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要尊重廣大農民意愿,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農,天下之大業也。”解決好“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建設的實踐證明,如果不能確保農民的主體性地位,關于“三農”發展的計劃就很難獲得農民的認同與支持,更談不上順利實施。只有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性地位,讓農民全身心地融入鄉村建設,才能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鄉村是農民的鄉村,由農民主導和參與的鄉村振興,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若不尊重農民意愿、缺乏農民的主動參與,不論將鄉村建設成什么樣子,都背離了鄉村振興的宗旨。揆諸現實,有的地方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并沒有讓農民真正參與進來,而是用美好想象代替農民需要,以行政指令代替民主協商,結果出現了“當地建的不一定是農民要的,農民要的當地又不一定建”的尷尬局面。少數地方甚至完全代替農民選擇種什么或不種什么,結果產量上去了,但市場不買賬,農民的利益受損。這些事實反復證明著一個道理:在鄉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的始終是農民,他們的意愿理應得到充分尊重。
誰不愛家鄉美,誰不希望家鄉好。農民期盼建設一個什么樣的家園,他們自己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更愿意出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農民的主體性地位,引導農民全程參與,大到產業的融合發展,小到院落的規劃整修,都不能把他們落下。在農村地區,農民的意愿往往決定著一項工作的成敗。不管是查處“微腐敗”,還是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若沒有農民的主動參與,連問題線索都不好找;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畜禽糞污廢棄物處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等,如果農民不愿意,工作做起來就會事倍功半。實踐中,判斷鄉村振興的措施行不行得通,關鍵是看農民高興不高興、愿意不愿意參與。農民有怨言,就要警惕和整改;農民高興了,就應該堅持和推進。
要充分保障農民主動參與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經營權利。在規劃、選擇和推進現代農業項目的過程中,相關地方和部門應當廣泛征求并充分尊重農民的意見,賦予農民自主處理經濟活動的權利,讓農民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和獲益者。比如,就促進“三產”融合發展而言,其成敗與農民利益息息相關。農民自己種的果蔬、養的雞鴨,可以通過合作社在電商平臺上賣向全國,一些農產品經過農業企業的精深加工后對外銷售,農民坐在家里也能賺錢……只有讓農民站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唱主角,而不是坐在臺下當觀眾,才能增強他們對鄉村振興的認同感和責任感,進而匯聚起推進鄉村建設的強大合力。
要充分尊重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性地位。讓農民真正參與鄉村治理,才能充分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自覺成為鄉村振興的擁護者、踐行者、受益者。要積極為農民搭建表達利益訴求的多元化渠道,充分利用村民代表會議、村民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村民自治平臺,讓農民參與決策、管理和監督農村各項工作。這樣不僅保障了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還能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促進農村基層治理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
讓農民在鄉村振興中唱主角,還要加大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培育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村留得住人,讓農業吸引人,既需要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鄉村振興的質量。當前,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學文化素質、掌握了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正在成為鄉村振興的骨干力量。未來,各地各部門要繼續完善體制機制,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提供肥沃土壤,在信息咨詢、技術指導、資金扶持等方面提供切實幫助,讓農民更有底氣在鄉村振興中唱好“主角戲”。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江西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