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民國之后農村復興的呼聲一再涌起,20世紀30年代后蔚為大潮。以“社會運動”方式謀求農村復興,是當時很多研究者和治理者的共識。把“三農”問題置于近代以來的長程中審視則不難發現,它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最本質最重要的社會矛盾的當代體現。為解決這一歷史積累的問題,以城鄉一體化為主導發展的當代新農村建設戰略適時而興。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既是對百年農村發展歷史困境的全面超越,也是對新時期以來解決“三農”問題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升華。
關鍵詞:農村復興 鄉村振興 20世紀 “三農”問題
鄉治即天下治,鄉安即天下安——這是傳統中國歷史興衰成敗凝結的訓誡鏡鑒,也是國家治理歷史的經驗總結。近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以來在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市化為重點的歷史變遷中,鄉村社會整體衰落持續發生。城鄉背離化的歷史發展構成了百年“三農”問題的內在致因。如何深刻地認識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軌跡和特征,從新時代的高度去理解“振興鄉村”的戰略布局和時代意義,還須深入地探尋百年歷史的長程演進。
一
鴉片戰爭后,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變態勢中,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國策終被“工商立國”政策所替代;“商本”替代“農本”幾乎成為無可逆轉的歷史趨勢。然而,1901年后“重農思潮”開始復蘇,“農業立國”和“工商立國”論題再度成為朝野各界爭論的焦點。
民國之后鄉村建設或農村復興的呼聲一再涌起,20世紀30年代后蔚為大潮,“朝野人士,中外名流,均一致提出復興的口號,以為治標治本之圖”。關于復興農村之刊物“如雨后春筍,充塞街衢,文化市場幾占第一位之勢”;而討論“復興農村”問題之各種單行本和時論性雜志也足可觀。這一社會思潮在知識界和政府行政的努力下,獲得進一步整合,盡管其入手路徑或有不同,然其目的則在于共謀“農村復興”。持續既久的農村復興思潮,隨著時勢變動時而激越時而緩行,幾乎貫串于20世紀前半期。
農村復興思潮的興起,實際上包含著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路徑的認知與反思。就近代中國經濟(工業)建設或發展路向而言,可以遠溯自洋務運動;即使從制度層面上的現代性建設而言,從清末新政也已發端。僅就工業化或者現代化建設成就而言,“在抗戰前達到了舊中國經濟史上的最高峰”。然而,整個近代中國建設之本位卻在都市而疏離了鄉村。其結果是“把一批批的農家子弟,麕集于都市而不能返回鄉村……以至于一面農村中空虛涸竭,一面都市中人滿為患”。近代以來,中國一直在“模仿著做一個近代國家(如日本一樣),卻不料自此就不成一個國家。外不能應付國際侵略,內不能維持一般秩序,資本主義工業之路走不上去,經濟的落后一直未改”。而國民政府對都市工業化建設的片面強調也遭致質疑:“農村一切文化建設,反遠遜于都市……國民經濟,有整個破產的危險,農村建設,更談不到。”中國不同于西方,“工商百業仍依托農業,都市仍然依托于鄉村,一旦農村崩潰,全國不了。”因此必須更弦移轍以圖變計,“謀農村與城市之平等發展”,“中國農村問題,亦有所歸宿。”復興農村的呼聲應時而起,并迅速匯聚為社會思潮。
二
以“社會運動”方式謀求農村復興,是當時很多研究者和治理者的共識。但是,正如晏陽初所言,有志之士不但認識到其重要,且在各處已由理論的探討,轉成實際的進行,其在努力以求實現救亡復興之宏愿,并無不同?!稗r村復興”思潮源起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體上與國民政府推動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和其后由社會力量推動的“鄉村建設”運動同時并起。這一思潮主要局限于知識界的倡導和構想層面上,并沒有獲得國家權力或地方行政的強力支持。方顯廷深有感悟:“現在的政府也竟計議了許多經濟建設計劃”,除全國性的經濟建設計劃外,“尚有許多經各部長官”所制訂的“各種地方的及特殊的計劃”。這些建設計劃中卻沒有“建設農村”的內容。以工業建設為主導、以城市建設為取向的歷史進程,事實上造成了“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以至于在20世紀30年代之際出現前所未有的鄉村危機。
近代鄉村危機呈現出更為復雜的面相和時代特征,“農業的中國己開始入于工商業化的時代,于是農民的困苦比從前更甚?!睍r人又稱之為農村崩潰、農業恐慌、農村凋敝、農業破產等等,它是一種全面性危機,其最突出的表征不外是農民逃亡、農業衰落(或農地荒廢)、農村破產,以至于造成“農村凋敝,國本動搖”之險峻情勢。
城鄉社會的共進共榮才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理想追求,這也是從根本上解救鄉村危機的必由之路。然而20世紀以來,“中國近年來經濟上最大之危機是都市膨脹,農村偏枯?!敝袊鐣Y構與社會分層的二元特征與趨勢愈演愈烈,成為長久制約和影響中國社會發展的結構性因素。鄉村危機與工業化、城市化的歷史進程存在著歷史的相關性。
從近代歷史演進進程來看,鄉村危機實際上并不是鄉村本身的危機,它是近代以來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下所造成的鄉村社會、經濟、文化全面衰退危機。“都市的發展,其反面就是農村的崩潰。使農村加速崩潰的種種事實,同時就是使都市發展的事實?!笨偠灾?,“中國近幾十年都市發展的事實,恰恰是破壞農村的?!?/p>
三
把“三農”問題置于近代以來的長程中審視則不難發現,今天新農村建設所試圖解決的“三農”問題實質上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最本質、最重要的社會矛盾的當代體現;或者說,是國家在長達上百年向現代化轉型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帶有連續性特點的矛盾問題在當代的具體體現。它是一個現實問題,也是一個歷史問題。
為解決這一歷史積累的問題,以城鄉一體化為主導發展的當代新農村建設戰略適時而興。20世紀80年代費孝通在江南鄉鎮企業發展的調查中就己有深切的體會:“如果說,社會前進的目標之一是消滅城鄉差別,他們正是在消滅這個差別上起著現實的促進作用……他們確實是當前中國社會前進的原動力?!边@一思想認識的不斷充實和凝練以五個統籌的內容獲得了思想性跨越,即“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新農村建設”目標獲得了制度保障,納入了國家建設規劃,發展中的“不平衡性”必將在發展中獲得新的“平衡”。因此,隨著“三農”問題的呈現和國家應對政策的著著落實,“新農村建設”命題至2005年再度聚焦,成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的總綱領。更重要的是,“新農村建設”思想獲得了新的時代內涵,即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為內容,完成了其近百年思想演變的歷史性跨越。
從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農業破產”“農村衰敗”“農民貧困”成為舉國至重的話題,到新世紀以來被廣泛關注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的當代“三農”話語,盡管不同時代條件下,它所聚焦的時代主題內容會有所不同,但如此一致的話語或命題背后卻深伏著共趨性或同質性的深層致因。這至少給我們一個基本的提示,即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是百年來中國社會發展或鄉村變遷中始終存在的一個重大課題。它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而導致的傳統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破解后,鄉村社會走向邊緣化、貧困化、荒漠化和失序化的一個歷史過程。
“三農”的困境生成于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進程之中。這是近代以來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下生成的一個“發展問題”?!叭r”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問題,如果沒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發生,“三農”不會凸顯為時代性問題。一個多世紀以來歷史演進的客觀事實的確顯示了“三化”(工業化、城市化與現代化)與“三農”問題的相關性。
四
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和前提。“我國能否由發展中大國逐步成長為現代化強國,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能不能用適合我國國情的方式,加快改變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工業和農業、城市和農村、城鎮居民和農民的關系,加大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力度,使穩妥推進城鎮化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雙輪驅動,從而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習近平表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世紀以來,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仍極為艱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鎮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促進“三農”發展的目標所在。
新農村建設思想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并在新時代的戰略規劃中獲得了新的高度。正如習近平強調的,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應該齊頭并進、相輔相成,千萬不要讓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掉了隊,否則很難支持全面小康這一片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毙罗r村建設的思想內涵正在不斷創新中更加豐富、完善和科學。農業要更強,農民要更富,農村要更美。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苯ㄔO生態文明是關乎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鄉村,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思想的時代內涵。它標志著這一思想體系的新的時代高度。
中共十九大之后,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深刻闡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問題。會議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中之重。它既是對百年農村發展歷史困境的全面超越,也是對新時期以來解決“三農”問題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升華。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開放時代》2018年第3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