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
(一)進展情況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緊接著,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進行了具體部署,提出了2020年、2035年、2050年三個階段的目標任務。
2018年2月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
2018年4月24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大力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的通知》,提出按照“政府搭建平臺、平臺集聚資源、資源服務就業創業”的總要求,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通過壯大產業、培育主體、搭建平臺、推進融合,支持和鼓勵更多返鄉下鄉本鄉人員就業創業,努力形成創新促創業、創業促就業、就業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2018年4月13日,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升級行動的通知》,提出以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居民休閑消費為目標,推進業態升級、設施升級、服務升級、文化升級、管理升級,推動鄉村休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2018年9月30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實施方案》,提出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著力開展關鍵技術創新、生態循環模式創建、典型示范引領、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和體制機制創新,顯著提升科技對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和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的支撐水平。
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決定,對原法進行了修正,落實了“長久不變”和“三權分置”政策思路,保護了進城務工人員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這是農村土地承包法從2003年施行以來首次大修。此次修改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動搖,適應了土地經營權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方向。這次修正有三個重要特點:
一是保護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
二是耕地承包期為30年,屆滿后再延長30年。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有利于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維護農民土地權益。因此,修正案作出規定,耕地承包期屆滿后再延長30年。
三是維護進城農戶和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提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為此,修正案規定,國家保護進城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承包期內,承包農戶進城落戶的,引導支持其按照自愿有償原則依法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或者將承包地交回發包方,也可以鼓勵其流轉土地經營權。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還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決定,對原法進行了修正,把村民委員會任期從三年延長到五年。
2018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如下:
第一,總體開局良好。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城鎮居民39251元,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14617元,實際增長6.6%。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8.4%,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27.7%,農村為30.1%。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1660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86萬人,28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28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順利完成。全年糧食產量65789萬噸,比上年減少371萬噸,減產0.6%。從2014年以來,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持續下降,糧食產量平穩。
第二,農產品貿易穩中有增。2018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168.1億美元,同比增7.7%。其中,出口797.1億美元,增5.5%;進口1371.0億美元,增8.9%;貿易逆差573.8億美元,增14.0%。受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2018年大豆進口8803.1萬噸,減7.9%;而食用植物油則進口808.7萬噸,同比增8.9%。
第三,“生態宜居”初見成效。已經形成非農產業帶動型、農產品加工業帶動型、農業旅游業融合帶動型、一二三產業融合帶動型和種植結構優化帶動型等多種模式。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做表面文章。截至2016年底,在23027萬農戶中,10995萬戶的飲用水為經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占47.7%;9572萬戶的飲用水為受保護的井水和泉水,占41.6%;2011萬戶的飲用水為不受保護的井水和泉水,占8.7%。
使用水沖式衛生廁所的8339萬戶,占36.2%;使用水沖式非衛生廁所的721萬戶,占3.1%;使用衛生旱廁的2859萬戶,占12.4%;使用普通旱廁的10639萬戶,占46.2%;無廁所的469萬戶,占2.0%。
因為看得見、摸得著,大都從“村容整潔”著手,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我認為,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今明兩年要解決好飲水困難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提高6000萬農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因地制宜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廁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建設美麗鄉村。
一些地方還為了村容村貌的整潔、美觀,委托建筑設計機構設計統一的農房樣式供村民選擇。這些由城市建筑設計機構設計的農房一般帶有歐式風格,并且強行推廣,農民建房必須從中選擇,這就造成一些農村建筑歐化現象泛濫,民族風格逐漸失去主導地位,實際上不倫不類。
一些地方在小村并大村過程中強行讓村民上樓,不僅增加了村民的生活成本,極端地區并村后最遠的土地距離村莊遠達10公里,這又增加了勞動成本。
第二,引進資本下鄉,大量流轉土地。這樣會帶來很多隱患,因為資本下鄉必然對土地非農化有所要求,此外,一般種養項目盈利水平很低,企業很難從中獲得超過農民自己種植的收益。于是,企業就搞農產品加工業或者綜合體(聯合體),比如旅游、康養、房地產(小產權房或利用農業工具房用地)等。
第三,農業旅游化。搞田園綜合體,在一個較大的區域或者流域,依據當地資源的獨特優勢而建立起來的集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初加工)、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體驗、農業教育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多主體組織系統。田園綜合體所開發利用的不僅僅是農業生產資源,還包括山嶺、河流、湖泊,甚至寺廟、牌匾、名人故居、農民住宅和地方美食、習俗、戲曲等。
此外,各地基本都是采取招商引資的方式,農民僅僅是土地的提供者。而且,由于各地在建設田園綜合體時主要側重于旅游以及與之相關的房地產,農業反而成為附屬產業。
第四,農業公園。在一定區域內,以農業及其設施景觀為主,輔之以其他自然、人文景觀,集旅游、休閑、采摘、教育、科普等功能為一體,是綜合性很強的特殊公園類型。
農業公園的本質是把農業資源用于旅游和休閑,即使從全世界情況看,農業公園也主要是展示本區域農業發展的成就和特色,其產品生產功能并不突出,2018年以來,很多地方把農業公園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從而掀起了一股農業公園建設熱潮,其目的是不可能達到的,只能削弱農業基礎地位。
我們要充分發揮農業多功能性,通過農業“三產化”提升農民收入水平。同時,優美的生產、生活環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是人口大國,“大國小農”的國情要求一定要從農產品供求的大局出發,掌握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節奏,尤其要嚴防農業過分“三產化”。
二、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特點和結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今明兩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三農”領域有不少必須完成的硬任務。黨中央認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復雜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進一步統一思想、堅定信心、落實工作,鞏固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發揮“三農”壓艙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為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基礎。
《意見》提出,一要聚力精準施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咬定既定脫貧目標,落實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主攻深度貧困地區,著力解決突出問題,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
二要夯實農業基礎,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穩定糧食產量,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
三要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加強農村污染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強化鄉村規劃引領,加強農村建房許可管理。
四要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支持鄉村創新創業。
五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鄉村發展活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
六要完善鄉村治理機制,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增強鄉村治理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動平安鄉村建設。
七要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發揮村級各類組織作用,強化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八要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保障,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發揮好農民主體作用,讓農民更多參與并從中獲益。
我們知道,大部分一號文件都是部署本年度的農業農村工作,但今年的一號文件主要是管2019年和2020年兩個年度的。我總結了一下,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創新點有:
第一,明確提出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啟動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開展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2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要突出抓好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不斷提高農業經營效率。
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雙層經營體制的演變。
1991年11月29日,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起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要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逐步充實集體統一經營的內容。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合算的事,鄉村集體經濟組織要根據群眾要求努力去辦。要做到集體財產有人管理,各種利益關系有人協調,生產服務、集體資源開發、農業基本建設有人組織。
1998年10月14日,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長期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要管理好集體資產,協調好利益關系,組織好生產服務和集體資源開發,壯大經濟實力,特別要增強服務功能,解決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困難。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條明確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
2008年10月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各種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提高組織化程度。
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農業經營方式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賦予雙層經營體制新的內涵,是指在鞏固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包括各類合作社。
2016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省級政府要對清產核資工作作出統一安排,從2017年開始,按照時間服從質量的要求逐步推進,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
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經開展這項改革的村鎮,要總結經驗,健全制度,讓農民有更多獲得感;沒有開展這項改革的村鎮,可根據群眾意愿和要求,由縣級以上地方政府作出安排,先進行試點,再由點及面展開,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改革。
下面我們來談一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創新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核心和基礎。要尊重和保障農戶生產經營的主體地位,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充分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潛能。
努力提高農戶集約經營水平,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家庭農場的發展趨勢是聯合與合作,龍頭企業的發展趨勢是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是農業中的現代企業制度。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第二,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提出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科學確定國內重要農產品保障水平,健全保障體系,提高國內安全保障能力。將稻谷、小麥作為必保品種,穩定玉米生產,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最早提出糧食安全問題,指出在正常情況下,糧食自給率不低于95%,凈進口量不超過國內消費量的5%。當然,現在我們不這樣提了。
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第三,針對近年來的農產品供求形勢,尤其是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提出加快推進并支持農業走出去,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主動擴大國內緊缺農產品進口,拓展多元化進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國農業企業集團,提高農業對外合作水平。
我們來看一下2018年農產品進出口情況:
2018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額2168.1億美元,同比增7.7%。其中,出口797.1億美元,增5.5%;進口1371.0億美元,增8.9%;貿易逆差573.8億美元,增14.0%。
谷物:2018年,谷物進口2050.2萬噸,同比減19.9%,進口額59.4億美元,同比減8.5%;出口254.4萬噸,增57.4%;出口額11.0億美元,增38.4%;凈進口1795.8萬噸,減25.1%。其中,小麥進口309.9萬噸,同比減29.9%;出口28.6萬噸,增56.4%。玉米進口352.4萬噸,同比增24.7%;出口1.2萬噸,減85.8%。大米進口307.7萬噸,同比減23.6%;出口208.9萬噸,增74.6%。大麥進口681.5萬噸,同比減23.1%;出口91.7噸,減1.9%。高粱進口365.0萬噸,同比減27.8%;出口4.8萬噸,增17.0%。
食用油籽:2018年,進口9448.9萬噸,同比減7.4%,進口額417.5億美元,減3.0%;出口119.5萬噸,增8.7%,出口額17.1億美元,增4.6%;貿易逆差400.4億美元,減3.3%。其中,大豆進口8803.1萬噸,減7.9%;油菜籽進口475.6萬噸,增0.2%。
食用植物油:2018年,進口808.7萬噸,同比增8.9%,進口額58.6億美元,增3.2%;出口29.6萬噸,增46.7%,出口額3.1億美元,增32.1%;貿易逆差55.5億美元,增1.9%。其中,棕櫚油進口532.7萬噸,增4.9%;菜油進口129.6萬噸,增71.2%;葵花油和紅花油進口70.3萬噸,減5.7%;豆油進口54.9萬噸,減16.0%。
蔬菜:2018年,出口152.4億美元,同比減1.8%;進口8.3億美元,增50.0%;貿易順差144.1億美元,減3.7%。
水果:2018年,出口71.6億美元,同比增1.2%;進口84.2億美元,增34.5%;貿易逆差12.6億美元,上年同期為順差8.2億美元。
畜產品:2018年,進口285.2億美元,同比增11.3%;出口68.6億美元,增7.9%;貿易逆差216.6億美元,增12.5%。其中,豬肉進口119.3萬噸,減2.0%;豬雜碎進口96.1萬噸,減25.1%;牛肉進口103.9萬噸,增49.5%;羊肉進口31.9萬噸,增28.1%;奶粉進口115.3萬噸,增11.0%。
水產品:2018年,出口223.3億美元,同比增5.6%;進口148.6億美元,增31.0%;貿易順差74.6億美元,減23.9%。
第四,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擴大“綠箱”政策使用范圍。按照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取向,完善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和大豆生產者補貼政策。
“綠箱”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服務計劃,提供沒有或僅有極微小貿易扭曲后果的農業支持補貼。“綠箱”政策是WTO成員對農業實施支持與保護的重要措施。
“黃箱”政策是指對生產和貿易具有明顯扭曲后果的政策,要求成員方必須進行削減。主要包括:價格補貼,營銷貸款,面積補貼,牲畜數量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補貼,部分有補貼的貸款項目。
“藍箱”政策是指與限產計劃相關的支付,可免予減讓承諾(如休耕地差額補貼)。
第五,發展壯大鄉村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因地制宜發展多樣性特色農業,倡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積極發展果菜茶、食用菌、雜糧雜豆、薯類、中藥材、特色養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產業。
創新發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業,大力挖掘農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強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商標保護,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
支持發展適合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經營的農產品初加工,支持縣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農產品專業村鎮和加工強縣。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產后損耗糧食約400億斤,馬鈴薯約1600萬噸,水果約1400萬噸,蔬菜約1億噸,需要1.5億畝耕地。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支持供銷、郵政、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等開展農技推廣、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烘干收儲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有數據顯示,物資供應、生產服務、技術服務、信息服務、金融服務、保險服務以及農產品運輸、加工、儲藏、銷售等這些生產性服務業每年需求量上萬億。
充分發揮鄉村資源、生態和文化優勢,發展適應城鄉居民需要的休閑旅游、餐飲民宿、文化體驗、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等產業。
加強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衛生、交通、信息、郵政等公共服務設施。
支持鄉村創新創業。鼓勵外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退伍軍人、城市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創新創業,支持建立多種形式的創業支撐服務平臺,完善鄉村創新創業支持服務體系。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返鄉入鄉創業創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第六,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全面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發揮村民委員會、村務監督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農村社會組織等村級各類組織作用,強化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完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建立第一書記派駐長效工作機制,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空殼村派出第一書記,并向鄉村振興任務重的村拓展。加大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伍軍人、機關事業單位優秀黨員中培養選拔村黨組織書記力度。落實村黨組織5年任期規定,推動全國村“兩委”換屆與縣鄉換屆同步進行。村民委員會要履行好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功能,增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全面建立健全村務監督委員會,發揮在村務決策和公開、財產管理、工程項目建設、惠農政策措施落實等事項上的監督作用。強化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功能,發揮在管理集體資產、合理開發集體資源、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作用。發揮農村社會組織在服務農民、樹立新風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七,研究起草農村宅基地使用條例。研究完善適合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特點的稅收優惠政策。2019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要結合本地實際,出臺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績考核意見,并加強考核結果應用。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出了今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
第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咬定既定脫貧目標,落實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確保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00萬以上。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廳字〔2017〕41號),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主攻深度貧困地區。瞄準制約深度貧困地區精準脫貧的重點難點問題,各級財政優先加大“三區三州”脫貧攻堅資金投入。解決實現“兩不愁三保障”面臨的突出問題,落實對特殊貧困人口的保障措施。
“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指不愁吃(主食細糧有保障)、不愁穿(衣服能夠自行購買,四季有換季衣服,日常有換洗衣服);“三保障”指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
“三區三州”,“三區”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區;“三州”指甘肅的臨夏州、四川的涼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還有解決“三類人”的問題。“三類人”指因病致貧人群,特別是重病和慢性病群體是下一步攻堅的難中之難,必須千方百計給予幫扶;因災和市場行情變化返貧人員,需要提高脫貧的穩定性;貧困老人。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支撐,要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發展。
第二,穩定糧食產量。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6.5億畝;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永久基本農田保持在15.46億畝以上;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好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近14億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穩定糧食產量,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
第三,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基本干凈整潔有序,村民環境與健康意識普遍增強。
第四,確保2020年農民收入實現翻番目標。2008年10月12日,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規劃了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是: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我們發現,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農村產業的各項措施就是為了提高農民收入。
第五,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出臺配套政策,指導各地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體辦法,確保政策銜接平穩過渡。加快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力爭2020年基本完成。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三、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
為什么要優先發展?1952-1997年,這46年間農民以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為國家工業化提供資金積累12638億元,平均每年274.7億元。此外,農民在土地、勞動力、資金等方面都有著很大貢獻。
怎樣優先發展?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落實“四個優先”的要求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同政績考核聯系到一起,層層落實責任。
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把優秀干部充實到“三農”戰線,把精銳力量充實到基層一線,注重選拔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充實地方各級黨政班子。
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堅決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改變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流動。
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領域和金融優先服務領域,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縣域新增貸款主要用于支持鄉村振興。地方政府債券資金要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
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實現從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完善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頂層設計,抓緊研究出臺指導意見和具體實施辦法。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宣講家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