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戰略。鄉村振興需要農村人口、人才的集聚。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相對城鎮速度更快、更嚴重,導致鄉村振興人才匱乏、制約鄉村產業振興、擴大城鄉差距。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鄉村振興需要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吸引人才到農村,加快三產融合,改善農村服務性基礎設施。
關鍵詞:農村人口老齡化;鄉村振興;對策
為了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振興鄉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前,如何實現鄉村振興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從根本上看,鄉村振興要依靠產業振興,而產業振興需要人口尤其是人才向鄉村集聚。然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不僅農村總人口在逐漸減少,而且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和第二、第三產業的轉移,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升。本文基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分析農村人口老齡化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可能造成的影響,并尋求減少負面影響的對策,促進鄉村振興。
一、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現狀
一般年齡超過60歲或65歲的人口我們稱為老年人口。按照聯合國的標準,在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達到10%,或者當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達到7%時,則稱之為老齡化社會。根據2000年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達到10.33%,表明中國進入21世紀就已踏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到13.26%,其中,農村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更快、更嚴重。
(一)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嚴重。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鎮人口老齡化程度要高出約1.24個百分點,而十年后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比城鎮的人口老齡化要高出3.29個百分點,增長速度相對較快。若按同比例增幅,預計到2020年,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比城鎮地區人口老齡化要高出5%以上,這意味著農村地區不僅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化速度更快。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農村60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4.98%,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0.06%,而相應的城市老齡人口比重分別為11.47%和7.68%,從農村老齡人口占全國老齡人口比例來看,農村老齡人口占全國老齡人口的55.92%,而農村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49.72%,這說明農村的人口老齡化程度不僅比城鎮嚴重,而且已經超過人口老齡化標準。
(二)發達地區農村老齡化進程快。我國地域面積遼闊,各個地區之間的差異非常明顯,導致各個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也不一樣,東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明顯要快于西部地區。在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基礎雄厚,人口密集,計劃生育政策也貫徹落實得很好,所以東部地區的人口老齡化進程較快。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東部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平均為13.32%,其中,江蘇為15.99%,上海為15.07%,山東為14.75%,浙江為13.89%,天津為13.02%,北京為12.54%;而在我國西部,特別是偏遠山區,經濟基礎較落后,人口稀少,計劃生育環節落實的相對薄弱,人口老齡化進程相對緩慢,其中,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甘肅為12.44%,寧夏為9.67%,新疆為9.66%,青海為9.45%。對比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最高的江蘇將近16%,而最低的新疆、寧夏、青海不足10%,相差較大。我國人口老齡化從東南向西北逐漸程度減弱,呈現一個較為明顯的地域差異。
(三)農村人口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不協調。我國現代化經濟起步于19世紀末,相較于其他國家存在起步晚、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劣勢,盡管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相比發達國家,仍然比較落后。然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在進入21世紀后并沒有降低,而是呈現加快發展的趨勢。這說明,我國在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國情下提前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而且與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低,而農村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相比城鎮更快,這更加劇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不協調的矛盾,且這一矛盾將會持續很長時間。在“銀浪”的背景下,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無法全面提供供養老年人口的能力,這種未富先老的現象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帶來巨大的挑戰。
二、農村人口老齡化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影響
(一)導致鄉村振興人才的匱乏。農民是農業勞動的主力軍,農民自身的基本狀況決定著農業勞動力的供給質量。然而,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高收入的吸引,大量的青壯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其中,文化水平較高、擁有一定技能的農民,在城鎮找到穩定、收入較高工作的機會較多,一般會在城鎮長期務工甚至定居在城鎮,這樣導致農村農業經營人才的流失。而留守在農村的老齡人口,身體素質、文化素質都相對較低。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村三產融合,不僅需要大量具有消費能力的人口的聚集,還需要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的聚集。老齡化程度加快的農村,人才不斷流失,而由于農業比較利益較低,外部人才與資本不會自動流入,導致農村人才缺口越來越大,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影響農村區域的產業振興。鄉村振興要依靠產業振興,依靠一二三產業融合,而產業振興需要各類人才的支撐。縱觀世界各國各地,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集聚,首先需要人才,需要人才集聚。然而,在產業結構的演變過程中,由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技術進步較快,所需人才更多,知識資本、人力資本回報更高,因此,多數人才流向第二產業和高端的第三產業,導致農業人才的缺乏。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種人才缺乏問題更是嚴重。農村人口老齡化將會對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更大的阻力。例如,農村老齡人口轉移到城鎮、第二、第三產業的可能性較低,更不用說轉移到新興的高科技產業,中年勞動力人口更偏向于向低層次的第三產業轉移,如家政、社區服務、小商品買賣等。此外,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會影響勞動力資源的供應,也會影響社會投資資金的供給,阻礙著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升級。
(三)加劇城鄉差異的擴大。農村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比城市老齡化的程度嚴重,這會加劇城鄉之間的差異,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人口老齡化的前提下,農民收入增長率將下降,這將會擴大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這也側面反映出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改善空間。城鎮居民人均收入不斷增加,導致年輕的農業勞動力更愿意到城市就業,但這會加劇農業勞動力資源的缺乏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其次,人口老齡化會導致農村地區對醫療保險的需求增加,而現有的基礎設施滿足不了這個需求,這將會擴大城鄉醫療保險等基礎設施的差距。一方面城鄉老年人口的患病率差距在慢慢縮小,但醫療服務方面的全覆蓋率差距卻有所擴大;另一方面農村在醫療資源和醫療保障制度等方面提供的相對匱乏,農村人口可獲得的資源有限,處于劣勢。最后,農村在環境建設、鄉村治理方面,缺乏先進的理念,甚至不重視環境與鄉村治理,或者沒有能力建設環境,環境可能會變得更糟糕,這樣會擴大城鄉生活環境的差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是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有力措施,是吸引高素質人才回鄉發展的有效方法。
三、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促進鄉村振興的建議
(一)加強農民培訓,吸引高端人才。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區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實際情況,加大農民培訓的投入力度,支持各種形式的農民培訓機構,建立老年農民學習中心,為老年農民提供學習與交流的平臺。采取各種激勵政策,吸引外部人才到農村從事一二三產業的經營活動,與高校合作,定向培養農業經營人才。改善鄉村生活與生產環境,優化鄉村社會服務,為吸引人才創作優良的生產、生活環境。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經營收入,以優厚的待遇吸引人才。
(二)加快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一般來說,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收入普遍高于第一產業,而三產融合發展,可以通過第二、第三產業拉動第一產業的發展,并提高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從而促進農民增收。例如,通過三產融合發展而出現的鄉村旅游、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以及集生產、加工、休閑觀光一體的新型業態發展,就吸引了不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返鄉就業或者創業。因此,各地區可以結合自身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和特色,發展新型農業,促進三產融合,提高農民收入,這樣也會吸引人才以及勞動力回流農村。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距。農村老齡人口增加,更需要便利的、優良的醫療、養老、生活服務等社會基礎設施。與城鎮相比,目前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社會服務基礎設施要落后得多,生活便利性極低,醫療等社會服務資源供給較少,對農村老年人口的醫療保障制度也相對薄弱,這不僅影響了留守農村老齡人口的生活質量,也是人口、人才外流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有必要加大對農村各種服務設施的投入,應努力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增加社區的老年人活動設施;建立健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使農村老年人口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充分利用老年人口資源,積極拓展農村老年行業。這不僅有利于實現健康老齡化,而且降低農村年輕人對日后老年生活缺乏保障的擔憂,促進他們當前的生產與消費,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合作經濟與科技 2018年2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