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知乎上一個問題的答案,有人邀請我回答:目前中國的農業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的發展現狀如何,發展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問題?躊躇很久,我才寫下回答。案例主要來自于褚橙、匯源和聯想佳沃,以及我和朋友合伙的果園案例,都是我這些年親身采訪或經歷的。現代農業是發展趨勢,如果你有志于投身農業的話,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祝閱讀愉快:
資本、土地產權、技術工人和知識產權,是農業規模化經營的四大障礙。
目前規模化經營的企業還是很少的,絕大多數仍然處于個體種植戶的階段。某些地方以政府牽頭,主打產地品牌,但是抗風險能力、技術改造能力、品牌溢價能力等還是不能跟企業經營相比。
先談一個概念,如果按照公司經營來做的話,經濟作物的一個作業單元大概是30畝-50畝,一個經營管理單元是1000畝-3000畝。例如,我和朋友合伙做了一個100畝的葡萄園,大概就是兩三個作業單元,遠遠夠不上一個經營管理單元。這意味著,如果滿足于一般收入水平的話,足夠了。如果我們想做大,它只能是試驗田,積累種植經驗和培養隊伍。只有一個經營管理單元以上,才能有規模的經濟效益。
國家政策扶持的“家庭農場”標準是50畝(一年兩熟地區),或者100畝(一年一熟地區)。2013年統計平均面積是200畝,50-100畝的占了70%多。
這樣看來,褚時健2002年開始種植褚橙,起步就是2400畝土地,是有足夠充分的理由。他后來又在新平縣漠沙鎮種了3000多畝,在永勝縣金沙江邊種了1300多畝,都是按照一個經營管理單元來計算的。
但是,土地經營權的規模集中在國內還是算少數的,達到家庭農場規模的都是少數,去年農業部的數據是87.7萬個,全國承包農戶平均經營耕地面積是7.5畝。
朱新禮打算將匯源果汁賣給可口可樂的時候,他的戰略重心放在了上游果樹種植上(當然,后來他出售計劃受挫,很是遺憾)。匯源收購蘋果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山西運城。那里是蘋果重要產地,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蘋果。
摘引一下我寫朱新禮文章的話:
“每天早晨六點,他來到這個位于山西運城市萬榮縣高村鄉高村的蘋果園開始勞作,一直到中午十一點再回家吃飯。下午四點,他繼續在果園工作到七點。這個年產量三萬五千斤的蘋果園,全年就靠著史兆蘭夫婦倆打理。
1987年起,高村的農民開始種植蘋果。當地天太旱,一畝土地才出產小麥幾十斤。種糧食靠老天,老天不下雨就沒指望了。史兆蘭家的蘋果是1993年種下的,三年掛果,第四年開始有收成。
史兆蘭算了一筆賬,水2元一方,一畝地一次澆水要120方水,一年澆3次水,每年每畝地澆水費用720元。另外,每畝地化肥、農藥費用是400元,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一畝蘋果地的成本約1300元,收入約4000多元。史兆蘭家的果園七畝地,年毛收入是三萬多元,利潤大概是兩萬元(不算人工)。”
萬榮縣總共種植了七十萬畝蘋果,絕大多數種植戶都是像史兆蘭這樣的農民。2005年前,萬榮縣五十萬畝蘋果找不到銷路,最低賣到五六分錢一斤,堆積如山的蘋果爛在地里了。
匯源曾去安徽碭山調查,當地有幾十萬畝的梨,一名果農大約管一兩畝地。匯源去的時候正趕上水災,單兵作戰的果農根本無法為果園提供防洪、排澇的資金和設備,眼看著水果爛了。包產到戶作為階段性政策是可以的,長時間不行,抵御不了風險。
四川蒲江是獼猴桃產地,聯想佳沃除了在當地收購了一個萬畝獼猴桃的四川中新公司,同時還希望和農戶們合作。佳沃的標準是30畝地以上的農戶,當地復興鄉副書記建議將標準降低到20畝以上。這個鄉共3900戶人,除去土地流轉給佳沃的,共2500戶種植獼猴桃,種植面積近27000畝,人均種植也就10畝地。
這就是中國規模化經營的現狀。
規模化的第一個障礙是資本。
2400畝的褚橙,我估算過從2002年到2009年,投入的資本大概是4000多萬元,果園修了足球場大小的水池,用于果林灌溉,引水工程大概花了幾百萬元,有機肥料廠、冷庫、鮮果廠大概花了900萬元。另外還有土地流轉費用、修路等費用。每年人工費用是200多萬元。這些錢是褚時健找他原來的部屬和朋友借的。
借助外來資本,對種植業進行大規模投入,進行標準化生產,這才能保障產品品質能夠維持在一定標準之上。
而且,唯有企業才能真正為產品品質負責,因為企業希望通過品牌溢價來獲取更高的利潤。現在中國幾乎沒有農業企業品牌,絕大多數是沒品牌,有的是產地品牌。產地品牌同樣是沒有人能夠真正為它負責,包括政府也不能完全為它負責。
這也是為什么國家在去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簡稱《決定》)說: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
我接觸的案例,匯源和聯想佳沃都是成熟的大企業,褚時健特殊的身份和經歷也使他比旁人更容易接觸到資本。他們在資本上的障礙很小,但對于很多想做得更大一些的農戶,或者想進入農業的創業者來說,資本還是一個比較大的障礙。
好在,中國消費者對吃得健康的需求旺盛,市場需求推動更多的資本進入農業,找錢比以前好找一些了。
但是,對于經營農作物種植這塊的創業者或者公司來說,土地流轉的問題依舊是障礙。
土地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塊是分割、獨立的。如果你進入某個農村想獲得一些土地的經營權,你需要跟村里挨家挨戶地談,非常分散、費力。萬州區高粱鎮新店村,匯源租賃了一千多畝土地,用于種植柑橘,租金一百多萬元。
全國人均耕地面積1.39畝,新店村不足八分地。新店村種田的人基本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壯勞動力基本外出務工。最初,匯源租賃土地,涉及到十五個生產小隊的土地。農民不干,天天吵,天天鬧,一個生產隊至少開上三十次會才通過。因為種田的基本上是老人,土地是他們的保障,萬一匯源垮了怎么辦?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聯想佳沃也曾經在某個地方做土地流轉,希望是10000畝,最后只弄來7000畝。
對于農場來說,方方正正是最好管理的。但是因為可能某些農戶不愿意出租田地或者扯皮,你有可能弄出一些奇怪的形狀——我那100畝葡萄園,大概就是一個不規則的“凹”字形。而且,農戶為了獲得更多的青苗賠付,還有會將青苗插得密密麻麻的,讓企業土地流轉的初始成本很高。
這些都算小節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土地流轉權利的保護問題,經營權是沒有相關的、比較完善的產權保護法律的。就是中央政策出臺,跟農戶簽流轉協議,村民大會通過,到農經站備案,協議是非格式合同。不像你買套房子,土地也只有使用權,但至少有個房產證。
現在,有些地方做試點,比如成都就是經營權證,市農委給你蓋章確認:一旦證件從我這里流轉給你了,我就不能輕易拿回來。協議則很微妙。
規模化經營還有一個問題是,精細管理的人才在哪里?要提高單畝產量,保證多年產品品質和產量的穩定,并盡可能抗衡天災,自然要采取很多科技含量高的設備和技術,進行精細化管理。
一個現代農場應該是怎樣的?聯想佳沃提出來的,有這些的細節:例如在土里埋傳感器,根據土壤含水量測算,自動啟動澆水。衛星遙感技術,每周發送照片給你,根據圖像判斷哪些地方長得不太好,再派技術人員過去。而不是每天在果園里轉來轉去。
跟佳沃集團總裁陳紹鵬談到科技如何改造農業的時候,我還是蠻吃驚的,原來國外的農業技術已經到這個地步了。但是,問題就在這里了,誰來操作這些設施?國內都把農業當做苦哈哈的、沒檔次的工種,沒錢沒前途,還形象不好。
聯想佳沃就很缺技術和管理工人,他們采取和學校定點合作,定向培養人才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見效也要若干年了。
就算你要把現在種田的農民變成農業產業工人也是費勁、漫長的過程。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從八九十年代的小作坊,到今天按十萬人計的大型代工廠,工人的技能素質、管理意識又提高了多少?
而不像工廠流水線可采取嚴格的管理措施,種地的農民是一群極難管理的人。而且,很多人種了十幾年的地,也未必等于專業。就像蒲江種獼猴桃的農民一樣,當技術員給他們講解獼猴桃是淺根系植物,很多人還不知道這一點。
聯想佳沃蒲江獼猴桃生產基地是,從2010年開始,公司實行管理承包。300多戶將土地流轉給中新公司的農民,又反向承包了這萬畝果園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每戶勞動力數量,一戶負責二三十畝。技術人員每月根據公司制定的生產要求,組織、指派、監督農戶完成工作。公司按照承包協議支付工資,工資以略高于當地平均務工收入水平計算價格。
但是有問題是,遇到夏澇,雨水將獼猴桃的根都泡爛了,果子結得少。如果是自家田地,責任心更強,想法設法排水,但是給公司種地的農民有些人就簡單按照流程執行,到點上下班,不會額外操心。春旱的時候公司聘請的農民灌水也沒有給自家澆地那么勤,那么深,有些農民就表面灑一層。聯想佳沃采取技術員監督、種植部巡查、技術部抽查這三層監督機制來規范承包戶的田間作業行為,但這只能治標。后來,他們對部分農民實行以產計酬的方式。那些以產計酬的農民因為灌水機器分配不過來,會主動要求“把那機器給我,我再加班兩小時。”
褚時健采取的方式是,所有的土地都歸他經營管理,他又雇傭那些將土地流轉給他的農戶做農業生產工人。褚時健每年人工成本200多萬元,一部分是支付給農民的。果園按照面積又轉為承包給農民管理,每月支付農民500元工資做生活費,到摘果的時候,按照公斤數量給予農民獎勵。2009年一公斤0.5元,每戶果農產量能達到四五十噸,也就是兩萬元的收入。褚時健采取激勵措施,將果園的利益與農民利益捆綁在一起。目前看來,也就是這樣的辦法了。
知識產權是比較少被人提起來的問題,如果我不是接觸到聯想佳沃,我也不會知道這個問題。聯想佳沃在蒲江的獼猴桃品種叫做金艷,是有完整的知識產權的。有這個,才有在全球市場上的定價權。匯源在萬州那里與柑橘研究機構有很深的合作關系,但我不清楚他們在知識產權上是怎樣的。褚時健的“褚橙”我也不清楚。
大概就寫到這里吧,總體上,我看好未來現代農業在中國的發展。不過,即使是佳沃這樣資本雄厚的企業,也不可能全部弄成企業直屬大型示范園,這樣企業成本很高,也不是政策鼓勵的。國家依舊鼓勵以家庭農場、合作社這種規模的為主。未來現代農業的經營,可能就是企業直屬大型示范園+農村合作社、家庭農場這種組合模式。前者可提供苗木、技術給后者,后者按照前者標準生產,將產品賣給前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企業家觀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