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以1978年為起點,貴州開啟了后發趕超的壯闊征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大踏步前進的一個縮影。當代貴州特邀請國內各領域權威專家對改革開放40年貴州相關領域的發展進行深度解析。
自從1994年國家頒布了第一個國家減貧規劃《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以來,各地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開展了著有成效的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貴州省在脫貧攻堅戰中勇于探索,銳意創新,多措并舉,取得驕人成績,1978年以來,貴州省已經完成脫貧1000多萬人,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更是創造出了脫貧攻堅的獨到的貴州模式。
我國農村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省一直站在改革探索試驗的前沿。1987年至1993年,湄潭以“土地制度改革及農產品商品基地建設”為課題,開始第一輪農村改革試驗試點,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政策效應和良好的社會效果。其中,“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首創經驗,寫入了中央《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中發〔1993〕11號)文件予以推廣,對全國農村完善基本經營制度起到了示范作用。
1987年到1994年間,以土地制度建設為核心內容的湄潭試驗區農村改革試驗工作在省委的正確領導和廣大干部的努力下取得巨大成果,為全國深入農村改革提供了經驗。
1988年,經中國國務院批準,畢節成為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試驗區。畢節試驗區結合坡高谷深的地理條件,探索出了“山上植樹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帶子、坡地種植綠肥鋪毯子、山下發展庭院經濟抓票子、基本農田集約經營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經驗。這個曾因生態惡劣、人口膨脹而陷入“越貧越墾,越墾越貧”的惡性循環,被聯合國有關機構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貧困地區,趟出一條喀斯特貧困山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路。
湄潭縣田家溝美麗新農村
2014年作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的貴州省六盤水市,開展了“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成為六盤水市脫貧攻堅的“黃金腰帶”。“三變”改革經驗連續兩年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榮獲2017年全國精準扶貧十佳典型經驗。
2014年,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通過“七權同確”,組織起來走出了一條村社一體,共同富裕,民主管理的塘約道路。這種在產權清晰,規模經營基礎上的合作之路,在全國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2001年貴州被列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脫貧試點工程,以“六個堅持”為宗旨,對“一方水土不能夠養一方人”的貧困山寨實施搬遷扶貧。到2015年,累計搬遷貧困戶95萬多人。并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體目標。
易地扶貧搬遷的“六個堅持”
從2001年貴州被列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脫貧試點工程以來,以“六個堅持”為宗旨,走出山區脫貧的新路。這就是:搬遷資金堅持省級統貸統還;堅持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堅持讓貧困戶不因搬遷而負債;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關鍵在搬遷。前兩條對于“故土難離”的農民來說,首先要能夠“搬得出”,保證了貧困戶不因搬遷而負債,也防止了省以下各級政府因搬遷舉債。第三條和第四條,堅持自然村統一搬遷,沒有破壞農民原有的社會人際關系,采取城鎮集中安置,以縣為單位統一建設,保證了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防止被安置的貧困戶因生活不便而造成回流。最后兩條保證了貧困戶通過搬遷“能致富”。以產定搬,以崗定搬。既解決安居又能夠樂業。特別是安龍縣實施的“三個一”精準措施,(即確保每戶一人就業、每戶一畝食用菌產業項目,年增收5萬元。每個安置點一所就業脫貧夜校。)保證了搬遷戶能致富。隨機抽樣調查顯示,山區搬遷政策群眾滿意度99.84%、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服務滿意度99.37%、農民搬遷住房滿意度99.84%、就業脫貧滿意度99.85%。以驕人的成績,創造出了脫貧的貴州模式。
發揮獨特資源優勢 開發扶貧 培育優勢產業
貴州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在制定扶持政策輸血的同時,更重視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充分發揮貴州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做大做強貴州的“三品一標”農產品產業。(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全省現有“三品一標”農產品5673個,種植面積306萬多公頃,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68%。貴州的茶葉生產2007年只有茶園6.8萬公頃,在全國排名第十位。到2013年就發展到40.7萬公頃,排名躍居全國之首。從此連續五年位居榜首。并培育出綠、白、黃、紅、黑“五彩”系列品種,并暢銷國際市場。貴州綠茶已經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證書。全省有藥用植物資源3900多種,藥用動物資源80多種。發展藥材生產,并建成了全國中藥材主產區。利用貴州獨特的立體氣候資源,露天栽培冬春、春夏、夏秋和秋冬反季節蔬菜。
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三變”使貧困戶為“三有”
2014年貴州省六盤水市,開展了“三變”改革,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資源、資金和勞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一種機制把三者組合起來,就無法發揮其作用。貴州通過“三變”改革,把廣闊的山地資源確權到戶,是它變為了可以參與經濟發展的資本,貧困戶就有了資產性收入。貧困農民也成為了經濟主體的股東,勞動力有了穩定的工資性收入。這種改革現在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學習的榜樣。
凝聚社會力量 助力脫貧攻堅
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扶貧格局。全省工商聯在民營企業中開展“萬企幫萬村”活動,截至到2016年底,發展到1393家民營企業幫扶1702個村,累計投入資金60多億元,使10.8萬貧困群眾受益;統戰部門組織民主黨派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上海楊浦區的對口支援幫助安置點建設幼兒園,極大改善了安置點的學前教育條件。世界500強企業恒大集團三年投入30億元解決18萬貧困人口脫貧。貴州省的實踐證明,凝聚社會力量扶貧是一條不容質疑的成功之路。(作者系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原常務理事 責任編輯/袁燕)
作者簡歷:
焦守田,198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農經系農村經濟管理專業,高級經濟師。曾先后任中共北京市順義縣委農村工作部部長、北京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北京城鄉經濟信息中心主任、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黨組書記。曾被選為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人大農村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城郊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扶貧基金會理事會理事,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城郊經濟研究會會長等職。
多年從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和農村政策研究。曾經參與或主持了幾十項課題研究工作。曾經在《中國農村經濟》《中國農村經濟問題》《農村工作通訊》《經濟日報》《北京工作》《前線》等報刊發表經濟問題研究論文、調查報告上百篇;曾經獨立完成并出版專著一部《培養現代農民》,合作出版《農民上網100問》《農村垃圾的資源化管理》等多部著作。研究成果多次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優秀調研成果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中國黨刊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