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 指農產品國際貿易出現順差太大或逆差太大的狀況。文章就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狀況進行論述, 分析造成中國農產品貿易失衡的原因, 提出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策略:優化農產品貿易品種結構;調整農產品貿易區域格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及創新貿易形式;培育大型農業出口企業。
中國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農業大國。在推動中國國民經濟穩步發展中, 農業起到重要作用。當前中國農業產業呈現不斷發展的趨勢, 而且農業的市場化程度迅速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 農產品國際貿易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但是, 隨著近些年來國際市場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導致了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了失衡的現實問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失衡, 對中國農產品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對于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狀況, 需要合理地認識, 這樣才能在農業政策的制定和落實中, 制定出一個科學合理的農業政策, 并且真正得以落實。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逆差問題, 可能還會在較長時間內延續下去, 因此, 如何才能夠切實保障中國農業安全, 更好地應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產生的巨大沖擊, 需要提出切實有效的策略。
一、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狀況分析
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主要出口增長為主, 出口的增長速度顯著高于進口的增長速度。自從中國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 中國農產品進口速度快速提高。到2003年, 中國農產品貿易總額占貿易總額的31.9%, 其中, 出口已經增長為17.9%, 進口增長更是飛躍到52.2%。 (1) 這些數字非常有力證明, 中國已經打破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農產品以出口為主的格局。2013年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開始出現了拐點性轉折。但是, 2003—2016年, 中國農產品進口貿易總額和出口貿易總額逐年呈現逆差的現象。從表-1可以看到, 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832.2億美元, 和2015年相比整體下降了1.5%。其中, 2016年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為726.1億美元, 同比2015年增長為3.5%;進口額為1106.1億美元, 同比2015年下降4.6%;貿易逆差為380億美元, 和2015年相比較下降了77.3億美元。這說明, 中國農產品貿易處于失衡狀態。
表-1 2007—2016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及其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商務部網站數據整理。
二、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產生存在著一定的必然性。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時, 由于農貿政策和出口創匯型驅動這兩種游離在世界規則范圍之外的原因, 在改革開放初期農產品國際貿易產生了順差。自從加入WTO并且和全球體系相融, 農產品進出口競爭開始出現顯著的劣勢, 再加上組織形式和集約化程度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國際市場, 以及政府對于農業支持的政策呈現出逐漸弱化的趨勢, 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必然失衡, 且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延續下去。
(一) 農產品有效供給緩慢
在先天條件上, 中國的農業資源存在著一定的劣勢, 在農產品的供給方面并不是非常有效??傮w而言, 中國農業的固定要素和世界平均4.8畝相比較, 人均耕地1.3畝實則不高。而在人均淡水資源上中國還占不到全球的1/3。 (2) 從變動要素分析, 雖然中國在勞動力儲備上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國家, 但實際上整體農業勞動力素質普遍并不高, 再加上中國已經邁入老年化社會, 新生力量的加入非常缺乏, 這是導致中國農產品有效供給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 中國整體的農業科技水平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過高。從當前情況來看, 這種有效供給不足的情況, 在短時間內要有所改善是非常困難的。中國作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大國, 伴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 農產品需求剛性進一步增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人民在安全健康上的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就需要在農產品的進口上, 引進更多的優質農產品。這也是造成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體失衡的影響因素。
(二) 國外綠色貿易壁壘制約
隨著中國農產品對外開放戰略實施, 不管是優勢還是劣勢都更加凸顯。從目前情況來看, 處于劣勢的主要集中在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上, 其整體發展趨勢存在進一步擴大的勢頭。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雖然整體上處于一個比較優勢的地位, 但在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的背景下, 整體出口增長還是非常緩慢的。從WTO針對“綠箱”所規定的12類措施而中國僅僅使用了6類來看, 中國政府對于農業的支持力度還不足。 (3)同時, “藍箱”政策并沒有真正使用, “黃箱”政策的補貼額度還存在偏低的現象。作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農業經濟體, 中國農產品的平均關稅還不到世界的1/4。而一些較為發達的國家采取了綠色貿易壁壘, 以及在環保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標準, 給中國農產品出口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三) 組織形式難適應國際競爭
一些較為發達的國家, 在全球范圍內通過跨國公司進行涉農投資, 這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促進了世界農業的集中, 但同時也牢牢控制了農產品市場。從中國農業出口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 絕大部分存在著規模較小的情況, 大型農業出口集團企業非常少, 而且這些農業出口企業并未建立一體化的產業鏈條。 (4) 在這種生產、加工、儲運以及營銷分離產業鏈條下, 中國農業企業僅僅只是處于加工或者是生產環節。這種分離的產業組織形式是很難適應國際市場競爭。當前中國農產品出口效益低, 與技術能力薄弱、貿易方式不高端以及產品低水平重復的情況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 行業的協調機制非常的缺乏, 由于沒有制定完善的行業協調機制, 導致在對海外市場進行爭奪的過程中, 容易出現產業內無序競爭和爭相壓價的狀況。這樣的狀況, 容易引起國外反傾銷組織的嚴格限制。因此, 中國農業組織的競爭力要想在短時間內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 如果不在政策上加強對國內企業的支持, 以及不在組織形式上加以改進的話, 其競爭力的提高還將會有一段漫長的路程。
(四) 主糧自給率高
中國一些主要的糧食品種仍然還是維持著非常高的自給率。2016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為6.1624億噸, 而稻谷的產量則為2.0693億噸, 小麥產量為1.2885億噸, 玉米產量為2.1955億噸。 (5) 2016年雖然糧食總產相比較2015年減產0.8%, 但因為中國糧食存在庫存等一系列因素, 所以總體上糧食供給還是非常充足的。2016年在中國稻米上自給率為99.3%, 小麥為97.3%, 玉米為98.6%。基于此可以看出, 中國糧食在國內糧食生產能力, 還有關稅保護水平等一系列因素下, 還是有一定的保障的。但是, 國內外主糧價格的差距在2016年并未有所縮小, 反而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自從中國加入WTO之后, 2016年是國內外主糧價差最大的年份 (見表-2) 。這表明, 影響中國糧食安全的因素已經存在, 保障中國糧食安全需要長久性的應對措施。
表-2 2006—2016年中國和國際市場主要糧食品種價格對比 單位:元/公斤
數據來源:根據商務部網站數據整理。
三、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策略
(一) 優化農產品貿易品種結構
中國農業面臨著資源和技術雙重的限制, 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 中國應該真正走出“糧食一定要自給自足”的思維模式, 只有走出定向的思維模式才能夠迎接屬于中國農業的春天。與此同時, 中國要針對世界對農產品的需求以及變化, 做出更有利的選擇。中國是一個勞動密集型大國, 中國可以選擇生產蔬菜和水果等, 特別是檔次較高的綠色農產品。中國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一直都處于劣勢地位, 因此可以視實際情況對種植的面積進行適量的縮減, 這對于農業資源的釋放是非常有利的。真正落實并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 切實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持續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加工、貿易以及農產品的產業體系構建上, 不斷加大資金投入。要想充分將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綜合實力發揮出來, 需要積極培育大型農業出口集團, 實施集約化經營模式,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對農產品貿易品種結構優化的目的。針對當前資源環境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制約問題, 需要中國對農業存在的潛力進行充分挖掘, 確保糧食安全。
(二) 調整農產品貿易區域格局
當前中國農產品結構貿易格局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進口市場上有著非常高的集中化程度, 缺乏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如中國進口的棉花、谷物以及大豆等, 主要依賴于印度、美國以及巴西, 存在著較強的依賴性, 在價格上中國只能選擇被動接受。一旦出現了賣方壟斷的情況, 就會引發價格迅速上漲, 進而貿易損失就會出現。二是在中國一些農產品的出口上, 由于一些大國效應和區域性的因素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貿易條件的迅速惡化。如果對出口的價格采取壓低的措施, 很可能就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貿易紛爭。因此, 需要從戰略上出發, 促進農產品進出口市場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并且, 對于全球市場的動態變化要實時密切關注, 加強和各個國家貿易上的往來。發展中國家具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 可以充分挖掘, 積極開拓出更多新市場。同時, 對貿易地區結構進行不斷調整, 改善集中依賴性, 切實加強風險掌握能力, 爭取為中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三) 提升農產品質量及創新貿易形式
由于中國農產品質量普遍偏低, 因此在出口畜禽、水果以及蔬菜產品時, 經常會遇到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農產品質量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相適應。基于此, 需要中國不斷提高科技水平, 在實際生產時采取標準化生產的方式, 讓生產出來的產品不但安全還有特色。充分利用科學技術, 提高農產品質量, 同時創新農業貿易方式。首先, 需要與國際接軌, 對農產品的質量實施全程控制技術。其次, 對于農產品企業要實施IS0國際環境標志認證, 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工藝設備、生產等層面。最后, 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 真正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 爭取實現往國際主流市場邁進的目標。
(四) 培育大型農業出口企業
從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失衡現狀來看, 有必要對農產品行業進行價值鏈構建, 培育大型農業出口企業。中國農產品行業價值鏈構建, 主要是以市場產業作為出發點, 和農戶、上游生產農產品的農資公司以及下游生產商三方緊密聯合在一起, 通過緊密聯合的三方達到構建產業價值鏈的目的。產業鏈的優勢在于其能夠很好地防止行業出現混亂, 以及重復進行無序建設。產業鏈的構建不但能夠讓各方之間的分工更加明確, 還能夠更好地達到各方之間優勢互補。加強對中國農產品行業價值鏈中外資的浸透, 重視因為激烈的競爭而產生的排擠效應, 促進中國農企業能夠真正的融入全球農產品價值鏈。不僅如此, 對于世界跨國巨頭企業, 要加強防范, 避免跨國巨頭企業掌控中國農產品價值鏈。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值得學習的地方, 要積極學習和借鑒, 爭取培育出更多大型的農業出口企業, 從而真正促進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能夠更加深入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改革與戰略2018年01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