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唐超等: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

[ 作者:唐超?羅明忠?羅琦?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03 錄入:王惠敏 ]

--基于宿州市三個村實踐的比較分析

  摘要:文章通過對宿州市夏劉寨、沈圩、付湖三個典型村莊實踐經驗的總結,基于集體介入農地流轉程度的視角探討了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研究發現,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主要有集體統一經營土地、集體輔助經營土地以及集體聯合經營土地三種模式;三種模式分別適用于集體經濟組織健全的村莊、一般性村莊以及存在未分配集體土地的村莊;集體統一經營土地具有資本原始積累快、交易成本低、保護農民利益以及信用來源廣的優勢,但面臨經營風險大、治理水平要求高、集體經濟組織健全三方面約束;集體輔助經營土地具有集體風險小、招商引資快以及整體經營效率高的優勢,但面臨集體收益低、交易成本高、易損害農民利益三方面約束;集體聯合經營土地具有利益聯結緊密、整體經營風險低以及便于利用外來資金的優勢,但要面對條件特殊、鄉村治理體系有效兩方面約束,應綜合考慮三種模式的特點、優勢和約束,探索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實現形式。

農地流轉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前提和主抓手,振興農村集體經濟則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路徑和必然選擇。一方面,鄉村振興依賴于集體經濟發展,凡是村級集體經濟發達的地方,農村發展就繁榮興盛,村級治理就心齊勁足,鄉村振興就根深本固;另一方面,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跟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密切相關。在人民公社解體后,以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為主體的農村集體經濟,迄今沒有任何載體代替人民公社作為計劃經濟時代的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農村集體經濟新的有效實現形式呼之欲出。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新格局的形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新契機,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新時期農村土地制度變化形勢下將更加緊密。從已有實踐經驗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跟土地直接相關,如“南海模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等,但這些模式都是以土地非農化為基礎,多集中在城中村、城郊村、經濟發達村以及沿海發達地區,對大部分普通農村地區并不適用。在一般的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因為農地主要是用于進行農業生產的,保持集體所有制尤其是充分發揮村社集體層級在農業生產上的“統的功能”就十分重要。如何進一步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成為新時期政府和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研究綜述:農地流轉與農村集體經濟實現

農地流轉,從嚴格意義上講即農用地使用權流轉,本質上是農戶對所擁有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交易。農戶依法享有對承包的集體土地的排他性占有、使用、收益以及處分處置的權利。農業經濟發達國家的實踐證明,沒有土地流轉和適度集中經營,農業規模化經營就發展不起來;沒有農業的規模化經營,農業產業化就發展不起來,集體經濟也就無法發展壯大。土地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歷來跟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密切相關,在人多地少的國情下,農地流轉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促進農地規模經營,更在于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然而,現有文獻對此研究尚不是很充分。與本文主題相關的已有研究大體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研究

當前,集體產權改革是集體經濟實現的重要抓手,從帶動主體看,主要有產業帶動型、集體帶頭型以及政府主導型三種;從土地經營方式看,具體實現形式主要包括集體自營式、社區股份合作式、發包式、業主負責式、外租式、參股式以及拍賣式等多種。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既需要能人帶動、產權改革、利益分配以及農民自愿等內部條件,也需要政府引導和支持等外部條件,面臨著資源分配、權利歸屬、集體土地所有權被流轉等方面的問題,應以村民小組為邊界確定土地等資源的所有權主體。在市場發揮作用越來越大的背景下,集體如何與市場對接是其完成自我轉型與創新實現形式的主體方向。中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建設蘊含著保護農民利益的政治邏輯和發展農民利益的市場邏輯,以有限性、階段性和調適性為主要特征的農村市場化發展策略,對穩定農村產權安排和有效保護農民利益具有調控作用,對發展農民利益具有推動作用。中國農地集體所有權是本土性物權,它是農民集體對于農地所享有的所有權,其權能依照情勢選擇性地休眠或者激活,在現階段可以采用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模式。可見,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也要與時俱進,在當前農地流轉的新形勢下,更應該探索新的集體經濟實現形式。

(二)農村集體組織與農地流轉關系研究

一方面,已有研究肯定了村集體在農地流轉中的關鍵作用。村集體決策對于農民流轉意愿有決定性影響,村級流轉管制可以抑制農地流轉的發生,且管制的流轉效應是“恒定”的。當前農地流轉中存在著強行政色彩、弱市場因素等共性問題,阻礙了農村土地的有效流轉,應在農地確權后設立“農地流轉服務中心”,以促進農村土地實現科學、規范、有序流轉。 另一方面,也有學者初步探討了農地流轉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農地流轉可實現土地的相對集中,有利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形成,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信用來源。

總之,已有文獻更多聚焦于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以及村集體對農地流轉影響的研究,而關于農地流轉對集體經濟發展影響的研究相對不足,事實上,農地流轉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對于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和發揮工商資本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均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有必要對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經驗進行全面總結,探討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

二、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宿州的實踐

宿州市是全國著名的產糧大市,在農地流轉和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方面均走在全國的前列。截止2017年底,全市流轉土地413.2萬畝,農地流轉率為46.6%,探索了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農地流轉信托等新型農業經營模式,帶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宿州市屬于不發達的平原地區,其農地流轉和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對于不發達地區有更強的借鑒意義,而這些地區恰恰是當前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重點地區。基于此,筆者以宿州市夏劉寨、沈圩、付湖三個典型村莊為例,基于村集體參與農地流轉程度的視角,探討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的三種類型。

(一)集體統一經營土地模式:夏劉寨村的實踐

1.村莊概況

夏劉寨村是宿州市北部的一個小山村,南臨順河鄉,西接符離鎮,距市區30千米,耕地面積344公頃,全村有650戶,四面環山,農地細碎化嚴重,人均土地面積2.2畝左右,發展基礎薄弱。1998年以前全村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1999年,夏劉寨村民在書記王化東的帶領下,通過“返租倒包”在全村范圍內推進農地流轉,實現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村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2.主要做法

一是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成立星源農業科技開發公司,村民按照自愿原則租地給村辦企業,流轉土地稅費全部由村辦企業承擔,村委會與上級政府溝通后跟流轉土地的村民簽合同、摁手印、辦公證,村民自留地的種子等生產資料由村辦企業免費提供。對于“四荒地”,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村集體提供種苗,免費供村民栽種,按照“誰栽誰有,誰管誰收”原則,每栽活一畝補助210元,村民用山林入股,山林全部由集體合作社統一管理銷售。2000年左右,全村的土地就已經全部流轉給村集體,并且帶動了周圍村莊的農地流轉。      

二是創新土地經營模式。村集體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經營全村土地,運用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通過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發展良種培育業,由賣糧食向賣種子轉變,提高了全村的種植效益。同時,開發荒山萬余畝,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合作社負責山林的生產管理,公司負責銷售,村民用山林入股,充分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三是加快非農產業發展。集體統一經營土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衍生出了對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需求。為了適應農地流轉的需要,提高經營效益,夏劉寨村集體創辦了鮮玉米、面粉等各類加工廠,還引進華瑞有機食品深加工項目。同時,利用夏劉寨村客運站和化東商貿物流園,大力發展農產品物流運輸、電子商務物流等服務業,以此推動全村產業融合發展。全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又進一步刺激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解決分散運營企業的協調和管理問題,夏劉寨對村集體企業進行了重組,成立宿州市化東農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總公司,實行公司集團化運營,集體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提升。

3.主要啟示

夏劉寨模式的成功得益于村集體統一經營流轉土地。通過集體統一經營土地,夏劉寨村迅速完成了集體經濟的原始積累,為發展集體經濟奠定了基礎。在農村,雖然土地對個人而言非常重要,但小規模或者小塊的土地經營并不利于其發展,這種不利除了表現在生產資料費用更高外,同時導致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農地流轉可以促進集體經濟向規模化和產業化轉變,推動非農產業的發展。夏劉寨村非農產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農地流轉形成的規模化,通過農地規模化經營,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整體提高了集體經濟的經營效益。

(二)集體輔助經營土地模式:沈圩村的實踐

1.村莊概況

沈圩村位于宿州城北10公里處,符離鎮西南部,全村轄15個自然村23個村民組,農業總戶數1700戶,人口6788人,耕地1.2萬畝。轄區內旅游觀光點——十里桃花長廊,是城北郊市民休閑采摘娛樂中心。為了進一步發展村集體經濟,沈圩村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借助宿州市美好鄉村建設示范村的契機大力推進農地流轉,于 2010 年秋,引進多家苗木花卉企業,在全村范圍內推進農地流轉,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201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約為7000萬元,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2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00元。

2.主要做法

一是以招商引資推動農地流轉。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則,由村集體出面引進企業承包土地,重點發展苗木花卉產業。村集體發揮組織協調和中介作用,把多數農戶的農地流轉給花卉企業,實行土地二次承包,合同期為20 年。按照1000元/每畝的標準支付租金,村集體在花卉產業上產生效益后,每畝收取100元的服務管理費。目前,沈圩村有苗木花卉企業及合作組織達32家,招商引資總額達1.2億元,流轉土地面積1000多畝,億海農莊、民得利園林、隆豐科技、鳳凰匯林等企業已入駐,苗木花卉基地初具規模。

二是以園區建設做大主導產業。沈圩村緊緊圍繞“上規模、創品牌、強產業”的總體思路,依托宿州職業技術學院,以科技為引領和支撐,把發展大棚蔬菜、水果當作主攻方向,做成產業,把沈圩村打造成為現代生態農業園區。現有規模種植戶120余戶,設施棚800棚,現代農業面積達3500畝,是城郊重要蔬菜生產基地;水果以鮮桃和梨為主,其中鮮桃生產面積約1000畝,年產量180萬公斤,產值700萬元,占據宿城市場的三分之一。

3.主要啟示

與夏劉寨村不同的是,沈圩村集體并不統一經營土地,只是輔助經營土地,村集體通過幫助企業流轉土地獲得相應的中介費用,主要是通過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途徑,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收取基礎設施維護費,并提升農地流轉的租金收入。通過以農地流轉為基礎的招商引資來獲得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以此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另外,土地流轉使得部分農民從傳統農業中解放出來,推動他們轉向非農產業經營,尋求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三)集體聯合經營土地模式:付湖村的實踐

1.村莊概況

付湖村位于宿州市埇橋區東北部,灰古鎮南端,新汴河北岸,距206國道1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處在國家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中心地帶。全村有13個自然村,人口4002人,耕地面積10500畝。農地流轉面積6000畝,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家庭農場13家,企業7家。付湖村的農地流轉模式是先整治后流轉模式,即先以“人地掛鉤”進行土地整治,然后進行農地流轉,該模式既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又增加了村集體土地,強化了村集體地位。

2.主要做法

一是以“人地掛鉤”加快土地整治。通過市國土資源局與宿州中國現代制鞋產業城聯系,將全村7個自然村集中搬遷安置,騰出來的建設用地指標供鞋城使用,并為其輸出剩余勞動力;鞋城為新村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協議簽訂后,灰古鎮于2013年開始分兩期對7個自然村進行拆遷,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要求,實施統一規劃,集中安置。截至2015年底,被拆遷的所有農戶全部喬遷新居,戶均節約用地近1.5畝,為鞋城提供建設用地指標806畝,拆除并復墾5個自然村,整治面積560畝,新增集體耕地420畝。

二是以集體入股聯合經營土地。土地整治后,全村土地得到增加,尤其是村集體新增耕地420畝,為集體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了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村集體積極加快推進農地流轉,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全村現已流轉土地8700多畝,農地流轉率達80%以上。村集體跟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進行合作,利用420畝村集體新增耕地、632畝農民新增耕地入股淮河糧食產業聯合體,村集體收入年新增17.4萬元,入股農民人均年增收346.68元,有效破解了農民“增收難”,實現“農民變股民”的目標。流轉的土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的聯合體運作模式,通過規模種植,統一品種、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產品認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的“六統一”得以落實,先進的機具和技術可以快速推廣,批量采購和標準化生產,實現了農業投入品價格下降和糧食收購價格提高,進而提高了全村的土地經營效率。

三是以招商引資發展集體經濟。土地整治和農地流轉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付湖村已入駐工業企業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家,年生產總值0.98億元,300名村民就近就業,年平均工資3.6萬元。村集體經濟通過入股淮海畜牧、協成金屬兩家公司,年分紅30萬元以上。付湖村緊抓“兩區”建設契機、營造優良投資環境,區農展館、光伏發電廠、廣東溫氏集團、安徽農業大學皖北試驗站等項目陸續入駐,村莊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3.主要啟示

付湖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土地整治以及村集體入股農業聯合體。一方面,土地整治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和土地;另一方面,村集體入股聯合體,二者進行聯合經營,充分發揮了各自的比較優勢,提高了土地的整體經營效率。對于大部分普通地區村莊來說,集體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是集體積累不足,村莊的公共服務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土地整治增加集體土地是集體積累的有效方式。集體積累了一定的土地就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招商引資,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

三、農地流轉背景下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比較分析

結合宿州市農地流轉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經驗,基于上述三個典型案例,本文從模式特點以及優劣勢兩個方面比較分析三種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的差異和不同(見表1)。

(一)集體統一經營土地模式

1.模式簡介

在該模式下,村集體成為農地的轉入方,土地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具體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如村辦企業、合作社等統一經營,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通過農地流轉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不斷壯大自身實力,進而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該模式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農民以土地入股集體經濟組織,最后獲得分紅,跟集體共擔經營風險,另一種是農民把土地轉租給集體經濟組織,獲得租金,不承擔經營風險。

2.模式特點

一是從產權結構看,該模式一般實行的是所有權、經營權和承包權均歸于村集體,村民獲得租金和分紅,在實踐中一般體現為村企合一、村社合一等經營形式。二是從集體經濟來源看,主要為經營土地及相關農產品加工業獲得收入。三是從介入土地流轉程度看,該模式的介入程度最高,土地流轉、經營以及分配都由集體統一安排。四是從農地流轉經營主體看,主要為村辦企業、村辦合作社等集體經濟組織。五是從適用條件看,該模式比較適用于集體經濟組織健全的村莊,如村辦企業、合作社發展較好的村莊。

3.模式優勢

一是由村集體統一經營土地可以快速完成集體經濟發展的積累,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規模效益。同時,農地流轉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信用來源。集體統一經營土地使得村集體獲得了成規模的土地,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農村集體經濟具有適度規模經營的優勢, 土地流轉的交易成本和土地經營成本都相對較低, 所以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土地流轉收益較高, 農村集體經濟流入土地的意愿也會提高。并且土地流轉的面積越多、規模越大, 農村集體經濟獲益就更多,發展得更快。

二是村集體統一經營土地可以降低農地流轉交易成本,有效應對市場、自然等風險。村集體本身在農地流轉中就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是土地的所有權主體,相比于其它流轉主體,村集體在協調流轉農戶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集體統一經營可以提高農業基礎設施資金使用效率,方便獲取市場信息,降低經營成本。

三是村集體統一經營土地有利于土地價值充分體現,確保農民的利益較大化,同時有效地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戶通過流轉而獲取收益,實現土地的增值、農民收入的增加。同時,由于土地的流轉可以使得部分農民更加放心地專業從事二三產業,尋求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繼而整體提高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改變了部分農民“亦工亦農、亦商亦農”的兼業狀態,解除了土地對這些農民的束縛,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

四是農地流轉為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信用來源。在農村,雖然土地對個人而言非常重要,但小規模或者小塊的土地經營并不利于其發展,這種不利除了表現在生產資料費用更高外,同時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中信用來源的缺乏。農地流轉可以促進農村經營向規模化和產業化轉變,推動規模經濟的形成。而規模經濟,則可有效促進農村融資信用度的增加,使農村集體經濟融資信用基礎得以提高,在銀行的貸款可以順利進行。

4.模式約束

首先,集體統一經營風險較大,雖然相對于單個農戶,集體統一經營增加了抵抗風險的能力,但農業本身具有的自然、市場、社會以及技術風險全部轉嫁給了集體,增加了村集體的整體經營風險。其次,集體經營對村莊治理水平要求較高,村集體作為一個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為一體的組織,本身面臨的治理環境就比較復雜,集體經營土地更加需要治理水平的提高,否則很容易出現侵占農民利益,內部人控制等問題,導致集體統一經營無法推行下去。最后,該模式需要村集體經濟組織比較健全,而對于大部分村莊來說,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緩慢,村委會等行政組織本身并不善于市場化條件下的土地經營,也就無法保證農民租金獲得的穩定性,最終也就無法實行集體統一經營土地。

(二)輔助經營土地模式

1.模式簡介

在該模式下,村集體只是擔任農地流轉的中介組織,并不直接參與土地經營,土地的流轉主體主要是其他經濟組織(如合作社、公司等),在參與農地流轉的過程中,村集體可以通過擔任中介組織間接獲利,促進自身的發展,如通過租金收入、分紅收入、衍生農地流轉收益、服務性收入等獲得收益。通過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途徑,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水電路溝渠配套,收取基礎設施維護費,并提升農地流轉的租金收入。村級集體經濟也可以積極創辦服務性實體,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為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借此獲得收益。

2.模式特點

一是從產權結構看,該模式實行的是三權分置的產權結構,即土地所有權歸村集體、承包權歸村民,經營權歸其他經濟組織,村民獲得租金。二是從集體經濟來源看,主要為擔任農地流轉中介組織獲得的費用以及為流轉主體提供社會化服務獲得的收入。三是從介入農業流轉程度看,該模式的介入程度較低,村集體只擔任農地流轉的中介組織或者提供一些社會化服務,起到輔助經營的作用。四是從農地流轉經營主體看,主要為其他經濟組織,如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五是從適用條件看,這種方式是大部分村莊農地流轉采用的經營方式,適用于一般村莊的農地流轉。

3.模式優勢

一是土地經過流轉,可實現相對集中,有利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形成,更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招商引資。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村集體可以引進外部投資,給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帶來重要發展機會。二是村集體經營風險較小,集體只是輔助其他經濟組織經營土地,大部分的經營風險由土地的流入方承擔。三是其他經濟組織是經過市場競爭產生的,它們在對接市場方面比村集體更有優勢,土地的經營管理更符合市場規則,整體經營效率較高。

4.模式約束

首先,不利于集體經濟的快速積累,由于村集體只是輔助經營土地,大部分土地經營收益是由流轉主體獲得,集體只能獲得小部分收益,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積累。其次,該模式的交易成本較高,農地流轉過程中需要跟多個農戶進行談判和交易,其交易費用必然較高。最后,該模式很容易損害農民的利益,其他經濟組織一般是靠政策吸引才流轉土地,而政策支持不具有持續性,加之農業經營風險較大,可能對農民土地租金的獲得產生不利影響,反過來又會制約該模式的順利進行。

(三)聯合經營模式

1.模式簡介

聯合經營模式主要是村集體用集體土地入股其他經濟組織,二者聯合經營土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通過股份合作實現土地規模化經營,不斷壯大自身實力,進而帶動集體經濟的發展。該模又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集體有一部分土地未分配(如土地整治增加的土地,人口變化增加的土地),以這部分土地入股其他經濟參與土地經營,分享經營收益,以此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另一種是農民把自家的承包地和集體未分配土地一起入股經濟組織,以此分享經營收益。

2.模式特點

一是從產權結構看,該模式一般實行的是所有權歸集體,未分配的土地承包權歸集體,已分配的土地承包權歸村民,經營權歸其他經濟組織,村民獲得租金和分紅。二是從集體經濟來源看,主要為聯合經營土地及相關產業獲得的分紅。三是從介入農地流轉程度看,該模式的介入程度適中,土地的流轉、經營以及分配村集體都有參與。四是從農地流轉經營主體看,主要為其他經濟組織,如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五是從適用條件看,該模式比較適用于集體未分配土地較多的村莊。

3.模式優勢

一是農民、集體、其他經濟組織三方的利益聯結機制更緊密,相比于其他經營模式,該模式更能有效發展各方優勢。二是整體經營風險降低,經營穩定性得到增強。聯合經營土地的模式具有風險共擔的特點,對于農民、集體、其他經濟組織來說,各自的經營風險都有所了降低,整體經營的穩定性得到增強。三是便于利用外來資金,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聯合經營土地的模式降低了企業的流轉成本,更容易吸引企業進行投資,方便集體利用外資,促進非農產業的發展。

4.模式約束

首先,條件特殊,即聯合經營一般要求集體仍然有一部分成規模的未分配土地,以此形成聯合經營土地的基礎。其次,需要有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然很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的機會主義及“搭便車”行為,進而陷入“集體行動的公共主義困境”。

四、結論與啟示

文章通過對宿州市三個典型村莊的比較分析,探討了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研究發現,農地流轉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主要包括集體統一經營土地、集體輔助經營土地以及集體聯合經營土地三種模式。集體統一經營土地適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健全的村莊,集體輔助經營土地適合一般村莊,集體聯合經營土地適合存在未分配集體土地的村莊。三個典型案例揭示,集體統一經營土地具有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快、交易成本低、保護農民利益以及信用來源廣的優勢,但存在經營風險大、治理水平要求高、集體經濟組織健全三個方面約束;集體輔助經營土地具有集體風險小、招商引資快以及整體經營效率高的優勢,但存在集體收益低、交易成本高、易損害農民利益三個方面的約束;集體聯合經營土地具有利益聯結緊密、整體經營風險低以及便于利用外來資金的優勢,但要面對條件特殊、鄉村治理體系有效兩個方面的約束。

可見,在農地流轉的背景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也要創新,才能更好的適應新情況。首先,基層組織應綜合考慮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三種模式的特點、優勢和約束,探索適用于自身實際的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其次,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應該與村莊自身條件相適應,要因地制宜,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健全的村莊可以選擇集體統一經營土地模式,對于一般村莊可以選擇集體輔助經營土地模式,對于存在集體未分配土地的村莊可以選擇集體聯合經營土地模式。最后,農地流轉背景下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應該以農民自愿為基本原則,并構建有針對性的鄉村治理體系。

作者簡介:

唐超,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村與區域發展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

羅明忠,博士,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現代農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 勞動經濟、農業經濟;

羅琦,博士,華南農業大學人力資源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英國Brunel University London 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 農業經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社會科學》2018年第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动漫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中文 | 亚洲精品自拍AⅤ在线 |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少妇 | 亚洲国产综合另人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