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頭筆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的情況調查
宜都市陸城街道黨政辦 調查組
核心提示:村級集體經濟,一個并不陌生的詞語。曾幾何時,各地的村辦企業風起云涌,一度成為耀眼的經濟現象。然而,一哄而上的村辦企業給集體帶來的不全是財富,更多的是債務和爛攤子。到20世紀初,村集體經濟一度消沉,留給人們的是不堪回首的苦澀記憶。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作為最基層一級的行政村(社區),原來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都發生了改變。農村勞動力的大規模轉移、農業稅全面取消,農村基層組織治理資源大為縮減,傳統意義上的“村權”越來越少。然而村集體要為農民辦的事卻越來越多:新農村建設、農村公共事業、就業、社保、五保戶……
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顯,怎么發展,如何發展,發展的路徑在哪里,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一道重要的課題。最近,我們到頭筆社區對此作了一次深入的調查。
宜都市陸城街道頭筆社區有6個居民小組,現有居民1792戶、3846人。近幾年來,社區黨總支以人為本,實現民主化管理,帶領黨員、干部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收到明顯成效。2017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到227萬元,現有集體資產總值1.4億元,一個人均耕地不足0.1畝,70%居民都是被征地農民的村改居社區,實現了農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去年受到湖北省農委的表彰。
突破認識屏障
頭筆社區在發展集體經濟之初,存在三個突出問題:
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區干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于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
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盡管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干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干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社區干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干部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干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
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居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社區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帶著這三個問題,社區黨總支認為:只有大力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才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
發展集體經濟是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保障。實踐證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凝聚黨心民心、鞏固執政基礎的重要抓手。黨總支書記胡正福認為,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必須要有必要的物質基礎。窮家難當的困境,不但不能為群眾提供必要的服務,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更是力不從心,會嚴重制約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領導是前提,治理有效是基礎。農村基層組織是我國社會組織的“末梢神經”,承擔著治理基層的重大責任。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是靠好的帶頭人和堅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
發展集體經濟是引領居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活富裕是根本。稅費改革后,農村黨組織同群眾之間利益鏈接越來越少,而村(社區)級集體經濟屬集體所有、村民共有,是黨群之間最好的利益鏈接點。當前,農村產業發展的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較低。村民單打獨斗只可能使極少數富裕起來,只有發揮集體的力量把村民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才能有效應對市場經濟競爭。只有走集體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才能把外出的村民吸引回來,才能把群眾重新組織起來,培養一支職業化專業化的新時代農民隊伍。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的脫貧是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重中之重、急中之急。只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聚集體之智,舉集體之力,才能補齊脫貧攻堅最后一塊短板,不讓一個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
發展集體經濟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制約農村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的最大問題就是村集體無錢辦事、有心無力。解決這些問題,僅靠轉移支付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解決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問題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強基層組織自身造血功能,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讓集體經濟成為民心所向,民利之基。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有了強大的集體經濟這個物質基礎,才能更有力地引導農民群眾樹立集體主義觀念和共同理想,改善農村的教育衛生條件,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興辦公共福利事業,更有效地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社會風尚。
利用三大平臺
集體經濟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為此,該社區利用宜都市圍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產業規劃、項目配套、人才培訓、財政扶持、社會幫扶、發展激勵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三個平臺。
政策平臺作引導。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快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意見》,明確了38條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具體政策措施。他們把《意見》規定中,允許村級組織從上年集體經濟新增收入中10%提取比例用于村干部獎勵;村級組織引進的企業每年上繳稅收地方留存部分劃歸村級集體收入;市屬招商引資企業在村成片征地的,按征地面積的10%配套征地用作留地安置,無償提供給征地村發展集體經濟使用等政策用足用夠用活。實施黨性強、帶富強、服務強、理事強、自律強“五強書記”建設工程,組織社區干部到浙江、江蘇及省內先進地區學習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
銀技平臺作支持。頭筆社區在發展集體經濟中,為解決資金問題利用市委、市政府建立的1億元科創基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科技型項目可以申請資金扶持等政策,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和“農超對接”工程。
資源平臺作交易。頭筆社區按照《宜都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運行規程》,全面規范農村“三資”管理,促進保值增值。將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資源承包、租賃、轉讓以及工程項目實施等,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方案,實行公開招投標。“三資”代理服務以來,頭筆社區委托辦事處“三資”中心招投標8宗、標的額2100萬元,資產資源處置及其他12宗、標的額320萬元,通過公開招投標節約支出和增加集體收入27萬元。
四種方法實施
認識問題解決之后,頭筆社區根據自身的特點及優勢,確定了社區集體經濟發展的四種方法。
出租土地增收。頭筆社區位于宜都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陸城的南郊,東至城河大道延伸段與中筆社區交界,南至宜都市工業園區與十里鋪村相鄰,西至五宜大道與紅春社區接壤,北至園林大道,版圖面積2.31平方公里。近幾年,因城市骨架的擴展以及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需要,頭筆社區被征用土地達到1200余畝,以前按照常規的辦法,不論是城市建設項目征用土地,還是招商引資項目征用土地,都是按照統一規定的價格將土地一次性出賣,所得到的征地款在補償給農戶后,社區從中獲得每畝幾千元的收益,其土地從此改名換姓了。社區每畝幾千元的土地收益,有時候把征地協調費用一處理就所剩無幾了,相當于集體土地沒有了,也沒給集體帶來實際收益。因此,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要滿足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又能夠給集體帶來不斷的收益。該村通過多方考察、科學論證,考慮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地增值的空間巨大,決定改出賣土地為出租土地,除城市建設等國家項目征用土地外,屬于商業用途需在該社區占用土地的,不再實行一次性出賣土地的辦法,而是將土地出租給企業(業主),村集體從中獲得租金收入,土地所有權永遠屬于村集體,其土地租金則是社區一筆源源不斷、持續增長的經濟收益。近幾年共出租土地54畝,年收入50萬元。
出租場地增收。近幾年宜都在發展大項目、辦大企業的同時,一批小微型企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他們當中有一部分急需擴大生產規模,但受政策及其他條件的限制,他們又不具備條件征地辦廠,若有現成的場地出租,必將成為他們的首選。社區通過調查發現,出租場地不僅有市場,而且租金收益也比較可觀,為此,他們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對外出租場地。翰林華庭項目剛啟動的時候,社區多次找市政府協商,市政府最后同意社區以土地換資產,建設翰林華庭項目。該項目招標后,因翰林華庭項目原址是豐店市場,很多居民在此租店鋪做生意,以此為生,所以很多居民開始都不愿意搬走,搬遷難度大。社區多次召開“兩委”班子會和居民代表大會,宣傳建設這個項目建成后對社區的好處,因原豐店市場社區經營不善,很多代表都不相信這個項目建好后會給社區帶來巨大的收益,書記現在“兩委”班子會上統一思想后,多次在代表大會上給代表們談心、做工作,得到了代表和黨員們的全力支持。 “兩委”班子和部份代表組成專班,在炎炎夏日一個商鋪一個商鋪的做工作,都親自動手幫租戶搬家,經過3個多月的奮戰,終于所有的租戶都搬走了,保證了項目的順利進行,現翰林華庭我們有7000㎡的商鋪,都以招商出租,每年可為社區帶來180萬元的經濟收入。
出租房屋增收。頭筆社區的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房屋租金收入,現在產生效益的門面有尤家苑A區(約3200㎡),尤家苑B區(約7000㎡,)翰林華庭(約7000㎡),豐店建筑倉庫(約8000㎡)。2012年在興建尤家苑A、B區時,社區是抓住了33、35號路修建的機遇,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規劃了尤家苑商業一條街項目,即建設尤家苑A、B區商鋪圍繞35號路北段形成尤家苑商業街,設計占地32.25畝,其中A區新建一棟15+1層、四棟6層156戶、建筑面積17976㎡的安置還建房,配建建筑面積6766㎡裙樓及2層商業門面36個,B區先建1棟4層、商戶129個、建筑面積14784㎡的商業中心和3層建筑面積20283㎡的商業門面61個,估算總投資8052萬元。
強化管理增收。頭筆社區過去發展村辦企業時留下一些閑置的廠房及土地,但由于沒有重視、疏于管理,這些閑置資產沒有發揮任何效益,反而隨著時間在慢慢流失、損壞。眼看著這些資產閑在這里不斷受損,頭筆社區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們通過認真分析,多方征求意見,認為社區目前沒有能力來盤活這些資產,應該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老板來投資,把閑置的資產利用起來,讓其發揮效益。在盤活閑置資產的同時,他們在集體資產管理上也高度重視,安排專人負責集體資產管理的相關工作,對集體資產進行登記、編號,指定管理責任人,根據資產的使用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強對資產的管理。
四件實事惠民
集體經濟的發展使頭筆社區一班人的腰桿子硬起來了,底氣足起來了,為民辦事的膽子也大起來了。近幾年他們圍繞民生工程、項目配套和鄉村振興做了四件實事。
完善基礎設施。2017年社區為社區居民完成下水道改造600多米,組級道路改造1000多米,完善尤家苑C區、一中安置小區基礎設施,維修各組自來水管道等,共投入資金90余萬元。
解決養老醫保。2016年為社區居民補貼城鎮居民醫保2694人次,共計補貼269400元,2017為社區居民補貼城鎮居民醫保2654人次,共計補貼345020元。社區2018年元月起為社區75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糧油補貼,7個月來已經發放資金33250元,社區每年年底都對社區的困難家庭和重病家庭進行了關懷和慰問,僅去年就慰問了50余人次,慰問資金3萬余元。
建設農家書屋。2013年10月,頭筆社區建設農家書屋,創建“知心姐姐李玉潔工作室”。占地面積約60平方米,配備電腦、沙發、座椅、圖書3000余冊,總投資8萬余元。每周一到周五定期開放。社區志愿者李玉潔獲得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她通過現場、網絡和電話熱線等方式開展心理咨詢,尤其針對全市青少年人群,讓他們的煩惱有人聽、困惑有人幫、心結有人解。利用寒暑假期開設“知心姐姐成長小課堂”,為周邊留守兒童和流動人口子女義務指導假期作業,并開展讀一本好書、聽一個故事、學一項技能等活動。此外,她開通微信公眾號“頭筆星韻”,定期發布積極、健康的內容以及心理學相關知識,部分青少年通過公眾號留言與她互動并且預約咨詢。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有600多人次前來咨詢。
夯實發展后勁。如今社區自籌資金700多萬元,開始建設尤家苑B區B棟工程,全力打造好尤家苑商業一條街,該項目完工后,可每年為社區增加集體收入150余萬元。為了支持社區集體經濟發展,辦事處為社區爭取到兩個“50畝”自留地用于集體經濟發展,我們將在3年內完成這兩個“50畝”的規劃和建設,為社區集體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得到五點啟示
如何扶持經濟薄弱村(社區)發展集體經濟,已成為農村工作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課題。從頭筆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的實踐中我們站在全處的層面得到5點啟示。
(一)著力解決發展認識是前提。為什么我們一直在強調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但在基層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關鍵在于基層對要不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存在模糊認識。一些人認為只要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村民對發展集體經濟也不關心、不支持,認為發展集體經濟是村(社區)干部的事。有些村(社區)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認為花力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如直接給點補助來得省事、省力。有一些村(社區)干部怕發展集體經濟招來不廉之嫌,同時由于村干部選舉競爭激烈,認為即使創下再多的“家業”,三五年后為誰所用還不得而知,沒有意愿發展。同時,由于少數地方管理不到位,村干部侵吞集體資產案件時有發生,使部分干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認為發展集體經濟使村干部能夠借機撈好處,覺得沒必要發展等等。這些錯誤認識嚴重制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因此,要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首先必須打破這些觀念的束縛。要牢固樹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解決村級組織“有錢辦事”的根本措施。建議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宣傳力度,讓廣大基層干部特別是農村主職干部認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促使村干部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放在心上,拿在手上。
(二)著力解決發展理念是關鍵 。在這次調查中我們跑了4個村和6個社區,通過與干部群眾交談發現,為什么有的村“一刀切”,在土地等資源已經利用殆盡的情況下,還要將各類集體資產全部分配、變賣;有的村“寅吃卯糧”,將舊村改造、土地征用等本該村里合理留用的集體資金,超前投資,欠債搞建設,在一屆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用光、花光?關鍵在于集體經濟發展的理念存在問題,把發展集體經濟等同于創辦企業,由此走進了發展集體經濟無門路,工作無法開展的死胡同。覺得村(社區)級組織運行、項目建設資金反正由各級財政補助和支持,冒著風險去發展集體經濟得不償失。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很多的渠道。扶持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要依靠政策扶持,更要依靠自力更生。在具體實踐中,要樹立集體經濟發展要與村級組織運行相匹配的理念,以保障村級組織正常運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貪大求全,不急于求成,根據不同村的實際,堅持“一村一策”,穩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要樹立與農村發展相匹配的理念,既要為農村建設提供資金來源,又不能“寅吃卯糧”,為農村長遠發展留有余地、留下空間。
(三)著力解決發展路子是重點 。為什么一些基層干部談到發展村(社區)級經濟就是租賃資產、轉包土地,發展力不從心、束手無策?關鍵在于發展思路不清,對自身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認識不足、挖掘不夠,覺得無資源、無資金、無路子。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應深入挖掘自身優勢,因村制宜,選準路子,創新發展模式,走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不同的發展“道路”。城郊接合部、中心城區等區位優勢比較明顯的村,可以大力發展租賃物業、聯建物業、結對物業、商貿物業等不同類型的物業經濟。正在實施舊村改造、空心村改造的村,可以同步盤活村集體建設用地,在符合集鎮、村莊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高效發展村集體資產資源經濟。在土地、山林、生態等資源比較豐富的村,可以遵循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原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依托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或現代農業,提高特色資源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對集體存量資金較多但可用資源較少的村,可以采取“走出去”戰略,通過異地購買資產、開發資源或入股經營等方式,增加集體投資收入。對集體資產的租賃、承包,要嚴格執行相關規定,通過“五議兩公開”程序,提高集體收入。
(四)著力解決發展主體是要害。為什么有的村或有區位優勢或有資產優勢或有資源優勢,但集體經濟始終上不去?關鍵在于缺少發展的帶頭人。應該說,發展村(社區)級集體經濟,鄉鎮(街道)是責任主體,村(社區)級組織和村干部應承擔第一責任。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缺少寬松的政策環境和外部環境,難以調動發展集體經濟積極性、主動性,村(社區)干部沒有時間、沒有精力、沒有意愿投入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針對這種情況,一方面,建議要選優配強村領導班子,通過合法程序,不拘一格地把發展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優秀人才選配到村(社區)級班子中來,提倡村兩委班子成員在村集體經濟組織中兼任職務。對那些政治素質差、不求進取的軟、散、弱班子堅決予以調整。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經濟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出臺專門的政策進行扶持,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在土地使用上要優先,在貸款發放上要優惠,在稅收上要執行減免規定。同時,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建立集體經濟發展與村干部考核掛鉤、集體經濟發展貢獻獎、結對企業發展激勵機制等有效辦法,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和村干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著力解決發展管理是根本。為什么有的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卻要求把資產、資金一次性處置完?根本還在于管理不到位,村民對集體資產、資金不放心。一些村由于管理不善而導致集體資金流失,一些村由于財務公開不到位而導致群眾意見很大,一些村干部放手花錢而導致收支失衡,一些村干部借發展之機斂財而導致腐敗等等。這些,已成為引發基層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扶持薄弱村發展集體經濟,要同步加強集體資產、資金的管理。在集體經濟發展前,要建立集體資產登記制,對經濟薄弱村集體資產逐一登記,建立集體資產管理臺賬。在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建立集體經濟發展民主決策制和項目審批制,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承包合同制定或變更等重大事項,要嚴格執行“五議兩公開”程序,新上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要認真謀劃、科學論證。在集體經濟管理中,要嚴格實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不斷完善集體資產管理制度、財務制度、審計制度、分配制度,管好用好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實行陽光作業,堵塞各種漏洞。
(參加調查人員:周樺 辛建 王本忠 楊祖新 梁磊 李家文;執筆:王本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