力推進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合作聯合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農村新興產業和美麗經濟培育工程:要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業就業環境。要抓住新一輪上山下鄉的熱潮,按照美麗鄉村要成為城里人休閑旅游、養生養老、健康娛樂、運動健身的生態樂園的發展趨勢,積極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鄉村旅游業、康養產業、文創產業和體驗農業、智慧農業、電商農業等多功能的農業新業態,讓綠色美麗經濟成為農民創業增收致富的新增長點。積極支持農戶發展具有鄉愁和民俗特色的傳統鄉土產業和手工藝品制作,努力成為帶旺鄉村旅游業的旅游產品。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二)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和美麗鄉村建設要走在前列做得更好的要求,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努力實現從局部美到全域美、一時美到持久美、外在美到內在美、環境美到人文美、形象美到制度美的轉型升級,工作重心要從建設美麗鄉村向經營美麗鄉村和共享美麗鄉村的轉變。
要致力于建設一批高標準、高顏值、高普惠、可推廣的美麗鄉村建設示范縣,要全面提升縣域村莊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污水治理“三改一拆”等人居環境治理水平,打造一批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美麗莊園、美麗鄉道、美麗水道美美與共的美麗鄉村風景線。要把村落景區化作為經營美麗鄉村、發展美麗經濟的新抓手,努力使景區化村莊成為鄉村旅游的目的地。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鄉村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現實路徑。要著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境整治,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加快整治農業面源污染和生產生活污染,大力推進綠化造林和退耕還林,保護好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地,努力把美麗鄉村建成為美麗中國的生態涵養基礎,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幸福生活的綠色家園和市民休閑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
(三)鄉風文明的人文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要從農村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鄉愁記憶最豐富區域的實際出發,把傳承和弘揚優秀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作為鄉村文化復興的重要內容,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按照“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求,保護和開發利用好歷史文化村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大力推進農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抓手,構建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陣地。要以村落歷史文化陳列館、鄉村非遺文化傳藝館和思想道德教育館等“三館”功能和農村文化大舞臺為重點,挖掘農村文化禮堂對鄉村文化復興的多重功能,把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和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提升到一個新水平。
(四)治理有效的善治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按照鄉風文明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平安社區、和諧社區建設,開展豐富多樣的移風易俗 ,努力消除農村的陳規陋習和黃賭毒等丑惡現象;以民主法治村建設為載體,加強法制建設和社會治理,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和違法亂紀現象,促進農村社會公平正義;要大力推廣新時期的“楓橋經驗”和花園村鄉村治理現代化等經驗。要以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現代化的要求,探索新型鄉村治理模式和治理辦法;積極發揮婦聯、共青團、社會自愿者和新鄉賢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農村文明新秩序、文明新風尚和文明新生活的良好氛圍。
(五)生活富裕的共富鄉村建設行動計劃
按照城鄉融合發展的新趨勢,要進一步推動農民分工分業和創業就業,既要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民轉移人口在城市創業就業和落戶定居,又要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城市人才到農村創業,形成城鄉自由創業就業的政策環境。要通過推進土地制度和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探索中國特色的減貧之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形成共創共富的新機制。
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城鄉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按照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均等化的要求,進一步提升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社會福利等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努力讓農民也能夠享受“幼有好學、勞有好得、老有好養、弱有好助、病有好醫”的社會福利保障,讓農民也能享受到市民一樣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從根本上解除農民的后顧之憂。
4、培育改革新動能
率先構建起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增強鄉村振興的新動能。要從當前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機制尚未從根本上消除、影響城鄉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政策障礙尚未從根本上消除的實際情況出發,以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目標,進一步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重點要在構建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公共服務制度和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上取得突破性的全面進展,切實保障農民群眾能夠平等地享受財產權利和發展權利,形成城鄉地位平等、城鄉開放互通、城鄉互惠互利、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要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一樣,同地同權同價進入市場改革。深化農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進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的“三權”分置。深入推進農業農村“放管服”改革,破除一切束縛農民手腳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
要匯聚全社會力量,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發揮科研人才支撐作用,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農村振興,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建設。要開拓投融資渠道,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健全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強化金融服務方式創新,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
5、強化領導和組織保障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堅持城市農村一起抓,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要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要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責任制,實行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
要加強“三農”工作干部隊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把到農村一線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
要強化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要科學規劃、注重質量、從容建設。形成“改革引領、規劃引領、黨建引領”的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機制。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形成一個創先爭優、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強大激勵機制。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和成效,要制定一套可考核、可評估、可比較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科學地考核、評價和激勵。要廣泛開展爭創鄉村振興示范市(地)、示范縣(區市)、示范鄉鎮、示范村、示范戶的創先爭優活動,并對各類示范活動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指標體系。在全社會創造一個人人關心鄉村振興、人人參與鄉村振興、人人奉獻鄉村振興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三農”發展組組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經濟雜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