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到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由量變到質變、由漸進性變革到革命性變革的歷史必然,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必然,其根植于新時代的歷史背景和一脈相承的理論指引,具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清晰的戰略定位,是管長遠、管根本、管全局的制度安排
河北省邯鄲市涉縣積極推進建設維護“四好農村路”助力鄉村振興 王曉攝/本刊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制度性安排,無論是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具有革命性意義,必將為我國“三農”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鄉村振興是革命性變革
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新時代對“三農”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方面,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矛盾的突出表現,迫切需要調整戰略導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戰略實現了習近平“三農”重要論述的創新性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全面地闡述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七條道路”,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質量興農之路,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走鄉村善治之路,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五個振興”的科學論斷,強調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從“七條道路”到“五個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外延一脈相承、與時俱進地豐富和完善,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不斷創新發展著新時代“三農”工作理論。
鄉村振興戰略契合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節點。
黨的十九大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了“兩個階段”的總體部署。鄉村振興戰略定位、目標任務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使命高度一致:從現階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要取得重大進展,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基本建立;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鄉村振興要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基本實現;從2035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因此,鄉村振興事關國計民生,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關系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如期建成,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鄉村振興戰略確立了長期性系統性全方位的目標任務。
鄉村振興涉及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方方面面,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從目標任務上看,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凸顯生產、生活、生態統籌安排,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發展上的具化,它們各有側重、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從實施路徑上看,走城鄉融合、共同富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文化興盛、鄉村善治和中國特色減貧七條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需要統籌謀劃、科學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可以說,鄉村振興的目標清晰、任務完整,囊括了農業農村全方位,不留死角。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革命性發展方案。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農、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但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機制根深蒂固,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滯后,特別是農村現代化跟不上城市現代化,一些農村地區出現青壯年人口銳減、基礎設施衰敗、發展后勁不足等跡象。
鄉村振興戰略的革命性,正是在于對長期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主導下農業農村農產品和勞動力供應功能的重新定位,由過去單一的農業現代化目標拓展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由關注農業向關注農民、農村全面伸延,賦予鄉村與城鎮平等的經濟社會空間和發展權利。
其深遠意義在于,通過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徹底解決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矛盾,推動城鄉、工農融合發展,走共同富裕之路。我們堅信,鄉村振興之日,應是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矛盾和問題清除之時,體現了其徹底性和革命性。
鄉村振興開局極其重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寫入黨章的重大戰略部署。從實踐來看,鄉村振興頂層設計和制度供給不斷加速,各地對鄉村振興的認識程度、推進程度和改革舉措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鄉村振興開局總體呈現良好勢頭。
一是明確行動綱領。在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問題導向,從七個方面深刻闡述了鄉村振興道路的內涵外延,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本質特征。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鄉村振興要在五個方面精準發力。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形成了今后五年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政策框架,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文件,深刻闡明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指明了鄉村振興的方向、路徑和重點任務,明確了我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行動綱領。
二是強化組織保障。鄉村振興是篇大文章,必須集結力量,合力推動鄉村振興偉大事業。這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央決定組建農業農村部,并賦予其統籌研究和組織實施“三農”工作戰略、規劃和政策,監督管理種植業、畜牧業、漁業、農墾、農業機械化、農產品質量安全,負責農業投資管理等職能。農業農村部既是黨的農村工作部門,也是政府組成部門,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了黨對“三農”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通過職能整合和機構優化,為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制度支撐。各地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機構改革的任務要求,加強機構和人員安排,統籌農村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管理,優化配置資源、強化工作協調,為加強農業農村工作理順了思路、奠定了基礎。
三是開展廣泛動員。去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規模前所未有,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員全部出席,各省(區、市)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全部出席,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強動員令。各省(區、市)自覺向中央看齊,第一時間召開各種形式的工作會議,動員部署實施鄉村戰略的時間表、路線圖。比如,廣東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鄉村振興工作會議,從省里一直開到村里,主會場加上分會場約有17900人參加,會議人數之多、規模之大、落實到基層落實到底,多年未有。會議要求舉全省之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3年取得重大進展、5年見到顯著成效、10年實現根本改變。四川省委組織全省、市、區、縣委主要負責同志和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集中學習、集中培訓,強化對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性的認識。
四是加強政策創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振興,明確要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鄉村振興,把黨管農村工作落到實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編制鄉村振興的地方規劃和部門規劃,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各地也結合實際情況,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創設了一批鄉村振興政策舉措。廣東省擬安排上千億投資,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財力保障,用10年時間比較徹底解決省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浙江省溫州市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個十百千萬”行動,要求聚焦打造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推進深化包括“最多跑一次”“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內的農業農村十大領域改革;高標準打造100條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示范帶;推動千億社會資本下鄉;用五年時間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萬元。
鄉村振興三大終極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立足于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問題,滿足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歸根結底來看,是要抓住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機遇,致力于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縮小城鄉民居收入差距;致力于強勢農業、提高中國農業全球競爭力,體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革命性要求。
其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城鄉關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關系。鄉村振興本質上是處理好新時代城鄉關系,解決如何定位新時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戰略性部署,如何確保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問題。我們過去曾經歷過工業剝奪農業、城市剝奪農村的發展階段,也正在實踐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發展階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工農、城鄉關系的平等發展,從根本上消除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結構和體制機制矛盾,關鍵是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
一要不斷消除制約城鄉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由農村要素資源向城鎮流動的單向趨勢,向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和資源要素在更大時空分布及優化配置轉變;二要切實保護農民的土地等財產權利,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的政策,深入推進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三要構建完善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機制,加強城鄉功能連接、深化城鄉專業化分工,實現城鄉共榮共存、互利互惠;四要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在規劃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包括農村教育、醫療救助、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供給等方面實現無差別對待,實現城鄉、工農均衡發展。
其二,實現共同富裕。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小康;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共同富裕。因此,鄉村振興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多渠道、多路徑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共同富裕。
為此,要大力實施農民收入增長行動,各地要制定時間表、路線圖,壓實責任、創新手段,明確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務要求;要繼續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促進農村勞動力分工分業、就業增收,減少務農勞動力,增加農業從業人員務農收入;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規模經營收益,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加效益收入;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將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者份額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要不斷增加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時,聚焦精準扶貧,消除貧困現象,組織農民、帶動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民,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選擇中,既要有歷史耐心,也要有階段性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措施要求。
其三,打造強勢農業。打造大國強勢農業,既是鄉村振興的需要,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基礎。要明確發展思路,以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以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走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我國農業最大的特征是多元化,這也是中國農業模式的內在本質規定。這種多元形成于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也根植于不同地區的農業資源稟賦,并由此決定了我國農業資源稟賦多元、產業結構多元、經營主體多元、支持政策多元,很難套用單一化的美國模式、日本模式等,必須塑造以多元化為基本特征的中國模式,塑造中國強勢農業形象。
要立足多元化資源稟賦,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農業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技術密集乃至資本密集型農業生產;要立足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橫向融合、縱向延伸,健全和完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利益鏈,在保住總量穩定、確保糧食等基本農產品供給的同時,提高質量、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需求,將產業優勢打造為競爭優勢,極大限度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要立足多元化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形式的融合、開放、共享上找突破口,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特別是在共享模式上總結中國特色、中國經驗,通過托管、半托管等組織方式共享農業機械裝備,極大限度提升跨區域機械化收割效率,在全球范圍內創造中國樣板。
資源稟賦、產業結構、經營形式的多元決定了中國農業政策供給的多元,要在堅持基本經營制度的前提下,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創新財政、信貸保險、基礎設施、市場營銷方面的政策,以多元化的政策供給滿足多元化主體的多元化訴求,支撐強勢農業目標實現。
作者為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