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梁艷鴻等: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財政政策研究

[ 作者:梁艷鴻?覃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8-31 錄入:王惠敏 ]

——以廣西為例

摘要:消除貧困,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標志性指標,就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基于對我國現實國情的精準研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做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的科學決策。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也提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面對新時期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艱巨任務,更應該審慎地研究現行扶貧政策,結合當前脫貧攻堅的實際和形勢,構建起可操作性強、高效的財政政策體系,為如期實現全面脫貧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和更強勁的動力。本文試圖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以下簡稱“廣西”)為例,來分析和研究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財政政策問題。

關鍵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財政資金;公共管理

一、廣西農村貧困的基本情況

廣西是“老、少、邊、山、窮、庫”綜合特征最為明顯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脫貧攻堅形勢比較嚴峻。一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范圍廣,脫貧攻堅任務重。廣西105個縣有扶貧開發工作任務,其中54個為貧困縣,國定貧困縣和片區縣又占33個,占全區貧困縣的61%,貧困發生率在25%以上的貧困村有1632個、占32.6%,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貧困村232個,有的村貧困發生率甚至高達80%以上。多數貧困群眾地處環境極為惡劣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大石山區,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脫貧攻堅的任務很重。二是農村貧困人口多,脫貧難度大。截至2015年底,廣西仍有452萬農村貧困人口,占全國的8.1%,居全國第四位;貧困發生率達10.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8個百分點;有5000個貧困村,占全區行政村總數的1/3還多,還有417個貧困發生率在25%以上的面上村;全區85.6%的貧困人口分布在革命老區,21.4%在少數民族聚居區,49.6%在大石山區,8.7%在邊境地區,5.9%在庫區,地理條件的限制導致交通、網絡、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發展滯后,農民生產成本大幅增加,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三是貧困程度深,致貧因素復雜。2015年精準識別結果顯示,全區貧困分數線在59分及以下的有41個縣,其貧困人口達到157萬,其中55分及以下的有16個縣,其貧困人口達到59萬人。452萬貧困人口中,缺資金致貧占31.6%,因病占18.8%,因學占15.6%,缺勞動力占9.2%,因殘占7.4%,缺技術占6.7%,三個致貧原因同時具備的占23.5%。因災、因病、因學、因老等返貧現象不時發生。四是貧困人口文化素質低,自我發展能力弱。2014年廣西農村勞動力文盲或半文盲率為1.87%,初中以下文化占78%。農村教育和文化發展投入不足,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低,生產技能水平整體不高,長期依賴上級財政支持來增加收入,主動脫貧意愿和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此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導致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農村產業發展主體力量十分薄弱。

二、廣西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財政政策存在的主要問題

為加快改善農村貧困狀況,確保貧困地區與全區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廣西近年來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制度政策,特別是2015年12月以來出臺了“1+20”系列文件及后續配套政策文件,采取超常規舉措推進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其中,也制定并實施了多項促進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財政政策,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然而隨著新形勢的不斷變化,廣西脫貧攻堅面臨更多新的挑戰,現有的財政扶貧政策存在的問題也逐漸突顯。

(一)財政資金投入增長乏力導致扶貧資金缺口大

當前廣西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總量很大,并且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但是還無法滿足農村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發展需要,與實際脫貧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png

從表1可以看出,廣西2011-2015年投入的財政扶貧資金年均增長率總體保持在20%左右,但是漲幅并不是十分穩定,如2012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4.27%,2013年的年均增長率則跌至16.95%。五年以來,財政扶貧資金年均增長率均高于財政支出年均增長率,但是財政扶貧資金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均在1%以下,投入不足且增長乏力,資金缺口大仍然是推進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重要瓶頸。為此,廣西計劃未來五年將進一步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在各級財政預算投入方面,規定自治區本級和片區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按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量的20%以上,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縣按15%以上,其他按10%以上增列專項扶貧預算。[1]但是,各級財政扶貧預算是基于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增量來設置比例,增量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財政扶貧資金的穩定性。同時,扶貧資金的有限性導致扶貧資源的緊缺性,容易產生扶貧資金被截留和挪用等現象,存在扶貧瞄準度偏離、精準率降低的風險。

(二)扶貧資金分配使用機制有待完善

1.扶貧資金分配與貧困地區、貧困戶的實際需求出現偏差。近年來廣西財政扶貧資金偏向于直接針對產業扶貧,在交通、水利、電力、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現實的情況是因致貧因素不同,貧困戶對精準幫扶的需求各有不同,加之廣西貧困地區多是環境惡劣的石漠化片區和大石山區,農業項目抗風險能力較差,產業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貧困戶對扶貧項目的積極性不高,這種“一刀切”傾向產業的扶貧資金分配方式與貧困戶多方面的實際發展需求不相適應,扶貧資金效益無法充分發揮。

2.扶貧資金使用存在漏出效應。扶貧項目是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的載體。扶貧項目要經過申報-審批程序,越是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后的貧困地區,在項目申報方面就越處于弱勢地位。再加上地方財政薄弱,很難提供相應的配套資金來補齊扶貧項目資金缺口,也在很大程度上消減貧困地區建設扶貧項目的積極性,使其更加偏向于采取保守措施而非超常規措施來進行扶貧開發。還有部分地方政府偏重于項目申報而忽視項目可行性論證、預算規劃等工作,使得財政扶貧資金投入規模以及投入后的產出效益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另外,扶貧項目的過程性監管和責任追究的制度性約束不夠到位,出現一些貧困群眾受益較少的情況 。

3.扶貧項目資金撥付周期過長影響項目運轉。扶貧資金要投入項目,必須經過立項、審批、招投標、實施、驗收等多個環節,時間跨度過長,特別是以工代賑、易地搬移和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等資金審批權還掌握在省(自治區)一級,需要的時間更長。許多扶貧資金撥付到具體項目上,時間一般在當年的八、九月份,留給基層實施項目的時間很緊,大大降低了脫貧項目尤其是受市場波動影響的種養殖產業、受時令節氣影響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實施效率;另外,資金下達太慢也使一部分當年扶貧資金被迫結轉下年度使用,造成年度扶貧資金滯留結轉數額大,影響資金的使用效率。

4.扶貧資金整合的考核審計制度需要進一步協調。以縣為單位整合涉農扶貧資金難以推進的問題長期存在,近兩年經過中央和地方的系列政策調整,廣西各地的扶貧資金整合水平得到較大提升,過去難以整合的一些涉農資金都已經實現了有效整合,但是在新舊政策交替和銜接上還需要不斷完善,自治區層面還需進一步完善頂層設計、優化財政政策,以制度化形式有效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績效目標、工作任務,推動貧困縣在嚴格遵守考核審計制度的前提下,進一步實現財政涉農資金的充分整合。

(三)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支持需要進一步加強

1.教育扶貧的財政扶持力度不夠,貧困“代際傳遞”問題仍需有效破解。從總體上來看,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相對較差,許多學校還存在寄宿條件不完備、教學器材落后、師資水平較低、教師人手不足、年齡結構老化等問題。從統計數據來看,目前廣西貧困縣的義務教育鞏固率普遍低于全區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現行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補助政策主要是國家實施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針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政策,前者是農村普惠政策,沒有體現對貧困戶子女的特別幫扶,后者補助范圍過窄,僅限于寄宿生,許多走讀的貧困戶子女無法享受,而且補助標準仍不足以支撐貧困戶家庭子女完成學業。據測算,貧困家庭供養一個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初中生,每年至少要支出2500-3000元左右的生活和交通成本,一些特別貧困的家庭支付不起,再加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農村學生特別是貧困戶家庭子女輟學、流失現象增多。

2.社會保障的財政支持水平仍有待提高。主要是貧困地區地方政府的財政普遍緊張,很難籌集足夠的資金來補充應由其出資的部分,低保資金籌措困難問題普遍存在,而且,未來要確保按期全面脫貧,需要政府財政“兜底”一大批,財政壓力較大。醫療保障方面,新農合資費從原來人均年20元上漲到目前150元,上漲幅度高于貧困群眾收入增長幅度,一些貧困群眾感覺難以承受,不愿購買;大病醫療救助保障也不夠到位、效果不夠明顯,主要表現在救助額度小、救助范圍小、醫療救助制度設計偏向保守。此外,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資金籌集也存在困難,許多貧困群眾基本沒有能力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大額部分,加之各級財政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還沒有專項資金支持,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養老基礎設施建設遲遲推展不開。

(四)財政考核激勵的導向作用不強

1.區域性財政轉移支付沒有與扶貧績效考核掛鉤。財政轉移支付是對政府間財權劃分的有力補充,能夠有效彌補各級政府之間因事權財權劃分不平衡而產生的財力缺口。廣西現行的財政績效考核制度還沒有把區域性財政轉移支付因素作為扶貧績效考核的指標。

2.精準幫扶的財政支持和激勵政策缺位。到村到戶到人的精準幫扶措施和幫扶項目一般更加符合貧困群眾的實際需要,但是就目前看來,財政政策針對這方面的政策傾斜還未明確。此外,獎懲機制存在重考核輕獎勵的問題,將到村到戶到人幫扶實效納入干部年終考核,強化了考核約束和監督,但對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駐村干部在樹典型、強表彰和高獎勵、提拔重用等方面力度不夠。

3.企業與能人引領脫貧的財政激勵政策欠缺。縱觀現有財政政策,除了內嵌于其他扶貧政策當中的條文內容,目前還欠缺激勵企業與能人引領脫貧的、體系化的財政政策,關于企業和能人引領脫貧的稅收優惠政策也亟需補位。

4.脫貧后續財政扶持還需分類施策。廣西對脫貧摘帽貧困縣實施脫貧不減政策,對脫貧銷號戶實行2年跟蹤扶貧、1年觀察指導。[2]貧困地區的致貧因素是長期形成的,如果缺乏基于致貧因素分類的后續財政扶持政策,不能在條件允許范圍內給貧困戶在產業、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至少一項中長期政策扶持,因災、因病、因學、因老返貧現象極有可能發生。

三、創新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財政政策的建議

(一)加大對貧困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給予貧困縣更多財權

提高省(區)層面轉移支付的有效性和精確度,統籌考慮貧困因素和脫貧努力程度,加大向貧困縣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堅持因素分配與競爭擇優相結合的原則,推進縣(區)主導產業專項資金、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縣區農技推廣專項資金等扶貧資源優化整合。完善自治區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指標體系,增加第三方績效評估、貧困群眾滿意度等指標,進一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形成政府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客觀準確評價、群眾主動參與的扶貧資金分配機制。加快推進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工作,真正把資金項目審批權限完全下放到貧困縣,充分發揮專項轉移支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著力解決扶貧項目資金效率低等問題,推動扶貧項目穩步實施并增強效益,拉動貧困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探索轉移支付均等化績效評估機制,科學評價各項轉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以及對地方政府財政努力的激勵作用,將評價結果納入扶貧績效考核范圍,實現正向激勵引導效應。

(二)加大公共財政投入,促進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1.提高對教育扶貧的財政支持水平

提高貧困學生補助標準,制定專門針對貧困戶子女的教育扶貧政策,出臺精準扶貧義務教育兜底實施方案。貧困縣、天窗縣、非貧困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子女都統一補助標準,不再區別對待。對高中階段“因學致貧”家庭實施高中助學金救助計劃,通過整合中央專項彩票教育助學金、社會慈善資金等,給予多方面支持補助;對大學生“因學致貧”家庭,開展信用助學貸款,開辟綠色通道,同時鼓勵通過勤工儉學、社會扶貧等多種方式保障貧困家庭大學生學費和生活費。資金籌措方面主要是爭取中央加大補助,其次要增加(省)區本級投入,激勵市縣配套資金,多種渠道引入社會幫扶資金。完善民辦教育扶貧獎勵補助政策,對積極吸收貧困學生免費就學的民辦學校給予用地指標、貸款貼息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辦學力量實施多種形式的助學助教活動,共同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質量。

2.完善貧困人口大病救助醫療制度

進一步明確救助對象范圍及認定程序、救助保障資金籌集、資助參合(保)政策、基本醫療保險補償政策、大病保險報銷、計生醫療扶助政策、民政醫療救助政策、醫療救助保障結算程序等,制定相應的財政配套支持政策,重點解決新農合報銷比例過低、起付線過高、封頂線過低等問題,做好各項制度之間的銜接,特別是大病救助醫療制度與新農合制度、衛生幫扶方案的有效銜接。同時,完善動員紅十字會、基金會等社團組織、慈善機構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等社會力量的政策措施,多渠道籌集資金投入貧困人口大病救助醫療,合力提升治理貧困、消除貧困的整體性效果。

3.加強低保與扶貧兩項制度有效銜接的財政保障

按照年均不低于14%的增長率逐年提高農村低保標準,以低保標準增幅為基準,按照一定比例提高低保補助水平,確保到2020年達到扶貧線標準,實現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加快完善低保制度與扶貧制度有效銜接。以建檔立卡為基礎,實行應保盡保、低保漸退和應扶盡扶、應退盡退政策。

(三)創新扶貧資金投入增長保障機制

1.強化自治區本級和貧困縣扶貧資金投入增長保障機制

通過加大脫貧攻堅財政專項投入、加大脫貧攻堅行業投入、加強專項資金統籌整合、創新財政補助資金投入使用方式、完善金融扶貧財政激勵傳導機制等主要措施,強化自治區本級和貧困縣扶貧資金投入增長保障機制。引導和鼓勵各級政府將扶貧資金投入作為第一需求予以保障,增加專項資金規模,調整財政資金存量結構,優先用于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確保扶貧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

2.創新財政撬動金融協同扶貧政策

探索政府財政資金信用化、市場化使用機制,將一部分財政扶貧資金投入金融市場,以委托貸款、批發零售、投資參股等方式支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支持貧困村互助資金、農業發展合作社的成長,從而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和金融資本回流貧困地區,吸引更多信用好的大中型企業投入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政企銀的聯動效應。[3]積極搭建涉農金融機構合作平臺,試點規劃籌建投融資平臺機構,建立與大型政策性銀行和商業性銀行的合作機制,允許地市級或縣市級搭建承貸主體,促進開發性、政策性、大型商業性金融資本在貧困地區成功落地,進一步發揮金融扶貧支農效應。積極引導產業資本參與貧困地區現代化建設和產業化發展,促進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有效對接、形成合力,不斷充實貧困地區的金融實力。

3.探索財政與社會資本結合的PPP扶貧模式

支持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鼓勵PPP項目的開展,完善PPP投融資管理辦法,加強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全流程管理,探索識別和分擔PPP項目融資風險機制,創建科學的價格形成和財政補貼機制,通過有效的契約安排和合同管理,實現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風險與收益的合理分配,加強法律規范對社會資本投入的安全保障。[4]設立PPP項目專業管理機構,做好項目可行性研究和扶貧績效預期評估,運用大數據優勢加強對PPP項目的網格化監管,切實提高政府扶貧資金使用效率以及PPP項目的惠農增收效益。

(四)創新扶貧項目資金整合管理制度

1.探索和完善各項涉農資金切塊下達機制

優化資金整合管理辦法,完善項目立項和審核準予機制,促進資金引導項目轉變為政策引導項目,把事權和責權并行向縣級下移,賦予縣級政府更大的決定權限,進一步擴大責任、權力、資金、任務“四到縣”的運作規模和范圍,真正從制度上為貧困縣松綁。探索貧困縣按預算管理模式編制2-3年滾動項目建設規劃的工作機制。實行項目打包上報、資金切塊下達管理模式,進一步降低資金管理成本,增強財政扶貧資金的效益引導和示范帶動作用。

2.建立扶貧整合項目的整體打包審計考核制度

基于整合項目的綜合扶貧績效評價結果,對投入該項目的各項財政涉農資金進行整體績效和單列績效雙重評價,作為審計的重要依據,促進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發揮實效。完善聯合審計制度和重大扶貧項目聯合審計辦法,結合“清理整合目標接近、投入方向類同、資金管理方式相近的專項轉移支付”[5]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的要求,探索建立同部門同條線審計與跨部門聯合審計相結合的審計機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突破制度性障礙,提高資金使用審核水平。

(五)創新精準幫扶的財政保障機制

1.完善扶貧資金量化參股分紅制度

進一步增加貧困戶的財產性收益,將投入合作社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其他涉農資金全部或部分量化給貧困農戶,作為貧困戶的入社股金,委托給合作社統一經營、實現保值增值。出臺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財政政策,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投入合作社,重點扶持吸納貧困群眾數量較大、幫助貧困農戶持久脫貧效果顯著的合作社,引導其實現規范化、成熟化發展。引入第三方監督和審計制度,加強監督合作社扶貧資源使用管理和收益情況,避免合作社對扶貧資源的濫用和損失,切實保障入社貧困戶的股權收益。

2.健全財政扶貧資金購買社會服務政策

加快建設統一的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平臺,提高自治區級、市級、縣級在項目提出、項目申請、項目評審、項目管理、績效評估、經費劃撥等環節的協調性,合理安排購買程序和資金。完善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定價機制,引入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參與機制開展需求評估,形成服務采購方和供給方的對話協商機制,細化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價格目錄,以合理價格優勢保障服務質量、提高社會組織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實行社會服務分類購買制度,根據機構管理、人員構成、服務專業性、配套資源等方面因素進行分類招標和管理,注意區分服務需求、服務標的、服務經費,讓不同特點的社會組織投標、承接不同類型的項目,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升社會服務參與扶貧開發的成效。

3.加大對定點幫扶主體工作經費的財政支持

加大對財力薄弱的鄉鎮扶貧工作經費的投入,自治區財政每年籌集一定資金對集中連片特困區、國家重點扶貧開發重點縣的財力薄弱鄉鎮實行補助,幫助提高鄉鎮財政保障水平。切實提高貧困村兩委干部的補貼力度,加大對駐村定點幫扶干部的財政激勵,除了逐步提高每月補貼額度以外,還要成立幫扶干部關愛基金,建立對家庭生活有困難以及遭受意外的幫扶干部關愛制度,加大對幫扶干部的關愛體恤,解決幫扶干部的后顧之憂。

(六)完善脫貧摘帽考核激勵機制

1.建立以扶貧績效考核為導向的扶貧資金分配激勵機制

完善以因素分配法為基礎的扶貧資金分配機制。強化以扶貧績效考核為導向的扶貧資金分配激勵機制,根據各個重點縣、貧困村的扶貧成效和其他因素的指數比例,測算分配扶貧資金。完善扶貧項目資金績效評估方案,進一步完善扶貧績效指標、資金管理指標、項目管理指標等內容,加快建立科學完備、內容全面、操作性強的績效評估方法。完善精準扶貧成效動態監測與評估工作機制,細化完善監測與評估指標體系,進一步提高精準扶貧的瞄準度和惠民率。建立專門針對預脫貧摘帽縣的扶貧資金分配激勵制度,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更明顯的傾斜,實行差異化扶貧資金績效考核制度,徹底打消預脫貧摘帽縣的顧慮,鼓勵其采取超常規措施盡快實現脫貧目標。

2.建立脫貧摘帽正向激勵財政制度

落實“摘帽”不摘政策,保證扶貧退出縣區的相關扶貧政策及財政轉移支付的正常延續,適當提高脫貧摘帽的獎勵力度,采取“雙保險”的形式,幫助貧困縣順利從扶貧開發重點縣過渡到脫貧摘帽小康縣,防止出現返貧問題。創新特殊財政補貼政策,用于提高貧困地區基層干部和先進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落實薪酬待遇、津補貼、編制傾斜、職稱評聘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引導和激勵基層干部和優秀人才在貧困地區安心工作,全力投入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完善財稅激勵政策,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扶貧開發,發揮資金、信息、技術等方面優勢,合力推進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盡快完善精準脫貧榮譽制度,營造“我支持扶貧我光榮、我實現脫貧我光榮”的社會氛圍,促進形成財政扶貧的正向激勵效應。

3.建立企業和能人引領脫貧激勵機制

加大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優化企業和致富能人創業環境。對吸收扶貧戶入股、就業的企業,在貸款、用地、稅收和辦理各種手續等方面給予優先照顧。要充分考慮致富能人創業困難的實際情況,降低準入門檻,使其能同等享受到開發區(工業園區)、招商引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等有關政策,激發其通過創業輻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支持企業和能人擴大生產規模。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向致富能人、高效產業集中,同時加大特色種養業和農村流通市場政策支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引導,推進扶貧產業專業化、集團化發展。深化“黨旗領航+”扶貧行動,吸收政治素質好、扶貧意識強、敢于創新的企業家和致富能人加入黨組織,鼓勵其參政議政,更好地為貧困群眾提供服務;培養選拔一批致富能人進入農村基層領導崗位,發揮“能人村官”、“富人村官”引領脫貧的作用。

4.完善第三方評估的制度保障和財政資金保障

建立扶貧開發績效評估公益資金,支持第三方評估機構快速轉向規范化、成熟化、專業化的獨立發展,防止第三方機構在發展經費來源上過度依賴于政府,消除在評估過程中的權力障礙。引導評估機構加強自身建設,建立一支具備項目管理、財政、統計、信息處理等綜合素質的人才隊伍,開展改進評估方法和技術的研究,提高評估科學化水平。依托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及時公開評估結果,強化評估結果的有效運用。

參考文獻:略

作者簡介:梁艷鴻,廣西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發展哲學、社會發展問題、反貧困研究。覃娟,廣西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民族經濟、反貧困理論與實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西部發展研究》2018年第1期(總第9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青青青在线视频 | 久久这里国产综合精品 | 日韩国产欧美一二三区 | 日本新一二三区不卡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第8页在线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