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古舊與自然——英國鄉村對中國鄉村振興的啟示(一)
全世界最有代表的鄉村:
日本干凈到變態、但不怎么美,臺灣接近于日本,中國的底子最好卻沒有管理好,英國自然、古舊,最接近人類的理想,幾乎就是鄉愁的代名詞。
Castle Combe
在中國,我在多個場合聽到某些專家說:“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消滅農村,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方法就是消滅農民!”意思是要全面城市化,通過土地轉讓的收益讓農民全部變為市民。
科茨沃爾德地區是英國鄉村的代表,長久以來,由于交通不發達,這里的人們一直保持舊有的生活方式
石片屋頂工法。該地區居民已經約定俗成,能自覺嚴格地按照傳統的工法和使用傳統材料建房,形成了當地特有的石灰巖石頭墻(黃白色或象牙色), costwold slates屋頂(黑灰色),即片巖復蓋的屋頂,干壘片巖石墻(黑灰色十青苔色)為主的,融入良好自然生態環境中的獨特的村莊風貌
在他們看來,古舊并沒有什么不好,喜新厭舊、什么都留不住才可怕
作為村莊中心的教堂,旁邊就是墓地,今人與古人為鄰、生活與信仰相伴
直到20世紀,這里優美的田園鄉村和淳樸的民俗風情被外界發現,小鎮有大約150戶住家
庫姆堡因其古樸秀麗的風景成為了好萊塢鐘愛的外景拍攝地,《星塵》、《狼人》都曾在此取景,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也選擇在庫姆堡拍攝電影《戰馬》。電影講述“一戰”期間的故事,出生在庫姆堡的戰馬喬伊代表了人類內心深處的那份純真
若在國內,這樣的村子勢必要大搞旅游開發,門票、大型停車場、農民搬遷、招商、各種紀念品兜售…此村民好像不吃這套,照樣過他們自己的日子,看不出多少迎合游客之舉,在他們眼里,這里是鄉村、不是景區,安居樂業的本真生活最打動人
作為一個老牌工業化國家,“英國用它純正的自然證明,它更像個農業國家”(陳義海《吹拂英倫的海風》),反例則是中國。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國家,中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農業農村也不可避免被帶入深淵。
不是為旅游而旅游,這是庫姆堡的最大魅力
處處洋溢著鄉村生活夢一般的場景
動植物是自然環境最佳的檢測員
與英國相比,這些年我們大多數農村要么太雜亂落后(農村風貌、農業技術、農產品特別令人扼腕),要么太人為出新(所謂“穿衣戴帽”或旅游開發),而不像英國的自然氣息,給人的感覺,這里的農田才更像農田、鄉村才更像鄉村。
埃文河畔的下斯勞特村
國內這些年像郝堂、三瓜公社、櫻桃溝、雪山村、宋莊、戴河、小堤等村子為何倍受關注,用孫君老師的話概括就是因為它們“像鄉村”。
恬靜祥和的英國鄉宿
英國鄉村的食物品種不多,更注重健康、觀感與用餐體驗
越像鄉村、越吸引城里人,對于鄉愁、中外皆然
出村就是曠野
深入了解英國后,發現他們的農業、農村不僅沒有“消滅”,反而保留了更多更美的鄉村,乃至成為其國家標簽、文化標志,鄉村是奢侈品,在這里已是事實。
Upper Slaughter
英國史學家阿薩·勃里格斯著的《英國社會史》,開篇即是:“對大多數英國人來說,古老是一種資產。”接著,“英國鄉間景觀千姿百態”。這個開頭,突出了英國文明的兩大要素:古舊、自然。
書中記載,即使在13世紀的落后時代,英國村莊住宅粗糙簡陋,但仍然“還有些花園和果樹。”這就是他們熱愛自然、園藝的傳統資產。
古樹、小河、老屋、未經硬化的道路、小院、瓜果、鮮花、草地,形成了標準的英國鄉村風貌
得益于良好的土地制度,讓真正有條件又熱愛鄉村的人能長居于此
農道聯眾創始人孫君老師感慨: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的中國鄉村啊,居然在英國找到了。
村莊建造依據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則
動植物保護、資源分類、水處理并非原始狀態,而是形成一套運轉系統,并且仍在不斷改良進化
曾經深受工業化污染、環境惡化、霧霾之害的英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已全面修復青山綠水
房前屋后的小院,即是菜地、也是花園
村外就是牧場
環保意識全民普及
孫老師號召更多中國人來看看這里的鄉村
牧草以本地品種為主,人工有限、養護粗放,大多牧場都有土地主人自設的地下供水系統
孫董和三門:這樣的土路天然就是用來徒步的,適合光腳丫子撒歡。
牛羊全靠散養
英國擁有優秀的園藝傳統,但本土植物比較有限,從十八世紀開始,英國派出大批植物獵人前往中國采集珍稀品種,其中有一個叫Ernest Henry Wilson的人最為杰出
Wilson曾任哈佛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著有《中國,園林之母》一書,對西方園藝影響深遠
一百多年前,“中國”是無比高級的字眼,無論是茶、絲綢、造紙、動植物資源,還是GDP,均傲然于世,所以西方人給了他一個雅號——中國威爾遜
《人與自然》
威爾遜是西方人心目中的英雄,他當年帶回去的植物物種,經過馴化,已經盛開在歐美家庭的花園里,而在它們的原生地——中國,絕大多數植物已成了熊貓級的物種
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當年在村子里留下的親吻門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李兵弟副主席兩度來此,鼓勵我們在中國的鄉村振興中多學習英國鄉村的經驗
本地農民在自家開設的手工藝品店
熱情好客的本地人讓鄉村有了特別的溫度
一個村子能激活幾個傳統手藝人,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
上世紀初英國作家吉辛在《四季隨筆》中生動地描繪著這樣的鄉村生活,作者一生窮困,借主人公,一個歸隱鄉野的暮年文人之口,抒發對大自然和恬靜生活的向往。他在獲得遺產后隨即搬到農村,過上安閑的鄉間書齋生活,留下一冊在大自然中散步、讀書、看花、思考的札記。
——鄉居,就是所有英國人的夢想。
北京綠十字孫曉陽主任:鄉村軟件在英國已做到無痕無跡,真正實現了融入日常生活的目的
半湯鄉學院陳民利院長:三瓜公社接下來應該往這種生活方式上進化
“夏”之篇中,英國人“渴望過露天生活”;莎士比亞在家鄉時“天天在田野里走著,這些田野從孩提時起就培養了他對英國農村的熱愛。”他自己“臨死前頭腦中最后想的將是那照耀著英國草地的陽光。”他說,在眾聲喧囂中,“還可以找到少數默不作聲的人,他們在清靜的草地上散步,彎腰欣賞花朵,抬頭觀看日落,唯獨這些人值得思念。”
百老匯塔,一個鄉村富婦的任性之舉,卻給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遺產
中國的富人在哪里?
土墻干砌法探討
鄉村廣闊天地任你馳騁
在“秋”之篇也點出:“英國詩的特別精神是對于自然的愛,尤其是在英國鄉村風景中所見到的自然。”但同時,他也以冷靜的理性,對農業文明的泛濫贊頌保持了警惕,用了“虛謊”、“愚蠢”這樣的詞,批評人們不顧農業生產的辛勞一面而抒發廉價詩意,以及奢望讓過去的農業時代及其社會美德得以復活。
暮色中的英國鄉村
The Fish 鄉宿
《四季隨筆》一書文筆優美精煉,文字樸實親切,一段段寫來,獨立成篇,很多時候,掃一眼開頭,便讓人不忍釋卷。雖然距離已過去一個多世紀,但卻沒有絲毫的距離感。
當你今天真正置身英國鄉村,你會發現,書中所敘,即是昨日、也是當下。
而不久的將來,它也是中國!
兒時夢想的樹屋,至少需要提前兩月以上預訂才可能住得上
真正奢侈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
晨光早茶,生意是忙出來的、創意是閑出來的
早餐——吃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里吃、和誰吃
下一站考察Emma的有機農場,一路又是無邊無際的綠…
(作者簡介:曾鳴,農道宋莊莊主、農道藝宿區制作人、農道藝術館 館長、策展人、中國策劃聯合會(香港)常務理事,與孫君合著有《把藝術還給鄉村》、《幸福因為是畫家》等書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道宋莊(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5-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