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堅持普惠金融發展基礎上,疏通鄉村金融“血脈”,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程與效率。
以小額貸款公司和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為代表的農村新型金融組織,是補齊農村金融短板的重要力量,理應跳出傳統金融服務模式,抓住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融合發展新機遇,在推動產業鏈金融健康快速發展中不斷壯大、打開惠農服務新空間。
農村新型金融組織應優先發展產業鏈金融
目前,高成本、高風險、高需求和信息不對稱是農村金融服務面臨的突出問題。產業鏈金融的核心是將產業鏈節點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利益緊密結合,為全產業鏈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服務。發展產業鏈金融,可有效配置金融資金、降低信貸成本、控制金融風險,從而促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強化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發展產業鏈金融有助于破解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問題。農村新型金融組織體系應在產業鏈金融基礎上培育和構建,并依托靈活多樣的金融服務模式為農村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提供有力融資保障,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比如長沙縣推出了“金融+合作組織+農戶+政府”的產業鏈金融新模式——以大型農機具、農村住房等為抵押、質押媒介,政府增信,以1∶20的比例撬動農村新型金融組織支農貸款——緩解了農村金融有效供給不足問題。
發展產業鏈金融有助于合理配置農村信貸資金、建立金融風險管控機制。產業鏈金融的信貸模式是基于產業鏈各節點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在農村發展產業鏈金融,既可滿足多元化融資需求,將金融服務范圍沿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延伸;又可結合“互聯網+”優勢,建立專門的農村新型金融組織風險管理體系。比如沅陵縣村鎮銀行在滿足產業鏈各節點資金需求的同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建立大額資金信貸備案、風險叫停、監管部門聯動機制,有效降低了信用、操作、流動性風險。
發展產業鏈金融有助于農村新型金融組織達成“經濟利益和社會責任”雙重目標。共享經濟背景下,農村新型金融組織面對農村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一方面要找準產業鏈共享生態和金融共享生態的契合點,打通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實現多方共贏經濟目標;另一方面要遵循產業鏈金融規律,秉承服務“三農”初心、強化“支農”理念。比如瀏陽大圍山農村新型金融組織面向水果、蔬菜、稻蝦等產業鏈推出的“惠農e貸”,就包含了“多方合作,生態共享”、助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責任共贏的理念,信貸效率較高。
以產業鏈金融助推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建立以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為基礎的農村產業鏈金融供給體系。一是搭建“信用捆綁”模式,實現“信用拓展”。形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等產業鏈上多主體的資信合力,降低農村新型金融組織信貸風險,使經營主體獲得充足信貸資金;二是建設好共享互通的“資金池”。建立以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為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共同參與的資金融通機制;三是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的精準支持體系、精細引導體系和精良擔保體系。優化農村產業經濟結構,助推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資金供給能力和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能力的同步提升,降低資金錯配損耗。
第二,瞄準產業鏈資金需求,打造以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為核心的農村產業鏈金融交易體系。一是積極推行“互聯網+”行動計劃,構建實體市場與虛擬市場相結合,集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第三方質檢和金融服務為一體的農產品大宗交易平臺,滿足交易商的多種融資需求;二是針對產業鏈上不同主體資金需求的差異性,積極創新金融產品、結算業務,拓展金融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比如推出農業園區集群企業“1+N”融信保業務、“種+加+商盟”貸等;三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村金融科技創新,通過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三流合一”,建立農村產業鏈金融交易風險評估體系和預警機制,實現農村金融效率提升和風險防范之間的平衡。
第三,發揮產業鏈金融優勢,構建以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為支柱的農村產業鏈金融生態體系。一是統一思想認識,加強農村產業鏈金融發展的領導和協調,提升金融機構服務農村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構建制度和規劃的“下沉”機制;二是積極構建“互聯網+信用”平臺,實現產業鏈上經營主體各類信用信息的有效銜接。制定農村信用評價體系,實現量化考核,并配套激勵和懲戒機制;三是以農業產業鏈信貸擔保、保險體系和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建設為抓手,形成“擔保+信貸+保險+補償基金”的多方聯動機制,加快建立農村產業鏈金融保障體系。
作者系湖南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華聲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