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不僅是鄉村經濟的振興,而是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環境五位一體的全面振興。而“文化”建設乃是五位一體系統工程中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基石。現階段美麗鄉村建設升級過程中,應以“家文化”內涵建設(修身齊家、孝悌忠義、誠信友善、謙敬和合)為中心,以“敬老愛小”為抓手和切入點,以相關激勵措施為保障,以鄉土文化為載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有力推動新時代城鄉一體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家文化;內涵建設;鄉村振興;文化傳承
一、問題的提出
當前,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我國農村社會出現了傳統文化傳承斷代、教育體系斷根、文明演化斷流的危機,農村“空心化”,老弱婦孺成為鄉村的守望者,大量留守兒童長期過著沒有父母陪伴的生活,一些年輕人只信物質、不信精神,只信技術、不信文化,只信自己、不信別人,只愛城市、不戀鄉村等現象令人擔憂。
新時代的中國鄉村究竟如何實現全面振興?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文化教育滯后的突出矛盾如何妥善解決?文化作為統領政治、經濟、社會及生態環境的靈魂如何很好地發揮作用?如何使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環境美、生產美、生活美長期保持下去,尤其是在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熱潮中,均需要重新認識鄉村文化(人文美),急需挖掘鄉村優秀文化的教化、治理、協調作用,以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生態經濟發展功能)為基礎,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文化教育培訓功能),以村“兩委”(社會管理自治功能)為輔助的集成方式,以促使城鄉快速融合。
基于以上問題,本研究采用人文社會學方法論的定性研究方法,從北京100多個美麗鄉村中,抽取了11個不同鄉土文化特色的村莊進行深入調研,選擇了2個較早以農業合作社為依托,以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進行有序管理的黃土坡村和車耳營村進行長期微觀的田野調查。同時,還選擇了山西運城、永濟蒲韓(蒲州鎮和韓陽鎮)鄉村社區為對照,重點探究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建設、“家文化”建設的機制及其創新性轉化途徑等,進行“由內而外”的解釋性研究。收集數據的方式主要包括文獻研究、參與式實地調研、個案訪談、面對面問卷調查、新聞報道大數據抓取等。一方面對鄉村社區層面的實踐和表征進行微觀的田野調查,采用參與式農村評估工具大事記、問題樹等,結合定量的問卷調查(隨機抽樣、分層抽樣)等方法,獲取切合實際的第一手資料。
二、“家文化”的內涵及其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本研究調查顯示,盡管多數鄉村的農民依然保留著樸實、勤勞、善良、不畏艱難和互幫互助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一些重視“慈孝文化”建設的村莊對村干部的工作滿意度和信任度也比較高,但也有不少依靠旅游致富發展起來的美麗鄉村日漸式微,并面臨三大憂患:一是農村常住人口多為老弱病殘,少量中年夫婦留守村莊陪伴老人孩子,多數青年外出打工并安家在城鎮,平時很少回家。二是多數村民對自己的家教、家訓、家風不甚了解,對提升人文修養的內涵建設諸如“孝文化”內涵和義理、有機農業及生態文明的認識粗淺,干群關系融洽度較低。三是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和享樂之風波及鄉村,致使部分村莊出現等靠要、愛幼輕老、重錢輕義、急功近利等不良現象。
這些問題的出現,除了歷史、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外,山西永濟蒲韓社區的村民還認為,農村的生活發展既不能以經濟為唯一目的,也不能像城市那樣發展得過快。北京房山黃土坡村的楊支書說:“給村民找項目不是長久之計,給村民新思想、新技術,組織村民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使其管理好自己的家園,形成良好的家風,才是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1.家風,即門風,“指的是一個家庭在世代繁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風、傳統習慣、道德規范,以及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之道,其核心內容指一個家庭的思想意識方面的傳統。”一個家風的形成往往需要幾代人的繼承和傳揚,其價值觀深深地影響著后人的行為習慣,如同“中華傳統美德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等觀念,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因而,我們可以將家風理解為“家族文化或家文化”。
2.“家文化”對當今鄉村治理的價值最直接的體現是在家庭成員間和睦相處上。如費孝通所說“在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鄉土社會范圍里,每根繩子都被一種道德要素維持著。從己推出的過程里有著各種線路,最基本的是親屬:親子和同胞,相配的要素是孝和悌;另一條線是朋友,相配的要素是忠信。”這種道德約束成為村民協調穩定的自治方式。這與黨中央倡導的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目標是一致的,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修身、齊家和治國三個層面。其一在個人層面,要立身行道,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二在家庭層面,做到夫妻和睦、兄弟友愛;其三在國家層面,要熱愛祖國,愛崗敬業。為此,梁漱溟在《鄉村建設理論》中強調:“中國文化有形的根就是鄉村,無形的根就是老道理…”,這里的“老道理”指的就是“家國一體”的優秀的孝文化,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本質上可稱為“孝的文化”。
3.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農耕文化為本質,以農民為主體的融價值觀、家族文化、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物質和精神文明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這種文化是我國幾千年來農村社會組織的原則,也是我國農村以血緣關系為主的宗法社會的關系紐帶。它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四美標準——生產美(勤勞剛毅的農耕文化)、生活美(富而不驕、知足長樂的健康生活理念)、生態美(綠色低碳生活環境、環保意識、有機生活態度)、人文美(正確的價值觀、文明家風和良好行為規范等)相呼應。“家文化”作為實施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落腳點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抓手,在鄉村建設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調研發現,村民對生態美的認知度較高,對生產美的重視程度較重,對生活美的滿意度較高,村民對人文美的內涵認知偏低。盡管多個美麗鄉村的村民對“文化”乃至“孝文化”的理解還停留在表層,但通過對試點村的調研和觀察,村民對傳統美德的認知和“家文化”傳承度較高。
在鄉村治理中,由于“家文化”內含著道德教化功能,倡導孝敬順從的美德和修身齊家的理念,強調家庭對老年人贍養的職責與義務,導入“家文化”教育對于解決當今鄉村治理中遭遇的嚴重老齡化與“三留守”的問題具有直接的效用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在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以村落為載體、以親屬關系為主軸的差序格局下,“家文化”教育在鄉村治理中具有“化民成俗,教民成人”的獨特優勢。
綜上所述,“家文化”在現代鄉村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鄉村治理中糅合政府、百姓和家族的粘合劑;二是重振鄉風文明的紐帶;三是塑造美麗鄉村人文美的重要抓手。
三、“家文化”和農村經濟建設齊頭并進是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鄉村振興不僅僅是鄉村經濟的振興,而是鄉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生態環境五位一體的全面發展。當代農村經濟發展多元化,北方許多鄉村的農民調整了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再以農業作為唯一經濟來源。很多農村組建了農業經濟合作社,發展起了旅游業、服務業、制造業等其他產業,成為新時代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如何使逐漸富裕起來的鄉村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研究發現,走農業經濟合作與“家文化”并進的發展道路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必然途徑,也是城鄉一體化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思路。
本次調研的山西永濟蒲韓(蒲州鎮和韓陽鎮)社區含43個自然村,有社員3865戶,占到2個鄉鎮人口的58%左右。2014年該社區便開始了以農業經濟合作社為依托、以“家文化”為抓手的城鄉融合發展實踐探索。他們兼顧經濟、社會、文化等多目標綜合發展,開創了“綜合性鄉村社區治理”的模式。在此模式中,農民被有效的組織起來,圍繞社員及城市居民的需求開展了多項經濟服務和公共服務,很快建立起值得信賴的城鄉信任體系,打破了原有的城鄉對立局面。
“農業經濟合作”在這里是指由25個專業合作社形成的一個聯合社,統一為3865戶社員提供生產和生活等服務。如聯合社負責給社員提供技術培訓、農資統購、農產品統銷、日用品統購、信用互助(借款服務)等服務,解決了農業有機生產和日常生活消費中的系列問題。但發展過程中注意力主要聚焦在經濟上,忽視對農民人文素質培養,加之管理不善,聯合社曾一度衰敗。社區負責人反思失敗的原因,多次派骨干外出學習,加強文化內涵建設,大家認識到積極開展以“家文化”為核心的系列文化教育活動是維護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保障。
調查發現,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鄉村,村民的精氣神十足,干群關系融洽。如北京的黃土坡村和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社區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群體開展不同課程的培訓。針對兒童,倡導不出村的教育,在鄉村建立“三親教育私塾”,開設親情、親鄉土、親自然“三親教育”系列課程,如經典啟蒙、行為養正、自然開慧、四季農耕(食育養生教育)、心靈手巧、禮樂藝養,使兒童從小扎下愛家鄉、愛國家、愛自然、愛農業的根。調查顯示,試點村基本都建立了一個10人左右的私塾,村委或聯社負責組織給在家帶孩子的或外出務工回村的婦女進行“三親教育”培訓,請其擔任私塾教師或社區輔導員。針對老年人建立“不倒翁學堂”,開設諸如健康養生、鄉土文化傳承、家訓講述等課程,提倡老人不出村的養老。山西蒲韓鄉村聯社有12個不倒翁學堂,每個學堂10-12個老人,年齡70-90歲不等。這些老人基本上都掌握一些才藝,如剪紙、繡花等,也有城市退休老人參與老年學堂活動并教授書法、繪畫等技能。針對返鄉中青年農民工建立“農民耕讀學堂”開設六藝系列課程,諸如農禮(經典導讀、智慧、生命、生活教育等修身、齊家、治村的理念)、農耕(有機生產)、農工(產品加工)、農藝(鄉土禮樂)、農商(產品營銷)、農醫(食育養生),使中青年修身養性,立業養家。
定期組織村民常態化學習,統一認識,樹立文化自信心,使村民從思想上認識到踐行“尊老愛幼、天人合一、誠信友善、仁愛和平”的中華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促進家庭鄰里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老年人老有所養、家族興旺、人生獲得圓滿幸福的保障。
針對鄉村文化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斷根問題,山西運城、永濟蒲韓社區、長治關頭村及北京房山區黃土坡村以文化教育為本,以農業生產為基礎,以農業經濟合作社為依托,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尤其是永濟蒲韓社區開展城鄉居民互動融合活動,收到顯著效果。
在蒲韓社區工作多年的一位苗姓職員說:“近三年來通過定期組織社員及輔導員學習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及生產技術、產品加工、環保等系列課程學習后,大家不僅掌握了科學知識,也認識到,為他人就是為自己。”聯社招聘了有愛心、愛學習、留在家里帶孩子的年輕媽媽,組建農產品供需服務隊,分別在運城、永濟市區設立消費店。兩個消費店有27個輔導員,一人負責一個居民區,一個輔導員300戶的目標,10戶有一個社員代表,兩年來就有8127多名城市網民參加。810戶的社員代表不僅僅銷售配送有機生態的米面油菜果,更多的是在輔導員的組織下,帶領城鄉居民參與農耕、手工體驗、假日親子活動和夏令營,活動的內容包括以“三親”教育為核心的國學、生態、環保等。正如山西永濟蒲韓鄉村社區的理事長所說:“我不是讓你們賣面粉的,賣面粉我放到市場、放到超市就賣了,還用你們去?我們更要建立城鄉之間的信任關系,做到城鄉融合發展。”蒲韓鄉村社區的一位職員說:“目前我們團隊已經與城鄉居民建立了牢固的信任關系,大家主動提供信息檔案,積極傳播有機生產、生態消費和互幫互助的理念。”
此外,村干部組織村民(社員)帶頭弘揚和踐行“家文化”,為老人辦壽宴,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舉辦節假日聚餐等,增強了村民自治的主體意識,變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同時,通過做利他之事及講好家庭故事、鄉村故事、農民故事,樹立文化自信,帶動鄉風文明建設。結合傳統假日和鄉風鄉俗,舉辦“敬老愛小”評比、家風家訓講述、祭祖儀式等活動,使優秀的孝悌傳統文化理念不斷深入到村民的言行中。鼓勵中青年人以喜聞樂見的形式,詮釋“家文化”建設的內涵,諸如村民演唱的自編傳統文化村歌、表演自編的傳統文化曲藝、舉辦元宵節傳統燈謎會等,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和活力。
“家文化”治村的優勢表現在:其一,家文化作為一種治理工具可以相對柔性的方式介入鄉村的治理工作,能與治理對象存在的慈孝行為結合,使治理對象容易接受。其二,基于傳統文化身、心、靈為一體的理念層層推進,村領導帶頭,由個體到集體、由家庭到社區,在實踐中全盤推進。其三,可以在治理過程和成果表現上降低鄉村治理成本,使村民主動投身于鄉村治理,減少外界資源的投入且降低監管成本。其四,家文化治村可以作用于鄉村自治主體,直接提升村民的鄉村自治意識。
四、思考與建議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類文明的搖籃。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特別強調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同時明確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這無疑為新時代的美麗鄉村、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的培養。懂農業、愛鄉村、愛農民的人才應該具備哪些素質和條件呢?400年的工業文明造成的全球農業危機事實告訴我們,懂農業的人必須是懂得生態農業系統、有機農業保障技術要旨及深知人類生命意義的人;愛鄉村的人才,一定是喜歡走進村莊、走進土地和了解鄉村社會的人;愛農民的人,一定是理解和體悟農民的甜酸苦辣生活的、了解幸福生活的人,簡單地說,這支隊伍應是有理想、有情懷、有擔當的,又掌握科學技術和懂得經濟管理的人才,是一支有親情(有機社會)、愛鄉土(有機生產)、愛自然(有機農業)的人才隊伍。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將“家文化”內涵建設作為現階段美麗鄉村建設的重心,以“敬老愛小”為抓手和切入點,培育“家國一體”的核心價值觀,推動鄉村的全面振興。如利用原有的“文化大院”或“道德講堂”的音像設施,邀請相關專家現場或采用光盤講座的方式,定期組織村民常態化學習中華傳統美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修身齊家的治家理念、幸福人生的智慧等,統一認識,樹立文化自信心,助推實現個人、家庭、社會的“三位一體”化。
2.探索弘揚家庭美德文化的獎勵制度或政績考核機制,激勵農村黨員干部在“家文化”內涵建設中下真功夫,發揮帶頭作用。(1)保障機制。將“家文化”的理念融入到常設組織諸如耕讀學堂、農業專業合作社或聯社、老年學堂等活動之中,組織村民常規化學習傳統文化及生態農耕技術。同時根據家庭重視兒童教育的特點,在鄉村開設“三親”(親情、親鄉土、親自然)教育的幼兒園或私塾,用“家文化”的美德塑造村民心靈。(2)引導機制。村領導帶頭踐行傳統美德,融洽干群關系。如制訂切實可行的《村規民約》,并成立助殘養老居家服務隊,組織鄉村“慈孝情”歌舞鄉土文藝隊等,活躍村民文化生活;鼓勵修繕家譜、傳承家訓,增強村民的滿足感和歸屬感。(3)激勵機制。鄉鎮村“兩委”對一些有益的活動給予政策扶持和物質上的獎勵;年底表彰和獎勵“五好家庭”“模范丈夫”和“好兒媳”等;激勵中青年尊老愛老,為下一代做好榜樣。
3.制定相關的回鄉扶持政策,以溫暖的鄉情及和諧的文化氛圍,吸引鄉賢和有志青年回鄉辦教育和創業。如回鄉村辦教育和從事綠色產業開發的鄉賢和青年志愿者,可享受免費或低額房屋租賃的待遇;給予一定的啟動資金;為青年志愿者發放月生活補貼等。為引導更多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可參考湖北武漢市政府的做法,實施“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通過政府補貼、免租等優惠政策引導市民到農村租用空閑農房,鼓勵本地能人、外地企業家到鄉村創業。此外,當地政府在給予多重政策優惠和資金獎勵同時,還應對鄉村的文化建設加大投入,使中華傳統美德與現代科技有機結合,激發村民的精氣神,引導村民做好自己分內之事,消除“等靠要”的惰性思維,提升村民人文素養;發展有機農業,倡導生產綠色農產品。通過各種措施吸引鄉賢或有志青年回家創業,吸引深受城市生活之累的人們到鄉村投資、生活、養老,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總之,在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之際,總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導的、有效推進物質與精神有機結合、經濟與生態快速融合的鄉村建設實踐研究成果,特別是針對走向富裕或開始步入小康的鄉村及幸福指數下降、受城市浮躁之風襲擊的鄉村,提出當前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重心應及時回歸到根性文化建設上來,并圍繞鄉村文化根脈——“孝文化”(家文化),對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因進行深入研究,提出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的方式與對策,對于快速提升村民人文修養,融洽干群關系,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均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譚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胡玉鑫,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研究人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