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高海艷:新時代下鄉村振興何以可能?

[ 作者:高海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09 錄入:吳玲香 ]

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改革波瀾壯闊,黨的十九大更是加大力度,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全面、深化、加快農村改革的重大決策,四十年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養老保險到醫療保障,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城市戶口限制的取消,很多政策對老一輩農民來說可以說是福音,年近七旬,也可以吃口國家飯,看病有醫療,養老有保險,對一輩子以土地為生的老農民而言,真的很好!基礎設施越來越好,有了寬闊的鄉村泊油路,有了農村大舞臺,還經常有扶貧領導的關心和問候。土地承包期限變長,農民可以根據市場變化來長期規劃土地的使用,老農民內心很感謝政府、感謝黨,政策鼓舞人心,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繁重的和最有潛力的就是農村,然而,發展了的鄉村卻和振興非常遙遠,空心化、老齡化、荒漠化問題非常突出,問題的嚴峻程度沒有減輕反而加重,新生代農民數量日益減少,質量不斷下滑。主要表現:

第一,人才流失嚴重。雖有村官,可是農村問題不是某個大學生村官一個人能解決了的。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沒有農民自身的專業化、年輕化、技術化,即使有良好的政策,農村問題根本不可能解決,沒有人的鄉村,怎么可能現代化?!然而,多年來,為了建設大城市,提高城市發展質量,以大都市為中心和重心的全省發展策略,更是成為了城鄉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根源,在搶奪人才資源方面,發展城市和發展農村一直是一個悖論性現實存在。城市作為一塊吸鐵石,不僅吸納城市的優質人力資源,而且也吸引著大量農村的優質人力資源,加上近幾年城市戶口、農民工子弟成熟入學政策和買房政策對農村人口的放開,在一定程度上使本來已經老齡化、空心化、荒漠化的農村更加雪上加霜,有能力、有技術、有想法的新生代農民子弟都想盡辦法在城市扎根落戶,沒有了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新生代農民,農村振興就無從談起,建設大都市、發展大城市、提升城市群的發展質量不能成為農村問題的根源,不能成為掏空農村的劊子手。

第二,教育資源日益萎縮。近幾年不斷有媒體報道,寒門再難出貴子,看看農村中小學的萎縮量,我們就明白這不是媒體夸大其詞,而是赤裸裸的現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家庭教育來談,隨著農民工進城,而農民工多以青壯年為主,留守農村的就是老人和孩子,對于農村兒童的教育就落在了爺爺奶奶身上,而針對絕大多數老人的教育理念無外乎吃飽穿暖,加上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的牽掛就變成以物質財富為滿足的自我安慰,家庭教育嚴重缺失,現在提倡“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農村孩子的雙親陪伴怎么可能?農村孩子成長的第一步就已經輸在了家庭教育這一環節。

從義務教育機構來講,近幾年不斷減免中小學義務教育成本,使農村孩子的教育成本減少,本身是個利好的消息,然而,隨著農村中小學的撤并,原本一個村就有一個小學,現在很多鄉鎮就一所中心小學,農村人口分布相對分散,上學的所需學費和教材費是減免了,但是交通成本和住宿成本卻增加了。更為糟糕的是,由于鄉村中小學撤并,很多偏遠鄉村的學校消失,農村孩子還出現了沒有學校可上的嚴重程度,這就意味著農村孩子上學必須到附近城鎮租房陪讀,這樣算下來,農村孩子的教育成本不是減少,相反卻在增加,農村學校的減少成為寒門學子上升發展的另外一道屏障。

從教師資源來講,鄉村中小學資源日益匱乏,在30多年前,能成為老師就是引以為傲的事情,然而,隨著都市化和市場化,日益空心的農村也日益留不住優秀的鄉村老師,鄉村學校和農村一樣,日益老年化了。一方面,鄉村優秀的教師資源或被城市學校調走或辭職進入城市民辦教育機構或其他工作機構;另一方面再也沒有大量畢業的大學生愿意回鄉村教書育人,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棟房,農村生活單調且沒有活力,每年過年時熱鬧非凡恰恰凸顯了農村日常生活的乏味無趣,只有流出的教師資源沒有流入的教師資源,使得鄉村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急劇下降。而義務教學的教材難度日益增加,科技化和數字化程度日益提高,更使得鄉村教師自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要求,于是乎,當城市孩子在爭奪五大名校的時候,鄉村教育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接受一定程度的文字教育成為了其最終的目標。輸了鄉村教育,在新時代,就輸了鄉村的未來,鄉村振興何以可能?

第三,鄉村治理機制落后。具體表現如下:

村官任期終生制。一方面,個別村官任期時間較長,一旦選出,不出意外,將干到退休,變相的終身制。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原有干部不想放權,一個原因是沒有新的可供選擇的鄉村干部。因此,個別村官沒想利用政策,發展農村、改變農村,而是任職期間利用職權之便,橫行鄉里幾十年,利用國家政策中飽私囊,利益面前,村官權力封建化、官僚化;另一方面,老農民對國家政策信息了解不足和不到位,而農村有文化、有技術、有能力的人,對黨和國家政策有解讀能力和執行能力的人才不斷流向城市,對于國家的良好政策沒有有力的執行人,最為重要的是缺少一股中堅力量來制約村官權力,致使村官的權力欲和金錢欲望不斷膨脹,官僚化、封建化做派蔚然成風,農村改革,等于是拿著好牌卻輸了戰局。

農民自治措施匱乏。(1)農民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落后。現有留守農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比較低,缺乏權利意識和法治觀念,還停留于對于鄉村治理舊有的思維模式下,現代化管理模式和思維模式欠缺,亟待解決;道德水平下滑,市場化使農村人的金錢欲和權力欲更為膨脹,原有的鄉村文化受到了嚴重沖擊,各掃門前雪的思維方式逐漸形成,賭博成風,法制觀念淡漠。(2)村務管理非專業化,農民參與農村治理方式單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四十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和二次中央深改委會議,其中19次涉及農村改革議題,審議了26項農改方案,印發了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適度規模經營、農村改革等重要文件,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有力地推動了農村改革。

然而,目前,中國最大的不平衡就是農村和城市的不平衡發展;最大的不充分就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特別是以城市帶動農村發展在當前資源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以城市發展輻射周邊城市的發展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舉。個人認為,作為一個農民人口居全國70%左右的大國,農民富則國富,農村強則國強,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必須通過農村和農民的自身發展才是解決的根本之道。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策略,城市發展不能搶奪農村資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

第一,堅決落實大學生“村官”計劃,做好農村地區引智工程,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提升農村基層干部素質,一方面提升大學生村官的能力素質,另一方面提升大學生村官的道德素質。最為重要的是,尊重大學生村官,拓寬大學生村官事業發展平臺,改變大學生村官的生活水平,不要讓他們覺得有城市和鄉村生活的巨大落差,這樣才能使他們熱愛農村、扎根農村,有以“為農民辦事為榮”的榮譽感。

第二,留住鄉村人才。一方面,讓走出鄉村的人,特別是戶籍已經遷出鄉村的人有參與鄉村管理的權利和資格。按照中國原有的戶籍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通過考學或者其他方式遷出戶口,就意味著就不再是本土農村人。一旦戶口遷出,不但會失去土地,還會失去本村農村治理的話語權和參與權,而恰恰這部分人見多識廣,對國家的政策比較關心,而且又具有鄉土情懷,對農村和鄉里鄰居有著深切的關懷,受鄉親們的尊重和愛戴,他們參與農村管理,不但增加了農村的智力而且提升了農村活力,而且可以說是一項人力資源共享的良策。另一方面,留住鄉村的主要勞動力——青壯年農民工。農民工作為新時代下農村的主要勞動力,他們走進大城市,掌握了新的生存本領,學習了新的理論技術,本應成為農村振興的主力軍,卻常年漂泊在外,不但與老人分離,而且與孩子分離,更不可能參與鄉村治理。我們可以發揮地方政府的功能,將他們在外從事的技術性工種以政府承包的方式分散到各個農戶,讓他們在家打工,這樣既可以留住農村勞動力又可以兼顧農業發展,一舉兩得。

第三,改變農村教育資源稀缺。

從教師培養來看,政治層面的約束必不可少。要實現定向教師培養計劃,一旦簽訂定向教師培訓計劃合同,在享受免費教育經費和一定教育補貼后,20年內不得從鄉村教師變為城市教師,必須扎根鄉村,而城市教育機構和教育單位也不得以任何借口調、借鄉村優秀教師。無論是教師本人或者是新的接收單位一旦違規,不但要賠償經濟損失,還應有相應的政治懲罰,將鄉村教師固定化、法定化、政治化。新時代下,搶人大戰不但在各大城市上演,更為激烈的是在城市和鄉村之間上演,而面對中國這樣一個古老的農業大國,搶人大戰的自由化、市場化,必敗的必然是鄉村。留住鄉村教師等于是留下了鄉村的智庫,因而留住鄉村教師就成為一項政治任務,需要各個層面高度重視。另一方面鼓勵城市優秀教師去鄉村教學機構教學鍛煉,每個城鎮的優秀教師,或受表彰的教師,不但以升學量作為參考標準,而且要把下鄉教學經歷作為參考標準,政治性鼓勵城鎮優秀教師去鄉村教學、交流,以便提升鄉村教師的教學水平,優化鄉村教師結構。第三,提升鄉村教師的待遇。不能將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地方化,不能將鄉村教師的待遇與城市等同化,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村發展不充分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想去城市,因此,對于鄉村教師的工資待遇要國家財政化,不能拖欠,另外鄉村教師付出的較多,對于優秀的鄉村教師,在收入上要高于同等水平的城市教師。

從教學機構的撤并來看。撤并并集中辦學是在求學人口銳減的情況下不得不采取的策略,但我們不能忽略那部分沒有學上農民子弟,所以在撤并教學機構的前提下,要做好安置工作,不能讓他們即享受不了免費義務教育的優惠政策,更不能讓他們無學可上。所以,要計算偏遠地區基礎建設的成本與個別農戶遷移成本的計算,過于偏遠的鄉村,人口相對比較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根本不可能一勞永逸的解決農戶的發展問題,久而久之,這樣的農戶會消失,與其浪費國家資源修建公路,搭建網絡等等,還不如利用經費進行人口遷移,遷移到距離城鎮比較近的地方,一方面改變他們惡劣的地域條件,提供新的生存渠道,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他們的就業、教育等問題,現在很多縣城都出現了人口銳減的狀況,為什么不能將這些偏遠山區的進行遷移呢?并集中到一起建立教育機構,改變他們上學難的問題,還能為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第四,提升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政治素質和科學水平。

文化素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化、資本化不但影響了城市而且也影響了農民,很多農民慢慢被金錢腐蝕,一切向錢看,一切以錢為標準,原有淳樸的鄉村鄉俗被濃厚的金錢味侵蝕,有人曾報道,個別父母回家不是問孩子在外辛苦不?而是問在外賺了多少錢,用賺錢多少攀比,親情淡漠,所以,提升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異常重要,要定期舉辦農村人口繼續教育,對農民要有一定的輿論導向。

政治素質。農村改革四十年,出臺了很多與農民利益緊密相關的農業政策,可是,除了個別人群了解掌握相關的政策信息,絕大多數農村人并不詳細地了解與自己有關的政策,這就需要我們提升政策宣傳面和宣傳力度,增加理論宣傳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新政策的宣講,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提升農民自身的政治素質,讓農民能有效地參政、議政,改變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只要農民理解、明白了國家政策,權力就無處撒野,國家的政策就有了群眾基礎,執行起來就比較容易。

科技興農。讓農民覺得當農民比當城市人還幸福、舒坦,誰還愿意離開農村?這就需要科技興農。科技興農,不但是農業種植科技化,而且要是農民頭腦科技化,不僅使農業產品綠色化,而且使耕種的土地循環使用,“青山綠水才有可能變成金山銀山”。怎么科技興農?第一,科技下鄉,讓農民了解新的耕種技術;第二農業技術骨干定期下鄉指導;第三,對農村個別有為青年進行定期技術培訓,變成農業種植高手;第四,阻止農村土地私有化、市場化,任何集體或領導不得以任何借口轉讓、買賣農村土地,在量上保證農用土地。第五,搭建政府平臺,使其網絡化、數字化,創辦特色農業生產,解決農產品出售困難的問題。第六,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增加農民的農業收入,從而使農民收入和進城務工的收入相吻合,從而增加農業從業人員,解決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

總的來看,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但問題的關鍵和根源還在于人,只有解決了人的問題,鄉村振興才有可能。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三農(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7-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88亚洲 | 日本一道丝袜国产一区高清 | 性欧美老妇乱码一区二区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