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鄉村要振興,土地的支撐作用必不可少,但在現實中,農村土地利用粗放、產權不明、環境惡化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鄉村振興用地需求旺盛
亟待改變粗放無序的利用現狀
用地需求旺盛與農村土地粗放浪費并存。一方面,鄉村振興的推進將帶動鄉村新興產業的發展,亟需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滿足農民在文化、醫療、生活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這涉及鄉村公園、健身場所、醫療衛生設施、超市、幼兒園托兒所、農民業余文化組織場所及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等的建設,用地需求量大面廣。另一方面,鄉村土地粗放浪費現象仍然比較突出,不少地方用地管理松散、建設布局散亂、鄉村風貌退化、空閑破舊農村宅基地有待盤活,部分鄉村基礎設施、村級基地(場所)及農民建房存在未批先建問題,有的甚至占用了永久基本農田。
土地規模化經營需求旺盛與農村土地產權不明晰、流轉機制不健全并存。近年來,一些工商資本和農業大戶積極參與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化經營,但是受到農村土地資源確權登記工作滯后、流轉機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影響,規模經營受到一定制約,這導致了各地鄉村發展的不均衡。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登記賬目還不夠清晰,缺乏一個有效的、圖賬對應的農村地籍信息管理系統,加之村民之間、村集體與個人之間不少遺留問題錯綜復雜,導致權屬信息不明確。據調查,農村土地資源確權登記工作在西南地區各地工作進展參差不齊,這與地方管理水平、財力、群眾基礎、基礎數據等多種因素有關。而農村土地確權登記成果如何與不動產登記銜接,仍未明確技術標準和操作規范,這些都或多或少影響了農村土地的規模化經營。
生態文明建設任務重與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并存。國家為改善農業和保護生態,大力實施生態退耕政策,努力提高林產品比重,緩解和減少耕地的水土流失、沙化和污染。然而與此同時,現實中農村粗放的土地利用,化肥、農藥的過量、不合理使用,一些淘汰產業、污染企業、小型作坊的無序發展,部分地方無證開采砂石、取土燒磚、亂砍濫伐等問題仍很普遍,導致農村生態壞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耕地保護投入巨大與耕地撂荒現象并存。這些年來,各級地方政府有的采取異地購買耕地指標的方式,將資金轉移支付到后備資源豐富的地方實施土地開發整理;有的則通過實施增減掛鉤項目,解決用地指標不足問題;還有的通過實施“拆院并院”或“地票”等項目,投入資金拆舊復耕。然而,調研發現,實施土地整理復墾或“拆舊復耕”的補充耕地項目,一旦驗收合格,后期的利用、管護往往流于形式,常常出現撂荒現象。
基本農田保護與亂占耕地現象并存。隨著工商資本積極參與鄉村振興,一批規模化生豬養殖、鄉村旅游、觀光農業及生態養老項目紛紛向鄉村進軍,成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的新動能,但是這些項目同時存在違法用地現象頻發的問題。例如:設施農用地要求盡量利用荒山、荒坡和空閑地,但是,地方政府為滿足一些招商引資項目的要求,不惜頻繁調整規劃,大量占用耕地,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超出備案范圍用地的情況,有的甚至占用永久基本農田。遇到問題,地方總是期待通過調整規劃來解決,一旦被上級監督部門發現而被迫叫停,就落入好項目終成違法用地項目的困局中。
統籌規劃農村用地
理順現有產權關系
針對這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當中面臨的土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推進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目前,村級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已在進行,全國近70萬個行政村、180多萬個自然村,要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須將土地、交通、生態、文化、歷史、產業融入一體,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堅持因地制宜原則,體現農村特點、保留鄉村風貌、注意鄉土味道、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重點是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細化鄉(鎮)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安排農村土地利用活動,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更好地適應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要求,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夯實規劃的基礎數據,強化規劃的協調和融合。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目標以基期年的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確定,這包含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面積、城鄉建設用地規模、新增建設占用耕地規模、整理復墾開發重大工程補充耕地規模、人均城鎮工礦用地等六大約束性指標。因此,如實準確地做好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這一基礎性工作,是規劃實現管控性、可執行性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保障。同時,還須發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引領作用,加強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規融合,解決現有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等問題。
加大耕保力度,強化對新增耕地后期利用的監督檢查。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嚴守耕地紅線,是地方黨委政府的主體責任,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更是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在繼續加大耕地保護力度的基礎上,各地應強化對土地整治、復墾耕地的后期管護和利用的監督檢查,可將后期監管所涉及費用列入項目實施預算,探索對后期管護利用的獎懲機制,確保將整理出來的新增耕地管好用好。
厘清農村土地資源產權關系,加快完成確權工作。土地流轉政策關系農民切身利益,只有將農民的資產明細顯化,才能真正保護好農民權益。因此,理順農村現有產權關系,構建起完整的農村資產權益體系迫在眉睫。地方黨委政府要從全局戰略高度提高對農村土地資源確權登記工作的認識,不斷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僅僅將它看作部門工作,而應視為關乎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通過完善財產權利關系,規范流轉契約交易行為,降低土地流轉的風險,增強土地流轉的穩定性。
多措并舉,營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要實現農村群眾生態宜居的目標,就要大力實施好國家生態退耕工程,加大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整治力度,改善和提升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加強對農村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監測,實施垃圾集中處理等。同時,加大對違法占用耕地、非法采礦、亂砍濫伐、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查處力度。(作者單位:國家土地督察成都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土地觀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