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范永茂:打贏脫貧攻堅的持久戰,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

[ 作者:范永茂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5-05 錄入:王惠敏 ]

日前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情況。要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把扶貧工作重心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重點攻克“三保障”面臨的最后堡壘。

脫貧攻堅是決定我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貧困地區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能做到“三保障”將會標志著我國從根本上徹底解決貧困問題。

對于如何解決“三保障”問題,國務院扶貧辦近日做出部署,指出要加強部門統籌,明確工作標準和支持政策,充分發揮地方主體作用,統籌調度資金資源,配齊配強工作力量,逐項逐戶對賬銷號;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抓緊組織開展脫貧“回頭看”,穩定政策和工作體系,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

就如何做好脫貧攻堅的領導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強化作風建設,完善和落實抓黨建促脫貧的體制機制,發揮基層黨組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戰斗堡壘作用,深化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把基層減負各項決策落到實處。總書記的指示明確了在打好脫貧攻堅最后戰役中的黨委和政府的核心作用。

同時應清醒地意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都是持久戰,即便我們在2020年從數字上消滅了貧困人口,達到了預期減貧目標,該工作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還會面臨著挑戰,如何鞏固貧困地區的脫貧成績依然是任重道遠。

可以說,貧困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無論是在目前打好脫貧攻堅戰役還是在未來持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貧困治理網絡結構中毫無疑問需要黨委和政府發揮重要作用,比如政府對貧困治理過程的引導規劃作用和貧困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但又要凸顯鄉土社會的自主治理能力,進而實現貧困人群有能力內生造血持久鞏固脫貧的結果的發展目標。

脫貧攻堅戰略意在通過傳遞輸送有助于改善農村居民境遇的國家扶貧資源,當前以駐村扶貧形式撬動農戶內生造血能力就是例證。對于構建良好的貧困治理結構而言,在政府統籌引領下發揮村莊共同體自治能力、強化村莊共同體對農村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的溝通協調作用是脫貧攻堅戰略實施過程中的關鍵一環。

按照這樣的思路和原則,提升并鞏固扶貧成效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發揮政府主體的引導規劃功能,強化其在扶貧過程的資源配置、思想建設與質量監督作用并與貧困地區形成“伙伴治理關系”。具體而言,政府主體的資源配置作用體現為政府主體配置扶貧資源項目、實施資金分配,基本公共服務兜底,引導企業與村莊經濟合作社、農戶建立產業幫扶關系,較好對接減貧制度供給與農戶實際需求;思想建設要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為基礎、強調從思想教育層面激發并調動脫貧對象的內生動力,增強群眾“主人翁”意識;質量監督作用體現為政府主體強化對貧困治理結果的問責與政策內容的有效性,能鞏固脫貧攻堅的效果。

二是培育駐村扶貧干部村莊關懷意識與強化村莊共同體治理能力,加強這兩個維度建設改善貧困治理效能。要有一套把扶貧干部利益和脫貧成效相掛鉤的矛盾內在協調機制,激勵干部的脫貧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鼓勵他們的創新和擔當。鑒于貧困治理成效的鞏固需要考慮到因地制宜的幫扶、遏制脫貧群體因病返貧等現象發生的可能性,貧困地區在脫貧后也還需要增強在扶貧治理領域的自我管理、自我學習與監督管理能力,通過提升自治能力以更好地發揮其溝通政府主體、貧困戶的作用。

三是充分發揮區域特色優勢,通過因地制宜實施脫貧計劃、項目引進、人才回流等形式加強脫貧地區的地方建設、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從長遠的角度考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持續打贏這一戰役,更要在強化文化紐帶的基礎上尋找能夠體現村莊自身比較優勢的減貧發展項目,例如“飛地經濟”、生態扶貧項目、鄉村旅游業等模式。在打造村莊區域特色優勢項目的過程中,政府主體要引導村莊共同體通過農民經濟自發組織或村莊經濟能人(或稱鄉村精英)的聯系紐帶強化與貧困戶群體、非貧困群體的互動關系,促使貧困群體通過多元化的發展措施擺脫貧困生活境遇并持續穩定。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三上悠亚在线亚洲网站 | 一级按摩a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变态另类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se国产精品 | 日本免费三区激情视频在线看 | 天天狠狠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