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必須謀定而動、久久為功。聯系遂寧實際,要把構建“三大體系”作為將遂寧打造成為丘區“精致”農業先行區和鄉村產業興旺示范區的重中之重,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
優化產業體系,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效益。要始終堅持市場導向,立足遂寧物種資源多樣性,自然環境立體性特點,調優、調高、調精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農業全產業鏈,促進“種、養、加、銷”轉型升級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一要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按照“適宜性、獨特性、市場性”的原則,制定農作物種植土壤區劃圖和產業布局規劃圖,明確產業功能分區,大力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優的特色產業,以契合高端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以173公里農環線為軸心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農業、田園生活于一體的農旅文融合產業大環線,強化基地提升、品牌創建、加工配套和科技支撐,做優做強具有獨特品種、特殊品質、特定區域的精品糧油、優質水果、綠色菌菜、道地藥材、現代養殖等特色農業產業,擴大市場緊缺、潛在需求大的農產品生產,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二要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以五大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集聚發展農產品加工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企業,重點建設分級、包裝、儲藏、保鮮、烘干、配送等初加工設施設備,扶持一批技術先進、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項目,著力開發中高端系列化精深加工農產品。以物流港為中心建設覆蓋全市的農產品倉儲物流聚集區,在優勢農產品產地、農業園區建設倉儲運輸、冷鏈物流產業體系,建設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集配中心,打造供應鏈、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形成全產業鏈,讓農民獲得更多增值收益。三要拓展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農業在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增加農業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打造一批主題農業公園、田園綜合體、農旅特色小鎮、農業博物館,建設中華養生谷、十里荷畫、萬象現代農業博覽園和農業園區大環線休閑農業產業帶。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著力培育一批美麗休閑鄉村品牌,鼓勵發展分享農場、共享農莊、創意農業、養生農業,培育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發揮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四要做優農產品“金字招牌”。深入實施品牌化營銷行動,加強“三品一標”認證管理,做優區域公用品牌,將“遂寧鮮”打造成為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國乃至在國際上有優勢、有影響、有競爭力的農產品“金字招牌”,引導生產更多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同時要加強推介宣傳和營銷平臺建設,推進農超、農社、農商、農校等產銷對接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提升遂寧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完善生產體系,夯實農業發展物質基礎。要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把機電提灌站、機耕便民道和農村沼氣工程等農業基礎設施列入涉農項目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特別是要集中建設一批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定高產和生態良好、設施完備、有利于機械耕作的高標準農田綠色示范區,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支撐水平。二要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深入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和信息進村入戶示范,大力推廣運用新技術,推進農業智能裝備示范運用,推進“機器換人”“設施換地”,提高設施農業發展水平。大力推廣糧油作物優質專用新品種,集成示范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提高集成技術覆蓋率。三要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制定一批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規范和標準,健全集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收儲運為一體的全程標準體系,保障有標可循、按標生產。深化園藝作物標準園、養殖標準化基地建設,在農業“三區三園”和規模經營主體率先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努力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供給全過程標準化覆蓋,從源頭保障“舌尖”上安全。四要推進生態循環利用。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業鏈接循環化、廢棄物處理資源化的要求,持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著力推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生產模式,大力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工程,實行以種定養、以養促種、種養循環,大力發展農牧結合、產加配套、糧飼兼顧、種養循環、集約發展的生態循環農業,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創新經營體系,激發轉型升級內生動力。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在增強合作實力、提升運營水平、發揮帶動作用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以放活土地經營權為重點,積極探索“三權分置”在推進土地流轉、抵押貸款、承包地有償退出、農田整治、解決地塊細碎化等方面的應用,大力推行土地流轉合作社“互換并地、土地換股權”“定權不定地、定量不定位”的做法,引導農戶將承包地采取入股、托管等方式依法流向土地合作社,由合作社自主經營或集中統一對外流轉,破解地塊細碎化、難以集中規模經營的問題。二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大力實施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和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采取以獎代補、擔保貼息、項目扶持等方式,做亮家庭農場、做優農民合作社、做大農業龍頭企業,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提升新型職業農民,鼓勵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推進農村土地向經營層次高、經營水平高、經營效益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提高產業效益。三要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支持農村信息化、創業孵化、產權流轉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培育基層農業公共服務機構,積極構建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信息、農業氣象等組成的公益性服務體系,建設“一站式”鄉鎮服務中心以及村級服務站點。培育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重點發展全要素、全過程、全產業鏈的現代農業集團化服務企業,推廣“家庭農場+農事服務超市”的經營模式,通過服務規模化帶動生產規模化,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共同發展。四要健全集體經濟組織。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全面建立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鼓勵探索“政經分離”模式及多方幫扶新機制,統籌整合各類涉農資金,支持經濟薄弱村,利用集體資產和上級幫扶資金,采取聯建物業、聯辦產業園區、聯設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基金投資等“眾籌眾創”模式“抱團發展”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
作者系四川省人大代表、遂寧市農業局高級經濟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