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建設提供了重大機遇。2018年是鄉村振興元年,特別需要對鄉村振興的路徑進行辨析和討論,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落地。鄉村社會是一個穩態的留守社會,鄉村建設就是為留守社會保駕護航。發揮留守農民的主體性,將鄉村建設成為留守農民的美好家園,這才是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之道。中國農村的經濟建設和公共服務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當前鄉村建設最大的短板是社會與文化,因而鄉村建設的重點應該是補短板,以社會和文化建設為重點。針對當前鄉村振興已經出現過熱的狀況,筆者梳理并檢討了鄉村振興中的“猛藥依賴癥”,從鄉村留守社會的特征和需求出發,我們反對過度積極的鄉村振興戰略,但也不贊同過度消極的觀點,從而倡導一種適度積極的鄉村振興戰略。
關鍵詞:鄉村振興;留守社會;文化建設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建設提供了重大機遇。各個省份相繼出臺了本省的鄉村振興計劃,社會資本也紛紛進入鄉村建設。鄉村建設各界對鄉村振興用力之猛前所未有,鄉村振興進入亢奮期。2018年是鄉村振興元年,當前特別需要對鄉村振興的路徑進行辨析和討論,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落地,實現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有機銜接。
鄉村振興戰略到底該如何落地,是采取積極的鄉村振興戰略,還是采取保守的鄉村振興戰略。面對陷入衰敗的鄉村社會,是采取積極療法,還是采取保守療法。這一問題關乎鄉村振興戰略能否順利推進,迫切需要給予回答。針對當前鄉村振興已經出現過熱的狀況,筆者梳理并檢討了鄉村振興中的“猛藥依賴癥”,從鄉村留守社會的特征和需求出發,認為鄉村振興不宜用猛藥,不宜過度挖掘鄉村振興的經濟功能,而應適度發展有序推進。
一、鄉村振興的“猛藥依賴”
鄉村衰敗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歐美和日韓的鄉村均是如此。中國的城市化正在快速推進,鄉村也在快速衰敗。鄉村衰敗是一種復合型的衰敗,包括治理危機、文化衰敗、生態破壞以及產業空心化等。
鄉村建設正是要破解鄉村衰敗,由于鄉村社會出現了全面衰敗,病急亂投醫,導致鄉村建設動輒再造鄉村。鄉村衰敗治理出現了嚴重的猛藥依賴,在社會各界看來,非猛藥不能破解鄉村衰敗。
所謂猛藥就是真金白銀,就是動大手術,強力輸血,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在人、財、地等方面大力支持農業農村的優先發展。現在到了對鄉村衰敗用猛藥動大手術的時候,各地紛紛投入真金白銀進行鄉村振興,包括資本下鄉、規劃下鄉、藝術家下鄉、創客下鄉等。當前最典型的一副猛藥就是田園綜合體建設,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臺了自己的田園綜合體建設計劃,一個田園綜合體項目動輒投入上億元資金。
鄉村振興應該用什么藥?用猛藥,還是用補藥,用西醫的辦法,還是用中醫的辦法。筆者認為猛藥并不適合當前的鄉村衰敗,鄉村建設不宜用猛藥,就像一個患了重病的病人,適合用中醫的辦法進行溫補和調理。如果用猛藥,就會導致建設性破壞,結果適得其反。由此,大量資源下鄉,對鄉村建設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可能會加劇鄉村社會的解體。
社區營造就是一副猛藥,通過所謂的“人文地景產”幫助鄉村社區走出衰敗,實現再造鄉村的目的,這一猛藥近年來受到中國大陸鄉村建設界的集體追捧。地方官員和鄉建人士熱衷于學習日本和臺灣地區的社區營造經驗,邀請臺灣的社區營造專家來大陸進行社區營造,儼然成為鄉村建設的一股潮流。社區營造能破解鄉村衰敗嗎?實際上并不能。社區營造并沒有帶來鄉村振興,日本和臺灣地區的鄉村并沒有走出衰敗,其衰敗程度反而比中國大陸鄉村還嚴重。
社區營造這副猛藥并不適合鄉村衰敗治理,中國鄉村建設需要找回自己的傳統。中國鄉村建設的傳統是平民教育,是一種溫和的鄉村建設模式。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等知識分子主導的鄉村建設以農民教育為主要方法,教育就是保守治療,是較為平和的辦法。在今天的鄉村建設中,農民教育基本上被放棄了。
新興的鄉村建設議題主要是鄉村旅游和田園綜合體,是鄉村資源的資本化,而非農民的組織化。比如規劃師的鄉建,動輒再造鄉村,藝術家的鄉村建設也是再造鄉村。所謂再造鄉村乃是再造鄉村功能,從過去的為農民建設鄉村,到今天為城市消費者建設鄉村,將田園風光打造成為城里人的消費空間。這種所謂的建設鄉村將農民剝離出來,體現了非常明顯的資本化和去農化特征,實際上是破壞鄉村。
可見,新鄉村建設已經脫離了鄉村建設的傳統,傳統鄉村建設的藥方是溫和的,以平民教育為主。而今日鄉村建設則以猛藥為主,比如資本下鄉、田園綜合體等,平民教育則鮮有人關注了。即使今天的知識分子也很少再關注平民教育,更談不上開展以農民教育為核心的鄉村建設實踐了。
當前鄉村振興過熱,學界主流提倡用猛藥來振興鄉村,主張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類資金向農業農村的流動機制,通過財政、金融、社會資本等多個渠道籌集鄉村振興所需要的資金,以推動鄉村振興。一些地方政府也慣用猛藥,砸錢搞鄉村建設。政府能力越強,越習慣用猛藥。
針對這一狀況,我們必須提出我們的觀點,鄉村振興不宜用猛藥,必須采用補藥,采用溫和的辦法,比如平民教育的辦法。中國的鄉村建設不需要這么猛的藥方,中國鄉村社會自身的主體性并沒有喪失,通過中醫的辦法可以進行自我調理。通過自我平衡來恢復鄉村社會的主體性,這是鄉村建設的可行路徑。
由此,我們依然認為,農民教育應該是新時期鄉村建設的主要抓手,鄉村文化建設應該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要途徑。鄉村建設的傳統是鄉村教育,這個教育主要是平民教育,而非學歷教育,是教人熱愛故鄉的,而不是教人逃離故鄉的。鄉村文化,而非都市文化,才是鄉村建設的主體性所在。
只有通過以農民教育為主要抓手的鄉村文化建設,才可能逐步修復日益衰敗的鄉村社會。可是,今日鄉村建設基本上都背離了這一傳統,平民教育萎縮了,資本下鄉登場了,鄉村衰敗治理出現了猛藥依賴現象。這副猛藥很可能會將鄉村建設帶上歧路,從而背離鄉村建設的初心。
二、鄉村振興的實質是危機治理
鄉村振興是為了應對鄉村衰敗,因為鄉村衰敗,所以要進行鄉村建設。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所謂的鄉村建設并不是常規的鄉村建設,而是一種危機治理方案,是對鄉村危機的干預。
今日鄉村危機就是鄉村衰敗,解決鄉村衰敗用常規方案,還是危機治理方案?目前來看都是用的危機治理方案。危機治理方案不同于常規方案的地方,就是用猛藥,危機治理就是一副猛藥。
危機治理模式已經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導模式,危機治理已經常態化了。只是我們要明白,鄉村建設就是危機治理模式,而非常規模式。我們不能將危機治理模式當成常規治理模式。現在幾乎所有的鄉村建設方案都是危機治理模式。而危機治理具有強烈的猛藥依賴癥,動輒再造鄉村,典型如田園綜合體建設。
鄉村建設過去并沒有區分危機模式與常態模式,并沒有明確提出危機模式。危機模式用猛藥,還是用補藥?目前多用猛藥,比如住建部的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就是搶救,就是急救。每個村落投入200萬,這就是猛藥,能夠解決問題嗎?
猛藥是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并不可持續。從我們調查的來看,重金投入的效果并不好,一個鄉村建設的項目點動輒投入數億元,是猛藥之下的鄉村振興,短期內可以打造出來一個豪華版的鄉村振興樣板工程,但并沒有探索出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筆者一直對這種鄉村建設模式有困惑,從危機治理來看就能理解了。傳統村落保護模式和社區營造模式都是危機治理,實際上,我們過去把這種危機模式當成了常態模式。在鄉村建設的危機模式中,很容易病急亂投醫,并且依賴猛藥,希望通過猛藥在短期內取得效果。
總之,在當前的鄉村建設中,危機模式已經替代常規模式,成為鄉村建設的主導模式。我們今天之所以重視鄉村建設,就是因為鄉村社會陷入了衰敗危機。那么,鄉村建設的危機模式是用猛藥還是補藥呢?目前來看,主要是猛藥,追求快速解決鄉村衰敗。
危機模式非要用猛藥嗎?實際上,鄉村危機干預不宜用猛藥。目前這種危機模式已經出現失靈,重金投入能在短期內改變鄉村面貌,但也只是表面的虛假繁榮,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鄉村衰敗,鄉村衰敗危機并沒有出現轉機。也就是說,鄉村建設的危機模式應該用補藥,而不是用猛藥。
鄉村振興的實質也是一種危機治理模式,試圖通過危機治理來破解鄉村衰敗,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但鄉村振興過于重視資本投入,過于重視鄉村的經濟功能,這就違背了危機治理的原則。
鄉村振興不能過于樂觀,從根本上來講,鄉村振興是為了應對鄉村衰敗危機,這才是鄉村振興的初心,而不是經濟騰飛。這一點不同當年鄉鎮企業的發展,像抓鄉鎮企業一樣抓鄉村振興是不妥的。不管是宏觀上來分析,還是從微觀經驗來分析,鄉村振興都是為了應對鄉村衰敗危機。在實質上是一種危機治理,而不是經濟發展。
鄉村功能轉型也是為解決鄉村衰敗,而不是資本化,鄉村經營也只是危機治理的手段而已,所謂鄉村活化就是解決鄉村衰敗的。鄉村建設要不忘初心,適度發展,為什么適度發展呢?因為不可能高度發展,只是解決鄉村衰敗危機而已。
鄉村建設的實質是一種危機干預,過去如此,今天也是如此,這就是鄉村建設的初心。我們今天過分夸大了鄉村建設的意義,反倒忘了鄉村建設的初心。我們必須明確的是,鄉村建設就是為了破解鄉村衰敗危機,把鄉村救活。這就是為什么要進行鄉村建設,這一目的直接決定了鄉村建設的途徑。
而如今,鄉村振興還是一種危機干預嗎?不是,就是為了賺錢,資本下鄉成為鄉村建設的主要途徑。鄉村振興不宜過度夸大鄉村的經濟功能,鄉村振興不只是發展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不是什么投資新藍海。鄉村依然處在快速衰敗之中,鄉村振興正是為了應對這一危機。如果鄉村振興不能解決鄉村衰敗危機,鄉村建設就很難說是成功的。鄉村建設的正確定位是危機干預,而非發展經濟,一個正處在衰敗中的鄉村社會是經不起折騰的,更無法承受發展經濟的重任。
三、鄉村振興的主體是留守農民
鄉村建設的前提是對鄉村社會的認知。我們不能籠統地講鄉村社會,沒有對鄉村社會的認識,或者說只是問題導向,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是無法實現鄉村振興的。鄉村社會是什么社會呢?學界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說法,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判斷。大家都忙著給鄉村振興開藥方,鮮有人深入研究鄉村社會。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大規模流向城市,城市化成為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有人流向城市,也有人從城市返鄉,在離鄉——返鄉的拉鋸戰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穩態的留守社會,即以留守人口為主體的鄉村社會。留守社會的主體是所謂的386199部隊,包括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尤其以留守老人為主。
今天的鄉村社會就是一個留守社會,留守社會是城市化背景下鄉村社會的常態,是一種穩定的社會形態。村落并不會像有些學者所講的那樣會走向終結,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村落社會都不會解體,而是以留守社會的形態繼續存在。對大多數村莊而言,留守社會都將是一個長期的形態,這是我們對鄉村社會轉型的一個判斷。
鄉村建設的前提是鄉村社會形態,如何開展鄉村建設,取決于我們對鄉村社會形態的理解。一旦我們承認留守社會是鄉村社會的穩定形態,就鎖定了鄉村建設的路徑。鄉村社會是一個穩態的留守社會,鄉村建設的目的就是為這個留守社會保駕護航。任何一個鄉村建設方案,都必須要與留守社會相匹配,鄉村建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留守社會建設。
留守社會是鄉村建設的起點,留守社會和留守群體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鄉村建設各界的想象。鄉村如何重建,鄉村制度如何設計,三農政策如何制定和實施,都要充分考慮留守社會的特征和需要。留守社會具有穩定性,鄉村建設只能建設一個有序的留守社會。
我們面對的就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留守社會,任何激進的鄉村建設方案都是不現實的。當然,過于悲觀的鄉村建設方案也是不負責任的。鄉村建設不能過于浪漫,也不能過于悲觀。留守社會需要的是一個適度積極的鄉村建設方案,是一個保護留守社會的鄉村建設方案。
學界主流和政策部門普遍認為,留守社會是一個沒有主體性的社會,留守社會的維系非常脆弱,鄉村建設主要依賴外部資源的投入。不管是政府主導的鄉村建設,還是社會組織主導的鄉村建設,都依賴外部資源的注入,而放棄了對鄉村社會內部力量的挖掘。
鄉村建設之所以過于依賴外部資源,乃是忽略了鄉村留守社會的主體性,誤將留守社會視為衰敗,留守不是衰敗,而是一種常態。我們要接受留守社會這一常態,不要急于改變它。今日鄉村社會的最大特征是留守社會,而不是鄉村衰敗,看似衰敗,實則留守。留守并不是衰敗,留守是鄉村社會的收縮與調適,留守社會有自己的主體性。
鄉村建設要尊重留守社會的主體性,尊重留守農民的文化自覺。讓留守群體生活的更有尊嚴,更有保障,這才是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因而,鄉村建設要充分發揮留守農民的主體性,發掘留守農民的價值,而不是一味依賴外來資本。發揮留守農民的主體性,將鄉村建設成為留守農民的美好家園,這才是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留守社會有自己的主體性,鄉村建設就是要保護留守社會的主體性。從留守社會出發,選擇合適的鄉村建設途徑。留守社會的鄉村建設如何進行?留守社會還是要堅持內源發展,而不能一味依賴外部投入。從目前來看,鄉村建設基本上棄了內源發展,主要依賴外部援助和猛藥刺激,以這種手段能振興鄉村嗎?很顯然不能。鄉村振興要發揮留守群體的主體性,才能找到鄉村振興的正道。
留守社會的鄉村建設,只靠外援很難取得發展,外援必須通過內源發展才能生效,城鄉之間的要素交換一定要尊重留守農民的主體性。留守社會的社會建設,不能浪漫化,不能泛泛地談內源發展還是外援發展。現在需要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投入,而是如何投入,投入以后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鄉村。
我們要建設的是一個留守社會,這才是鄉村建設應該做的事情,也是鄉村建設不同于城鎮化的地方。所謂要把鄉村建設的像鄉村,為什么要把鄉村建設得像鄉村呢?把鄉村建設得像什么樣的鄉村呢?從根本上來講就是要為留守農民建設鄉村,而不是為實現了城市化的農民建設鄉村。
今天的鄉建派傾向于認為,鄉村建設只能靠外部資源動員,實際上并非如此。鄉村復興從根本上來講是靠內源發展,外援也要通過內源發揮作用。鄉建派為什么主張動員外部資源呢,這實際上是為自己論證,認為鄉村社會沒有能力實現內源發展,只能靠外部力量,這是非常可笑的。鄉建派自身根本無法實現鄉村振興,這也表明,今天的鄉建派實際上不再相信農民,也不再依靠農民,主要依賴外部資源,比如基金會的支持,比如所謂城市中產階級的支持。
當前鄉村振興的熱度很高,鄉村建設各界比農民還熱鬧,比農民還激動。鄉村振興很熱,但熱點不是為留守農民建設鄉村,而是為城里人建設鄉村,讓城里人來享受田園風光,這是學者和資本最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說,現在的鄉村振興幾乎沒有考慮留守農民的需求,各種鄉村振興主張都屏蔽了留守農民的視角。這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留守農民需要什么樣的鄉村振興。
從留守農民的視角來看,鄉村振興不宜用猛藥。因為農村中多是留守老人,即使有產業,大部分年輕人最終還是會選擇離開鄉村。農民需要的鄉村振興,就是有利于留守群體的鄉村振興。鄉村社會是留守社會,經不起折騰。不管怎么樣選擇,我們建設的都是留守社會,適合留守者居住的社會。留守群體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也是目的。鄉村振興的最終目的,顯然不是產業發展,也不是城鎮化,而是留守農民的幸福。
鄉村振興的根本問題是為誰建設鄉村的問題,鄉村建設不能簡單地講以人為本,不能籠統地講為農民建設鄉村。也有學者提出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但并沒有區分進城農民與留守農民。準確地講,鄉村振興要堅持留守農民的主體地位,以留守農民為本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社會是留守社會,也是老齡社會。留守社會的主體是老年人,農民老齡化的程度更高。鄉村振興要自覺應對老齡化,建設適合留守老人居住的鄉村社會。今天的鄉村建設一味模仿城市化,簡單復制城市建設模式。這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鄉村建設模式,完全沒有考慮到留守老人的需求,犧牲了老年人的利益。
所以,留守社會的鄉村建設,這是新時期鄉村建設的特征,不同于傳統的鄉村建設。如何建設一個留守社會,這是鄉村建設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具體而言,就是為留守群體建設鄉村,為留守老人建設鄉村,鄉村建設的適老化是鄉村振興的價值選擇,也是主要途徑。同時,留守老人不只是養老,而且可以老有所為,在鄉村建設中發揮主體性和積極作用。
四、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補短板
學界和政策部門普遍認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振興,鄉村產業面臨再度振興繁榮、興旺發達的重大機遇。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打造鄉村振興的樣板,典型如田園綜合體。這些用重金打造的樣板工程多是孤島式和盆景式的,有多大的可復制性很難說。
鄉村振興的重點不是重金打造樣板,而是補上短板。鄉村振興的重點是補短板,短板是什么,包括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這些才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國家最重視的并不是產業振興,而是鄉村振興的短板,比如人居環境整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這些都屬于農村公共服務的范疇,而非產業發展。
馮驥才先生是鄉村建設中少見的清醒派,他抓住了鄉村建設的本質,即村落保護與文化傳承,而不是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經濟學家姚洋也是鄉村建設的清醒派,他認為鄉村建設的重點不是經濟建設,而是社會文化建設,單方面的經濟建設對鄉村建設反而是有害的,經濟學家能夠得出這一認識,實屬難得。
鄉村振興戰略不是農業振興戰略,單獨談鄉村經濟振興反而是有害的。鄉村振興不等于農業振興,鄉村問題更多是社會文化問題,是公共事業問題。農業越發展,鄉村越衰敗。今日鄉村振興方案以產業發展為主,根本藥不對癥。我們所謂的猛藥,就是經濟振興這副猛藥。只靠一副藥不僅不能振興鄉村,反而會加劇鄉村衰敗。一味做強農業,引資本下鄉,反而會加劇鄉村衰敗。
在鄉村建設派的探索中,一個普遍性的經驗是:文化建設,收益最高。但鄉村建設者只是將文化作為社區動員手段,最終目的還是著眼于合作社和經濟生產。從鄉村建設實驗來看,最有成效的就是文化,最難做的就是合作社,基本上做不起來。那么為什么非要執著于經濟建設呢,執著于合作社呢。如果非要經濟的話,我看李昌平的金融合作還有點成效,這也是資本合作,而非生產合作。
所以,筆者認為,鄉村建設的重點還是應該做文化和教育。鄉建先賢們選擇平民教育為重點,不是偶然的,直到現在也是如此。鄉村平民教育,也就是社區大學,是最具操作性的鄉村建設,最符合留守社會的理念,也最能提升留守農民的幸福感。
如果只強調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鄉村能否振興呢?沒有產業,沒有能養家的產業,中青年農民就不可能在村里,村里就只能以留守群體為主,鄉村社會就只能是留守社會。鄉村文化和社會建設就只能是留守社會建設,建設一個健康的留守社會。
學界一般認為,留守社會不是一個完整的社會,而鄉村社會一旦有了能夠賺錢養家的產業,鄉村社會就是完整的社會,就能留住中青年農民。從日本鄉村振興的經驗來看,即使鄉村有產業,中青年農民依然會流向城市,鄉村社會依然是留守社會。鄉村建設就是建設一個留守社會,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留守社會。浙江農村也是如此,浙江一些村莊有發達的非農產業,但大部分人口仍然是到城市里討生活。
也就是說,產業發展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并沒有學界想象的那么重要,并不是有了產業,鄉村就能振興了。鄉村產業的發展并不等于鄉村振興,并不能阻擋年輕人對城市的向往。鄉村產業發展并不能改變留守社會的特征,村民富裕了自然會去城里買房居住,有人去城里打工,有人去城里居住。鄉村社會便成為一個留守社會,留守社會是鄉村社會的常態。鄉村建設能改變留守社會的形態嗎?不能。雖然我們倡導農民工返鄉,但并不能改變留守社會的形態。鄉村建設只是把留守社會建設的更美好,而不能改變留守社會。鄉村建設是城市化的反向運動,但并不能改變城市化的趨勢。
鄉村建設的保守療法是文化建設,是公共事業建設,積極療法是經濟建設,是產業發展。鄉村最重要的功能不是經濟功能,而是非經濟功能,包括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
鄉村建設首先要保護鄉村,而不是讓鄉村背負太多的經濟責任,鄉村建設要放棄GDP主義的思路。我國已成為工業國,鄉村發展進入到工業反哺農業的階段,農業對GDP的貢獻率下降到10%以下,隨著經濟發展,農業的地位還將進一步邊緣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不宜再繼續追求農業對GDP的貢獻率。
鄉村建設的目的是保護鄉村,而不是追求經濟效益。我們并不反對發揮資本在鄉村建設中的作用,但若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勢必會對鄉村造成破壞。中國農村的經濟建設和公共服務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當前鄉村建設最大的短板是道德與文化,因而鄉村建設的重點應該是補短板,以社會和文化建設為重點。鄉村振興的重點不是經濟建設,而是經濟與治理、社會和文化的融合發展,從而實現農民的美好生活。
五、鄉村適度振興的路徑選擇
當前鄉村振興處于亢奮期,也處于觀望期。有的主張過度積極,有的主張又過度消極。我們反對過度積極的鄉村振興戰略,但也不贊同過度消極的觀點,從而倡導一種適度積極的鄉村振興戰略。
從鄉村建設到鄉村振興,為鄉村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但我們不要過于亢奮,應立足于現代化規律來定位鄉村振興。在現代化進程中,鄉村趨于衰敗是普遍現象,各個國家也都出臺了相應的振興鄉村計劃,但并沒有帶來鄉村的繁榮,比如日本和韓國的鄉村都沒能實現振興。這對我們理解中國的鄉村振興有借鑒意義。在城市化社會,鄉村能振興到什么程度,這是一個科學命題。
在工商時代,小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持續降低。鄉村振興是就鄉村而言,而不是相較于城市而言。并且鄉村振興主要不是從經濟意義上來講的,而是從文化和社會意義上來講的。經濟再怎么講,也不可能有大的發展。今天鄉村建設反而忽略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了,比較引人關注的是產業建設和人居建設。
我們較早提出鄉村建設的重點是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們依然堅持我們的觀點。并且我們認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城市化率超過50%的背景下,中國城市化進入下半場,鄉村的多功能凸顯,鄉村功能不只是經濟功能,其非經濟功能進一步凸顯,比如生態、社會、文化等功能。鄉村的價值主要是非經濟功能,而非經濟功能,這是我們對鄉村價值的理解,也是對鄉村建設的定位。
所以,從新時期的鄉村功能出發,我們的視角依然是文化和社會。鄉村振興主要是文化振興,是社會振興,而非經濟振興。鄉村一定要有產業,但這個產業不一定非要振興,產業振興是商業化的邏輯,是城市化的邏輯。鄉村經濟的發展一定是適度發展,鄉村振興也是適度發展。否則,對鄉村只能是破壞,只能是折騰。
對鄉村振興來講,最重要的是文化復興。文化復興,社會修復,經濟適度發展,這是我們對鄉村建設的一個整體定位。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途徑,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問題先是鄉村治理危機,然后是鄉村倫理危機。鄉村治理危機通過稅費改革得以化解,鄉村倫理危機要通過文化建設才能得以解決。倫理性危機就是文化危機,文化危機才是鄉村社會最大的危機。文化危機是鄉村衰敗的綜合體現,包括道德危機、文化傳承危機等,鄉村振興需要應對的恰恰正是文化危機。
從文化建設的角度來看,鄉村振興就是保衛鄉村,而不是再造鄉村。在新時代,破壞鄉村的不是貧窮,而是發家致富的欲望,相反,是鄉村的貧窮保護了村莊。破壞鄉村的不是人財物的流出,而是人財物的進入,是建設性破壞。保衛鄉村一定要弄清楚是誰在破壞鄉村,在這一點上筆者是保守派。因為時代不同了,現代性進入鄉村,反而需要一點保守的力量來制衡,我們無需再為現代性力量鼓與呼。相反,這個時代更需要的是一種保守的精神。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的鄉村建設方案是一個文化保守主義的方案。
從文化保守主義的角度來看,鄉村振興的最大價值目標是保衛鄉村,而不是動輒改造鄉村。價值決定路徑,這有助于我們擺脫各種激進的鄉村振興思路與方案。因而,我們所主張的鄉村建設,乃是一種保守主義的鄉村建設,是一種保守療法,而非猛藥的激進療法。
筆者自己剛剛提出鄉村振興不宜用猛藥,又被所謂的新產業新業態所吸引,這表明鄉村振興是非常容易依賴猛藥的。對鄉村振興來講,農村電商和鄉村旅游是兩副猛藥。今天的鄉村建設方案,幾乎全是猛藥。這合適嗎?鄉村振興需要保守療法,所謂保守療法主要是文化和社會建設。
我們之所以在鄉村振興問題上容易激進,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鄉村振興的價值不清晰,鄉村振興的價值不是經濟繁榮,不到10%的GDP貢獻率已經說明了一切。鄉村振興的價值是保衛鄉村,是救活鄉村,而不是繁榮鄉村,也不是城鎮化,這是鄉村振興的價值。保衛鄉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價值。
鄉村建設要不忘初心,適度發展。鄉村建設的初心就是為農民建設鄉村,就是保衛鄉村。如今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地方政府大力推進,項目下鄉,資本下鄉,鄉村建設似乎忘記了自己的初心,違背了適度發展保衛鄉村的原則。
為了堅守鄉村建設的價值,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序適度發展。我們將鄉村振興分為三個階段,相對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宏觀三階段,我們的三階段為微觀三階段。任何一個村莊,都可以找到自己所處的相應的階段。由于鄉村發展的不均衡,不同的村莊處在不同的階段,每個村莊都要從自己所處的階段出發,進行精準定位,找到自己的發展道路。
首先,鄉村衰敗期。對大部分村莊而言,當前還都處于鄉村衰敗期,要對這種處于衰敗期的鄉村進行研究,比如貧困村,雖然國家扶貧投入了很多資源,但并沒有改變鄉村衰敗的態勢。對處于衰敗期的村莊,不宜投入重金進行建設,而應引導其逐步恢復自我發展的能力,從而走向鄉村復蘇。
其次,鄉村復蘇期。有一些村莊進入了鄉村復蘇期,人員開始回流,開始有了產業,公共文化生活復蘇,開始具備鄉村振興的部分特征,比如一些淘寶村,就進入了鄉村復蘇期。處于復蘇期的鄉村開始有了人氣,要引導其適度發展。
第三,鄉村復興期。當前,只有少部分村莊進入了鄉村復興期,符合鄉村振興的五個標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比如我們調研的浙江義烏何斯路村,就是一個鄉村振興的樣本。何斯路村經過10年的探索,才從鄉村衰敗進入了鄉村復興。對大部分村莊來講,進入鄉村復興期,都將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給出了鄉村振興的路線圖。鄉村振興戰略的頂層設計還在進一步完善,還處于制度供給和政策創設的階段,相關部委還在制定政策和方案。對地方政府來講,鄉村振興戰略還處于謀劃階段,只在省級層面制定了鄉村振興規劃。鄉村振興還沒有成為基層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基層干部還不知道如何下手,仍處在觀望中。為此,我們給出上述鄉村振興的微觀三階段論。
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有三個階段,這是中央繪制的路線圖,是自上而下的視角。從自下而上的視角來看,具體到每一個村落,也有自己的鄉村振興路徑。我們提出了鄉村振興的微觀三階段論,即從衰敗期到復蘇期,再到復興期。首先是把鄉村救活,然后再探索振興。對一個處于衰敗期的村落而言,不可能一下子就振興。這是一種用猛藥醫治重病人的辦法,是不可取的。鄉村振興的第一步應該是修復鄉村,用補藥,而不是用猛藥。有了這個微觀三階段論,我們就能找到并堅持一個適度積極的鄉村振興方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