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系列重要指示與行動,預示了中國將要對人口占半壁江山、但居住的面積遠大于城市的中國鄉村進行重大改革,中國新一輪經濟轉型或將從鄉村振興開始。
在家門口就業是硬道理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全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5億人,占49.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占50.3%。不難看出,即使經歷了過熱的城鎮化運動,居住在鄉村的人口也超過城鎮。長期以來,由于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出現明顯衰敗現象,大量空心村出現。造成了“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的不和諧局面。鄉村由于其居住人口分散,生態環境相對好,適宜從事與食物生產、加工與銷售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產業,因此鄉村振興對于國家百年振興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實現鄉村振興,必須切實解決好農民的就業問題。由于農業不掙錢,農民紛紛撂荒進城去打工。目前的嚴重形勢是,年輕人根本就沒有將農業作為一種能夠養家糊口的職業。“七零后不愿意種地,八零后不會種地,九零后不考慮種地”,從事農業的農民平均年齡57歲以上,農業變得后繼無人;食物供應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強,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社會信號。
在我國長期的發展歷史進程中,農業都是很受人尊重的職業。在“士農工商”這個順序中,農民在知識分子之后,前者靠腦袋吃飯,后者靠力氣吃飯,而農民的后代也會通過科舉進入前一列。遺憾的是,今天嚴重的城鄉差別造成的就業機會不均等,農民紛紛進城去打工。城市里有錢掙,隨便工作一周就將一畝地的種糧收入賺來了。農民進城去打工,家里的土地不能好好經營,裝修很好的房子,只有春節期間作為度假旅館使用幾天,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如何實現鄉村振興?當務之急要讓農村有人氣,農業成為受人尊重的產業,從源頭解決“空心村”問題。解決就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制造機會讓農民尤其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
2018年中央一號文指出: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五者統一于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要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這一切都要求鄉村有就業機會,而這些就業是與鄉村的特點相適宜的,是農民熟悉的,如優質安全食品的生產,食品加工,食物運輸與銷售;鄉村環境治理,綠化美化,鄉村旅游等等。我們認為,鄉村振興首要任務是要給農民在家門口創造就業機會,這圍繞著優質安全食物生產做文章,圍繞農業以此發展加工業、商業、銀行、教育、旅游、文化、養老、保險等等產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
生態農業是重要抓手
從理論上講,地球上任何光合產物及其衍生物,只要有了種子、孢子卵或動物繁殖體,都可以轉變為人類所需要的食物,從而告別目前人類為生產食物所發明的數萬種化學物質,這一理論的成果就是生態農業。圍繞食物鏈,人類已經發明了數萬種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包括飼料、肥料、農藥、地膜、激素、食品添加劑等等,部分具有致癌作用。其實,在生產源頭,不使用任何農藥和化肥,不用除草劑和激素,僅施入動植物排泄物、枯枝落葉、菌床或菌棒廢棄物、餐余等天然有機物,所生產出的食材就是符合中外有機認證標準的安全食品,這樣的食品在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生態農業是高效的,可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就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目前,很多人走的農業路子其實是美國式的懶人農業,以集約化、規模化、化學化為主要特征,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下降,溫室氣體升高,食物安全存在很多隱患。這樣的農業需要人工少,恰好不能留住人。我們要反其道而行之,發展優質的高效生態農業。由于國際農產品競爭的結果,我國從事傳統農業已經很難給農民帶來合理的收入。農民單靠那一畝三分地,難以過上體面的生活。大城市里,家裝用的沙子可賣2元/斤,超市礦泉水售2-4元/斤。當沙子比糧食貴,水比牛奶貴的時候,嚴重扭曲的市場經濟,對傳統農業帶來的傷害是不言而喻的。農民紛紛進城打工,“空心村”’出現,都是對上述市場經濟模式的無奈選擇。怎么來振興呢? 發展生態農業是根本出路。
2014年10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組團考察美國的規模化農業,也與美國農場主面對面交流過。美國擁有的土地,每戶多的可達一萬英畝,合6萬畝土地。他們每畝能夠掙多少錢呢?折合人民幣就是一百多塊錢,6萬畝耕地就是600多萬,合100多萬美元,政府還有40%的補貼,他們還會向政府交稅。每年收入100-200萬美元,日子肯定比城里人好,但美國土地廣袤,可以休耕,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我們的農民根本做不到。我們也有一種類似美國的規模化農業模式,就是中國的農墾,機械化水平毫不遜色。呼倫貝爾的土地是國有的,有4萬平方公里草原或農墾地,土地不需要交租金,但他們經濟效益仔細核算起來,種植的話大概一畝地200-300元的樣子,規模化種植小麥或者玉米之類的作物;草原畜牧業效益更低,不到100元/畝。
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農民種植單一化作物,如果不算勞動力成本,有500-600元/畝純收入就算不錯了。要是五口之家,依靠種地掙錢,每年要有5-10萬元收入,必須有100-200畝耕地,湊起來是十分困難的。目前如果農民進城打工,小兩口辛苦一年,收入5-10萬元是沒有太多懸念的,就是臟、苦、累點。目前農民工工資上漲很快,個別工種早已突破500元/天關口。農民工收入高于大學生甚至碩士生、博士生早已不是稀奇的事情。貌似農民打工收入很高,但家庭與社會成本很大,孩子失去母愛,或夫妻分居,老人沒有人照料,其中的心酸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這種就業模式下,農民絕對不能生病,否則辛苦打工來的錢一把交給醫院。現代農業造成的耕地污染與食物安全問題也是十分突出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我們現場考察過很多農村,了解農民的需求,他們紛紛表示,要是在家門口每年5-10萬的穩定收入(5口人),他們不會進城去打工。然而, 我們的農民既沒有美國那么多的土地,也沒有國營農墾集團那樣不要錢的土地,他們怎樣在人多地少的前提下,實現單位耕地面積的經濟效益大幅度提升呢?
鄉村必須美麗才能夠留得住人
從人類發展歷史來看,鄉村是遠早于城市的。人類最早以家族形式沿河、海、湖、草原、高山居住,從事的勞動是農業或畜牧業。通過讀書、經商、從軍、做官等渠道,鄉人可進入城市,但很多人到老后依然愿意回歸故里。“少小離家老大還”,古今“賀知章們”為什么對家鄉有強烈的鄉土情結?鄉村魅力如下:
第一,鄉村遠離城市喧鬧,讓人們安靜下來。熙攘的城市,忙碌的身影,林立的高樓大廈疏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距離,緊張、煩躁壓迫著現代人的神經,于是“生態熱”、“休閑熱”成為都市人的追求和渴望。今天,已擁有了輝煌工業文明的后工業社會,卻正在失去與大自然和諧相依的優良傳統。而與城市強烈對照的是,鄉村田園撲面而來的是泥土氣息與花香、一望無垠的田野、純樸的農民、清新的綠色食品對城里人構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
第二,鄉村是城市的營養池,是農民養育了城里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優質的農產品從來都是保命的,健康的體質離不開健康的食物與中藥材。我國傳統農業專注于土地,把發展的思路拓展到關注人-地-人和諧共存的更廣闊的背景之中,這也正好契合了長期以來農民渴望脫貧致富的愿望。“天時、地利、人和”,“六畜興旺、五谷豐登”。鄉村向城市提供的不僅僅是保命的食物,還有中草藥、花卉、寵物,既滿足了國民物質上的營養需求,又滿足了精神上的營養需求。
第三,鄉村具有優美的生態環境,這是鄉村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由于元素循環,傳統的鄉村是沒有垃圾的。空氣新鮮,鳥語花香,小橋流水人家,就是對美麗鄉村的真實寫照。在沒有工業污染的鄉村,農民連喝水都是就地取材的,不要說淺水井,連河、湖之水都是直接可以飲用的。鄉村除了野生動物,雞、鴨、鵝、狗、牛、馬、騾、驢等動物,也是自由自在的;鄉村中的大樹老樹記載了鄉村平和的歷史;優美的生態環境是鄉村的軟實力,更是硬實力。
第四,鄉村具有濃郁的人文情結,歷史沉淀深厚。鄉村多以家族居住,親情味濃郁。村民不像城里人那樣,連對門姓什么都不知道,而是互相熟悉,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他們生活在一個人情社會之中。其實,城市與鄉村也有千絲萬縷的血緣聯系,加之“上山下鄉”的歷史經歷,尋根的潛意識驅使市民尋找一個恰當的時機與方式,于是旅行社的“當一天農民”、“插隊落戶”等項目一經推出,即產生了強烈反響。
第五,鄉村是理想的養老之地。過去農村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其最高境界就是親情養老,而不是依靠什么外來的力量。老人在家庭里起的作用也不只是等待別人來養活他,他們還能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如照看孫兒孫女,照看家庭,并在家里的大事問題上起決策參謀作用,畢竟老人經歷多見識廣。另外,農村家庭還養殖很多小動物,這些都可以給老人帶來快樂。人總是要死的,誰也逃脫不了這一客觀規律,“壽終正寢”是過去中國人死亡的最高境界。過去,農民家里如有老人去世,大家都忌諱說死這個字眼,而是用某某“老了”。老了,也就是了了,萬事皆空。老人在兒女照護下坦然離開,回到黃土地,這才是真正的“安樂死”。如果恢復了農村養老功能,那些來自“少小離家”的就可以“老大回”。將鄉村建設成別墅級的養老公寓,在那里讓人去接地氣,可為國家科學解決養老難問題。
很多人在理解美麗鄉村時,卻遠離了生態要素。化學化、生物技術化的農業使得鄉村到處充滿污染、垃圾和殺機,無論如何這樣的鄉村是美不起來的。鄉村產業必須發展生態農業,才能構建美麗的鄉村生態。生態農業,顧名思義生態環境要良好,生態在前,農業在后。在理想的生態農業環境條件下,農業中的各種元素是能夠循環起來的,只有那些通過食物帶走的元素,才通過合理施肥等措施來彌補,帶走的越少補充的也就越少。對于害蟲、病害和雜草的防治,要充分尊重自然的規律,能夠讓大自然解決的問題,不搞太多的人工干預。
農田是在自然生態基礎上通過人類的努力改變來的,主要來自森林、濕地或者部分草原。有的改造時間漫長,如山東、河南一帶的農田就利用了四五千年,有些則比較年輕,如東北的松嫩平原,只有不到半個世紀的歷史。美國的農田歷史大多在兩三百年之間,遠遠低于中國的農業開墾歷史。其實,如果仔細觀測,農田中還保留著很多自然要素,如鄉土樹種、雜草、害蟲、益蟲或益鳥,部分大、中、小動物等,那些在偏遠山區的農田自然要素更多。人類種植的谷物,如小麥、水稻、玉米等都是長期選育的結果;飼養的動物,如豬、雞、牛等,是由野生動物馴化而來。除了人類可食的物種外,農田多樣性越豐富,其系統越穩定。除此之外,農田濕地、本地森林與農田防護林、健康的土壤、沒有農膜覆蓋的自然農田,等生態要素必須在設計與建設美麗鄉村是要充分考慮進去。
只有鄉村美麗了,且在家門口就能夠就業,且中國的鄉村建設得比歐洲、日韓的鄉村還要漂亮,還要充滿生機,年輕人尤其女孩不進城了,中國的鄉村振興才找到靈感。
如何設計美麗鄉村
美麗鄉村不能按照城鎮化的思路來搞,那些讓農民上樓的做法根本就沒有考慮農業活動的特點。鄉村原本是與自然和諧的,鄉村基本沒有垃圾,餐余是動物的食物,動物的糞便是莊稼的營養,人類要做的是維護這種生態平衡。鄉村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從來都是吸引人多。因此,對于鄉村設計,不是要將鄉村推倒了重來,在村落基礎上建城市,而是要把城市中合理的要素搬到鄉村。鄉村要干凈、方便、接地氣,鄉村也可有微型公園、停車場、銀行、學校、健身設施等。這樣的鄉村是可以設計的。美麗鄉村應當包括下述要素:
第一,安全食品尤其是有機、綠色食品生產地。優質食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關鍵是要解決生產與銷售之間的矛盾,讓消費者買到確實安全的優質食品,讓優質的農產品有順暢的銷售、合理的回報。我們在山東平邑縣建立的弘毅生態農場就是這樣的鄉村模型,我們完全不用農藥、化肥、農膜、除草劑、添加劑和轉基因(六不用),相當于國家認證的有機標準,或略高于其,其產品已經覆蓋到除西藏之外的所有內陸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樣的生態農業,如果在全國開展起來,其效益是非常高的。
第二,鄉村污水與垃圾處理系統。生態農業是最大的環保工程,土地對有機物就是天然的處理廠,河道里的沙子對少量污水有很強的凈化能力。當前,由于農民不愿意多投入勞動,轉而利用更多的化學物質,加上現有的政策市國家補貼化肥、農藥、農膜,那么農民就用非常廉價的成本大量使用這些對土地和人體健康都有害的化學物質,而工廠生產這些物質造成大量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發展生態農業,僅保留了少量化肥,那么可倒逼化肥廠農藥廠農膜廠關閉,而轉為從事其他環境破壞小的產業。生態農業從源頭減少工業的點源污染和農業的面源污染,還國人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
三是鄉村建筑設計。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居一方建筑。不同的生態環境下,鄉村建筑都是與自然環境高度協調的,其風格各異。中國的鄉村建筑原本是非常有特色的: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西北的窯洞,西南的“干欄式”,閩南的圓形“土樓”,堪稱世界鄉村建筑的典范,與西洋的鄉村建筑各呈千秋。至于那些世家院落,鄉村祠堂,道觀與佛廟更使美麗的鄉村增添了古樸的色彩。對于鄉村建筑,有些需要新建,有些則不需要,僅在已有的合理布局基礎上加固、裝飾即可,修舊如新,使其保留傳統風貌。
四是植物景觀設計要盡量用經濟作物而少用城市園林植物。鄉村中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性尤其經濟作物、蔬菜、果樹、中草藥、荷花、淡水魚塘等要素都可以用于景觀設計。當前的許多慢性疾病包括癌癥,還有性早熟、高血壓、糖尿病,是與食物(包括中草藥)及其工業化、化學化生產過程密不可分的,這些缺陷都可以通過合理的鄉村農業景觀設計和生產而克服。如果鄉村景觀多采用經濟作物,適當配置一些長壽的本地樹木,則可以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景觀價值雙贏。
五是社會服務設施。中國村鎮成為最有活力的地方,形成新的產業增長點。當前的經濟發展,只重視城市,犧牲鄉村,使得偌大的中國,人群向大城市集中,而農村衰敗萎縮,這是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嚴重的城鄉差距擴大化。其中如果將城市好的要素(教育、衛生、醫療、學校、涉農產業、銀行、旅游等等)搬到農村,而不是將農民裝進城市,那么中國的居住壓力將大為降低,壓在普通家庭頭上的高房價將率先崩潰。農民可以住上別墅那樣的房子,吃有機食品,在家門口有活干,收入提高,從此告別不人道的“三留守”(婦女、兒童、老人)。
六是優質農產品加工與銷售設施。城鄉要真正良性互動發展,避免“互相投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先富帶后富”,優質農產品加工與銷售就不能缺少。優質安全農產品是健康生命的第一保障,即使對于生活在國外的人,也要考慮消費放心食品。如果先富者帶頭消費農民辛苦種植的優質農產品,用市場手段鼓勵農民用健康環保的技術生產食品,保護生態環境,則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先富帶后富”。農二代及其農業大學生應當積極投入到這種可持續的行業中來,嚴保優質農產品質量,使得物流與貨幣流在城鄉之間和諧流動,帶動生態就業。
上述各個行業,就是以農業為主導,以人本的,避免農產品過剩,生產優質食物并在家門口加工,儲藏與銷售,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實現城鄉的互動,同時帶動鄉村旅游業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