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陳緒文等:鄉村振興中對土地流轉的分析與思考

[ 作者:陳緒文?韓一鳴?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5-07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我國農業現狀和家庭特點共同決定了家庭經營依然是中國現代農業經營的基礎。

改革開放初期是沒有土地流轉的,后來隨著農民工進城人員的增多而發生了土地“托管”式的流轉。過去一家一戶散耕式的作業模式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小康問題,解決不了農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大規模土地流轉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的前提,然后才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問題。

現在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0%,也就是說40年來,我國有八億農民縮減到現在的四億多農民。當前土地流轉是以家庭之間、個人與公司之間,或者是是以土地入股性質的合作社經營模式。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已經進入新時代,到2035年實現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大規模機械化作業。那么,現在我國廣大農村是否就可以進行大規模土地流轉,大規模機械化作業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

大規模土地流轉時機尚不成熟

按照中央最近的戰略部署,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說2018/2019這兩年的中心任務是保小康,集中全社會的力量讓還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四千萬農民同胞脫貧致富盡快過上小康生活。所以,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才有可能迎來農業現代化建設熱潮,才能迎接農村土地經營“大流轉”時代的到來。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把農民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就是基于現代大規模農業經營不成熟而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縱觀國際國內的實踐經驗證明,我國近期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農戶經營為主,不能只看到個別村莊靠規模經營先富起來了,那只是個例,不能代表全局,不具有普遍性。因為這些村莊的共同特點就是通過二三產業先富起來,然后才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但是,當前有些地方政府脫離國情、脫離地方實際。出于政績或城鎮化率方面的考量,急于把農民變成“吃地租、掙工資”的農村產業工人、城鎮居民。打著跑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旗號,趕著農民上樓,強迫著賤“賣”農村耕地,搞什么“招商引資”式的土地流轉規模經營,以種種理由迫使農民把土地流轉交給“公司大戶”、“納稅大戶”。農業變成了沒有農民的農業、農村變成了沒有農民的農村。這種嚴重違背農業農村發展規律的做法,嚴重危害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和歸屬感。農民失去土地自然也就失去了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失去了土地的農民還把農村當做家鄉嗎?鄉村振興就更談不上了。而在政府主導下的土地流轉,人為地推高了地租,增加了農業經營風險,也傷害了農業“大戶”。如果政府后續的優惠政策和財政支持跟不上,農業“大戶”的資金就難以為繼,到頭來流出去的土地就會荒蕪。另外,通過土地流轉是為了促進農業現代化,減少一家一戶散亂、低產、低效的問題。但是,這種歪曲“規?!苯洜I本意,實際上收獲的是規模風險,規模越大危害就越大。還有的奪得土地使用權后,千方百計地改變耕地用途,變務農為務工經商等等,這種有違國家農業耕地紅線的做法就更不可容忍了。

因此,中國目前的國情決定了在短期內讓大量的農民退出農業,去實現土地大規模經營的條件和時機尚不成熟。

農業經營的家庭方式近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以農戶經營為基礎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奠定了中國現代農業的基礎。如果說一家一戶式的經營模式成為中國農業快速發展40年的原動力,那么,農戶土地承包關系再延長30年不變,就為新時代中國農業騰飛插上了美麗的翅膀。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小崗村時強調,進入新時代后的鄉村振興,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實行農村土地三權分離以后,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當前,我國農村常住人口大部分是年紀在五六十歲之間的人,其中還有一些老人和小孩,他們不便外出打工,收入來源就靠種地和打零工。有他們在家鄉,農民工的鄉愁就不會斷開,土地就不會流轉出去。另外,農民究竟是進城務工還是回家種地,往往是根據當年外出務工的情況來決定的。如果外出掙得錢多,就把土地流轉出去;如果外出務工找不到好工作或者收入不高,還會選擇回家種地。但是錢掙多了農民工也會有夢想的,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外賣小哥雷海為,在杭州送外賣十多年積累了一些財富,他就打算明年回湖南邵陽老家辦個家庭養殖場。這就從一個側面說明“農民工”、“農業工”隨時都可能轉換。有這樣不確定的土地變動因素存在,怎么能吸引大規模土地流轉呢?大規模土地流轉的特點一是規模大;二是周期長。對于短期流轉的土地往往只能種植一些一年生的、經濟效益偏低的農作物,很難做長期投資,這對于農業生產和土地增值也是相當不利的。而大規模流轉土地是為了規模效益,但通過調查發現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成本越來越高。如中原地區平均一畝地在八百元以上,加上人力成本和投入成本也在提高,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已經超出了投資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另外,政府補貼呀、農村金融呀、政策性保險呀等,這些配套措施不能及時跟上,一旦出現自然災害或者價格大幅波動,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當前,在我國的幾大糧食主產區,比如安徽、河南等,都出現了種糧大戶毀約棄耕的現象。

大規模農業機械化到來應在全面建成小康以后

今年4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精準脫貧攻堅戰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只能打贏打好?!本珳拭撠毷墙ǔ尚】瞪鐣年P鍵一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土地又是農村精準脫貧的重要資源,所以怎樣利用好發揮好土地資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關鍵中的一環。

農雖舊業,其命維新。從過去8億人“不溫飽”,到如今14億人“盡小康”,農業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轉型升級。農業要興旺就要優化產業結構,搞活土地家庭經營。土地經營活,農村才能富,小康才能成。提高土地經營效益,助力農民增收。所以,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土地流轉不是關鍵,而農業轉型升級、搞活土地經營才是根本所在。

搞活土地經營不是讓農民放棄土地。目前我國農村改革試點的宅基地有償退出和農村承包地有償退出,就是為今后農業現代化做有益探索,這種退出政策是很謹慎的(地方政府不要冒進)。當前只針對已在城鎮安家并且有穩定工作收入的自愿退出的農民開放,因為萬一退出的農民“進城失敗”,沒有了農村這條后路,該怎么生存?國家也是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的。

縱觀國際農業發展變化的過程。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老齡農民的安置問題。歐洲法國在上個世紀中葉為了鼓勵老人出讓土地,設立了調整農業結構社會行動基金,對退出土地經營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人每年補助1500法郎。后來法國又設置土地整治與農村安置公司,專門收購那些缺乏活力的小農戶土地,經整治后轉賣給那些有經營能力的農戶,幫助擴大經營規模。我國農業還處在轉型升級發展階段,還有4000多萬農民等著脫貧致富。就是已經脫貧了實現小康的大多數農民家庭放棄土地進城當居民,也需要政府拿出大量資金安撫農民養老問題,農村舊村改造、完善配套設施等,政府現在能拿出這么多資金嗎?因此,必須清楚鄉村振興要發展什么樣的農業才能振興鄉村,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民職業化、農村美麗化。

歐美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城鎮化率超過50%,將會進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歷史時期。經過幾十年的快速城鎮化,我國大多數地區城鎮化率超過了50%,重塑城鄉關系、推進鄉村振興已成為統籌發展的必然趨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城鄉發展參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洲精品美日韩免费专区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吉泽明步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6页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mⅴ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