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且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時代,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需要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需要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同發展;需要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和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
一、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要求
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在農業和農村領域的體現:一是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重點表現為城鄉之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較大、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大、城鄉之間社會治理差距較大、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較大;二是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具體體現為農業還是“弱質產業”,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還沒有真正形成,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中小農經濟占比較大,農產品質量有待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對較弱;同時少數農村凋敝,農村勞動力等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治理能力弱化,農村集體經濟質量有待提升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實施城鄉融合發展是新時代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抓手。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才能通過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和全面融合,形成互動良好和共同繁榮的新型城鄉關系;只有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才能打破制約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瓶頸,開拓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空間,創造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格局。
二、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質是農業農村的高質量發展和共享發展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高質量發展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面臨的短板之一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滯后問題。
首先,農業現代化不足。與農業現代化強國相比,我們人多地少,農業規模化經營受到土地制度約束,農業技術發展滯后,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農業比較收入相對較低等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通過城鄉融合發展來提供支持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資本、土地、人才、技術和信息等要素,實現城鄉之間要素的雙向流動,構建城鄉統一的農產品市場,通過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和全面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其次,農村現代化滯后。改革開放之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分割,農業補貼工業,農村補貼城市,使得農村發展嚴重滯后。改革開放以后,在城鄉二元體制下,城市發展越來越好,而農村的勞動力等重要資源則因虹吸效應被城市和工業部門所吸收,導致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就是要通過產業發展、生態保護和鄉村治理等途徑,實現農民富、農村富和鄉村美。城鄉融合發展是助推鄉村振興、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安排。只有通過城鄉融合發展,才能將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才能使農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征程上邁出新步伐。圖為浙江奉化滕頭村風貌。
三、打破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藩籬
長期以來,城鄉二元體制阻礙著城鄉融合發展,以城鄉融合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打破三類限制。
第一,打破城鄉之間的資本要素流動限制,構建城鄉一體的資本要素市場。當前,要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適度發揮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作用。但是,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一方面農村居民是主要的儲蓄者,但是受到農業“弱質性”產業特征和農村發展相對落后的影響,農民、農業和農村獲得的金融支持,相對于城市居民和城市產業來說是比較少的。金融資本供給不足,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瓶頸。如何更加有效合理利用產業資本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資本支持,是非常關鍵的。從長遠來看,通過確權頒證、還權賦能、用途管制,分步驟、有計劃、有序地取消產業資本下鄉的限制,構建城鄉一體的資本要素供給市場,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一環。但必須強調的是,產業資本下鄉必須要嚴格遵守農村土地管理規定,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更要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
第二,打破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限制,構建城鄉一體的勞動要素市場。近年來,我國許多地方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但是農民進入城市還是受到一些限制。以第一代農民工為例,他們年輕時進城打工,主要從事建筑、制造業等,但是等到他們五六十歲以后,又需要返回農村居住。原因之一是隨著他們年老體衰,勞動力市場上對他們的需要減少,原因之二是他們沒有獲得在城市繼續生存所需要的住房、醫療和社會保障等。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一是需要徹底取消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限制,除了少數城市暫時有限制人口規模的必要之外,對于大部分城市都應該允許農民進城安居樂業,讓他們成為市民,享受市民待遇。二是鼓勵一部分有理想有抱負、愿意扎根農村、發展農業和農村的人,成為職業農民,解決誰來種地和科學種地問題,使農民成為一個有前景有奔頭的職業。三是允許一些城市居民在農村通過合法的途徑投資農業和農村產業,將資本、技術、管理等帶到農村,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第三,打破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限制,構建城鄉均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中國農村與城市的主要差距,一是經濟發展差距,二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當然,城鄉之間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既是經濟發展差距導致的,也是對農村的財政投入不足導致的。從平均水平來看,農村的道路、自來水、電力供應、網絡設備等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均遠低于城市。要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就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實現道路、網絡、電力和自來水等村村通,逐步提高農村居民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水平,讓農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樣,公平享受良好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和社會保障資源等。
四、以城鄉五大融合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要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重點把握五大融合。
第一,實現城鄉產業融合,增強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動力。城鄉融合發展,產業融合是關鍵。首先,要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組織改造傳統農業,使得小農生產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實現現代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有機銜接,發揮工業和服務業對農業發展的支撐和服務作用,為現代農業發展解決好科技、信息、生產設備、金融服務和銷售市場等關鍵問題,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其次,農村內部要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現代農業、鄉村工業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實現農村內部的產業融合和協同發展。再次,統籌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和農產品豐富度,滿足人民對多樣化和高質量農產品的需求。只有實現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才能實現工農互促,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力,縮小城鄉發展差距。
第二,實現城鄉社會融合,落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惠民和富民目標 。城鄉融合發展,社會融合是基礎,要逐步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實現公共權力和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只有打破阻礙城鄉社會融合的藩籬,才能實現城鄉之間人口的自由流動,進而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權利,才能為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解決后顧之憂,為農村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最終才能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惠民和富民目標。
第三,實現城鄉要素市場融合,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資源要素支撐。城鄉融合發展,要素市場融合是重要支撐。沒有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要素的統一市場,城鄉之間要素的單向流動局面就不會改變,農業和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支撐條件就無法落實。要實現城鄉要素市場融合,需要構建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和信息市場,實現城鄉之間各類要素的雙向流動。目前,還存在阻礙城鄉之間形成統一要素市場的障礙,比如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等,都應該是下一步重點改革的領域。只有實現城鄉要素市場融合,才能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找到合適的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等關鍵性要素,助推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第四,實現城鄉空間融合,形成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格局。城鄉融合發展,空間融合是新格局,需要實現城鄉規劃的一體化。通過“多規合一”,科學合理地規劃城鄉空間布局,重點規劃好經濟和產業發展、土地利用、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發展的空間格局和用地規劃,建成符合本地發展特色的多功能區,實現城鄉之間空間合理布局,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形成產業配套格局,為農村高質量發展奠定空間基礎。最終,通過空間內產業和要素的聚集,形成城市和農村之間的新分工體系,通過新分工體系和共享發展,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五,實現城鄉生態文化融合,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生態文化價值。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農村不僅要富,還要美。世界經驗表明,城市和工業現代化的過程中,農業和農村不僅僅承載了農業生產的功能,還承載了生態文明和文化傳承的功能。看得見的美麗,記得住的鄉愁,是人們對現代農業農村的新認識。農業和農村在現代人類社會發展中,其生態文化功能的作用日益凸顯。因此,城鄉融合發展,要注重農業和農村的生態文化價值,通過規劃實現城中有農田,農田中有城市的交互式情景,發揮農業的生態功能;通過發展鄉村旅游等保留好一些傳統村落,發揮好農村的文化傳承功能。即要通過城鄉生態文化融合,發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潛力,為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賦予新內涵。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旗文稿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