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系變化特征,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從農村基建重點、民生領域、多元資金投入方面進行了戰略部署。深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需要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政策的執行,還迫切需要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和成果進行量化評價,以高效地對鄉村振興的進展和成效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推進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構建科學完備的指標評價體系。
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評價體系的重要意義
構建適應性強、科學簡便、功能完善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體系,有利于各級政府推進鄉村振興實施進程并采取針對性的政策,有利于充分發揮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目標和要求具體化。鄉村振興戰略靶向是鄉村。鄉村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特大系統,它包含生態、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極其豐富的內容。這要求將黨中央和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具體化,并具備操作性。構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評價體系有利于對鄉村振興建設動態進行直觀描述,給鄉村振興的未來愿景進行藍圖繪制,使鄉村振興的決策者和建設者明確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并提高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前瞻性認識。
監測和糾偏。運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評價體系,可以監測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如是否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個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哪些方面進展相對緩慢?等等。通過評價體系對鄉村振興進程的監測,可以及時發現鄉村振興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如產業空心化、生態環境、農村教育等問題,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糾正發展中的偏差,保障鄉村振興戰略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
分類指導。要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取得預期效果,必須從各地實際出發,需要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有效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評價體系可根據各地的評價指數對現有農村狀況進行定級,從而科學地度量鄉村振興建設的進展和水平,掌握各地鄉村振興的實際情況,為分類指導各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量化管理依據。
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體系的主要原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評價體系必然是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要求設定。其主要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導向性與綜合性相結合。導向性是指通過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工作的動態監測、綜合評價,將鄉村治理逐步引導到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軌道上來。而綜合性主要是指要考慮到評價體系是一個綜合體系,各項指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必須從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際情況。導向性代表著激勵和發展,綜合性代表著責任和承擔。
典型性與可比性相結合。典型性是指評價體系應具有的代表性。作為評價體系,應盡可能準確地反映出上級黨委政府對發展目標的要求,反映出人民群眾對鄉村治理的真正意愿。而可比性是指評價體系應具有的比較性。因為評價體系是建立在現有的統計制度之上的,所以,所選指標必須是可度量的,既要便于操作,易于采集,又要有可比性,可用來作比較,并確保其準確性。
創新性與歷史性相結合。創新性是指評價體系要與眾不同。因為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行監測評價是一項全新的工作,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套成熟統一的辦法,沒有經驗可借鑒,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嘗試,大膽創新。歷史性是指評價體系要尊重歷史、注重傳承。任何社會評價都必須歷史地、發展地、全面地看問題,對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而言,其評價體系也必須與傳統的評價體系聯系起來看,吸收其先進、可用的養分,祛除其過時、落后的成分,以保持其先進性。
硬指標與軟指標相結合。硬指標是指評價體系中比較剛性的指標,包括物質激勵、經濟發展、人均收入、基礎設施、社會保障等,這些指標往往是可以直接量化的。而軟指標是指評價體系中比較柔性的指標,比如文化、道德、社會建設、生態保護、鄉村文化遺產保護、鄉村人才保護等指標是定性的,無法直接量化,需要進行一定的計算和轉換。在以往的一些評價體系中,人們往往比較重視硬性指標,因為它們便于量化統計,而不重視定性的軟指標。這需要進行糾正。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體系的指標設計
鄉村振興戰略的20字總要求中,產業興旺是鄉村經濟建設的核心;生態宜居是鄉村生態建設的重點;鄉風文明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線;生活富裕是鄉村政治建設的根本;治理有效是鄉村社會建設的基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體系的指標設計自然要從這五個方面來構建具體評價指標。
客觀指標。所謂客觀指標,是指反映客觀社會現象的指標。一般地,客觀指標都可以通過統計指標表現出來。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的客觀指標。一是產業興旺類指標,主要有:人均GDP、人均地方財政收入、農業相對勞動生產率、特色農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土地規模化經營占總土地比重、農業產業化經營占農業總產值比重、“一村一品”發展情況、農業機械化發展投入、農業科技推廣投入、新興產業比重、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等。二是生態宜居類指標,主要有:萬元GDP能耗、二氧化碳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地表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二級以上空氣優良天數占比、三類水質河道占比、村莊規劃及執行、農村公交出行分擔率、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率、無違建村創建率、生態文明村創建率等。三是鄉風文明類指標,主要有: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投入、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投入、鄉土人才挖掘與保護投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投入、文明村創建率、好家風好家訓創建率、農村文化禮堂創建率、村民素質指數等。四是生活富裕類指標,主要有: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儲蓄、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人均公共圖書館藏書量、文化示范村(社區)覆蓋率、農村文化藝術隊建設及利用率、農村文化站、文化室建設及利用率、互聯網發展情況、人均文教娛樂支出占消費支出比重、體育健身活動設施建設及利用率、農村教育發展情況、公共衛生發展情況、社會基本保障情況、社會救助情況等。五是治理有效類指標,主要有:鄉村和諧度、村級基層組織核心堡壘作用、重大決策村民參與度、村務財務公開滿意度、村民對村務財務能否有效監督、反腐倡廉滿意度、德治教育滿意度、法治建設與社會平安滿意度、農村新社會組織建設、農村食品安全管理無事故等。
主觀指標。所謂主觀指標,也稱感覺指標,是指不可能或難以用直接度量或計數取值而只能憑人們的感受、評價確定其量的指標。關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評價的主觀指標,主要是通過民意調查來反映人民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建設的主觀評價。一是反映物質富裕感的指標,主要包括村級經濟發展滿意度、農村綠色經濟發展滿意度、收入狀況滿意度、消費環境滿意度等。二是反映人居舒適感的指標,主要包括交通出行滿意度、環境衛生滿意度、環境質量滿意度、綠化建設滿意度等。三是反映鄉風滿意感的指標,主要包括社會風氣滿意度、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滿意度、遏制陳規陋習滿意度、文明素質滿意度、社會誠信滿意度等。四是反映治理安全感的指標,主要包括農民權益保護滿意度、村民辦事服務效能滿意度、村民對村務的滿意度、社會治安滿意度、公共秩序滿意度等。五是反映生活幸福感的指標,主要包括社會保障滿意度、教育狀況滿意度、醫療服務滿意度、家庭和睦滿意度、就業狀況滿意度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