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戰略,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首先要實現我國的鄉村振興。因此,持續發力,依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意義。
一、劃紅線保耕地,確保糧食安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要以確保全國人民糧食安全為前提。因此,必須為耕地圈定紅線。防止以發展為由大量占用耕地而造成國家糧食危機。要讓各級政府、各級領導干部樹立紅線不能碰的思想意識。
二、科學合理實施農業產業布局,依法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政府要結合鄉村區域內的土壤元素、氣候、溫差、水源、宜種農作物、宜養畜禽、風土人文等因素,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進行對農業產業布局進行規劃。將規劃提請專家委員會予以論證。將經專家委員會論證通過的規劃,及時召開聽證會,聽取和收集意見和建議及時對規劃進行補充完善。對補充完善后的規劃予以公示。對公示無異議的規劃,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形成實施方案并報上級批準,賦予其有法定效力。讓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成為群眾共同決策和意志的體現,也會激發群眾的主動參與積極性,從而推動方案依法持續實施。可以有效防止因鄉村干部的調換而使規劃朝令夕改,半途而廢。
三、多渠道統籌協調資金,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政策保障和資金保障。現代農業已呈現新的業態,包含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民宿經濟等,消費群體喜歡農村田園生活的寧靜、詩意、浪漫,向往鄉村的原生態,貼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體味鄉村文化和濃濃的鄉愁。對環境衛生、產業布局、道路條件、風土人情、休閑飲食、花果林布局等要求較高,因此投資大,但農業效益體現又比較慢。因此,各級政府要依法依規為投資方爭取強農、惠農相關政策,引入金融、保險方參與降投資低風險。引導群眾以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資金入股、本地就業等方式形成人人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局面。
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樹立人才第一的理念。由于國家對農業免除公糧、農稅以及各種提留,但傳統農業純收入低,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不夠高,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掙錢。農田耕種粗糙,農產品產量低,沒有充分發揮耕地的地力產出。要配套強農、惠農的人才引進政策,引入社會資本、專業人才、具有專業技能的從業人員,科學對農業產業結構配置,實現土地集約化、產業化、管理規范化,,提高農業的效益,增強農業的聚合效應。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開了專業人才的支撐,無異于盲人摸象,事倍而功半。
五、利用信息大數據分析,對農業產業科學合理布局,防止供大于求,增產不增收。隨著國家科技的進步,我國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利用好大數據分析,精準掌握全國種植業的面積分布情況、各地的畜禽養殖存欄數、病蟲害預測預防、市場農產品占有率以及消費者的需求情況。從而為農業產業結構的分布提供準確數據,增強農業的經濟效益和抗風險的能力,確保農業產出與市場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
從黨中央到全國各地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已經吹響,各級政府針對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了大學習、大調研、大討論,制定了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只有將紙上的規劃依法推進,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方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迎陽鄉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