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鄉村振興樣板
——宜豐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與思考
近年來,宜豐縣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扣“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目標,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生活富裕為根本,以鄉風文明為保障,全面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村文明進步、農民增收致富,探索形成了鄉村振興的宜豐方案、宜豐模式。
一、主要成效
201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9億元,綠色有機原料基地達到32.5萬畝,“三品一標”產品117個,率先在全省完成3.5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上圖入庫工作,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排名全市第一。農民合作社642家,家庭農場191家,其中2家入選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全縣建成秀美鄉村示范點11個、美麗示范風景線3條,七彩炎嶺被評為第二屆中國秀美鄉村百佳范例、江西省4A鄉村旅游點,醉美平溪、禪境洞山成為江西省3A鄉村旅游點。省市貧困村全部退出,全省脫貧攻堅績效考核中進入“好”的方陣。先后榮獲“中華蜜蜂之鄉”、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縣、省級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縣、全省農村清潔工程工作先進縣、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先進縣、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先進縣等榮譽稱號,“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通過驗收。中央電視臺兩次走進宜豐,深入報道鄉村振興典型經驗。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四精”標準,繪就美麗鄉村新畫卷。堅持精心規劃,制定《宜豐縣“整潔美麗,和諧宜居”新農村建設行動規劃(2017-2020年)》,將人文厚重、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村納入秀美鄉村建設范圍,對一般自然村列入新農村建設范圍。堅持精致打造,不搞大拆大建、不挖山填塘,注重文脈傳承和生態保護,以民俗文化館、廊道游園、茶館會堂、農家樂特色民宿加其它業態的“4+X” 模式推進秀美鄉村建設,打造了宋風劉家、魚樂新橋、七彩炎嶺、醉美平溪等11個秀美示范村莊,“4+X” 秀美鄉村建設模式成為各地競相學習借鑒的“樣板”。堅持精細管理,建立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將農村的基礎設施、服務場所等納入日常管護范圍,明確管護責任、資金來源、督查考核,實現管護無死角。強化精美呈現,按照“一村一景一主題”的要求,呈現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美麗容顏,比如,宋風劉家以宋風集市、宋風小院、腳店驛站、縣衙印象和古碼頭、老宗祠為文化主線,植入商賈小販、民俗演出、特色小吃、渡船古玩,再現宋代村落繁榮景象;魚樂新橋以魚樂、魚教、魚業、魚居為主題,建有漁趣花園、風情魚巷、釣魚基地、水上樂園等設施,呈現出江南魚米之鄉繁榮富庶景象。
二是強化產業融合,創造脫貧致富新生活。強化綠色、優質、特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形成了筍竹兩用、油茶、清潔生態養殖等六大支柱產業。強化觀光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發展,建成大片丹桂、葡萄、黃桃、火龍果等種植基地,大批秀美鄉村村民在家門口賣起了楊梅、獼猴桃及其它土特產,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創業。突出產業、就業“兩業”扶貧,設立扶貧車間、扶貧專崗、公益性扶貧崗位,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光伏產業,讓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充分就業創業,建檔立卡貧困戶5089人脫貧,脫貧率73.6%,貧困發生率降至0.84%,2018年度考評全市第二名。
三是優化人居環境,打造宜居宜業新家園。率先在全國“立規矩”保護天然闊葉林,率先在全省建成林區全覆蓋“天網”,推行補植復綠生態補償,全縣林地面積達到2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1.9%。開展“凈空、凈水、凈土”行動,首創生態警察中心,全域管控生態環境,依法關停取締32處非法采砂場,全面拆除禁養區養殖場,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空氣優良率穩定在90%以上。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推行農村垃圾第三方治理模式,在秀美鄉村示范點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推進“廁所革命”,899個新農村建設點完成村莊整治,如廁難、環境臟、村容差等問題得到全面改善。
四是推進農村改革,增添“三農”發展新活力。先行先試,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面的改革,不斷破除傳統農業生產經營理念束縛,釋放發展新動力。率先在全國開展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創新試點,創建全國五星鄉鎮農技推廣機構3個,農技機構及人員與龍頭企業、創業主體、特色產業實現深度融合,推動農業生產走向精準化、自動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推進了農村宅基地改革,依靠村集體組織和村民理事會,采取退出和有償使用相結合的辦法,嚴格執行農民建房“一戶一宅”,全縣拆除危舊房、空心房、違章房和“一戶多宅” 5029宗24.6萬平方米,既美化了環境,又為“三農”發展騰出了空間。推進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全縣2260處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管護主體得到了明確,農村小型水利工程“重建輕管”難題得到破解,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后勤保障。在豐產水庫灌區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促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
三、幾點建議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繼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后,我們黨在農業農村發展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飛躍,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總抓手。當前,宜豐農業農村工作還存在農業不強、品牌不響、人才不興等問題。因此,務必從組織、人才、產業、生態、文化五方面下功夫,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村局部美向全域美、一時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內在美、環境美向人文美、形象美向內涵美轉變,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樣板。
(一)夯實“基”,推動組織振興,讓鄉村的“堡壘強起來”。辦好農村的事情,關鍵在黨。黨支部是集體經濟運營創新的組織者、農民產業經營的組織者、黨的政策的堅定執行者,是鄉村發展與鄉村民眾的主心骨。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村莊里有一個強有力的黨支部,才能把準方向,走對路子,帶領群眾在小康路上快步前進。應選好農村黨組織的“領頭雁”,把政治素養好、帶富能力強、工作水平高的優秀黨員選任到村支書的崗位,建設堅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讓他們在村集體經濟發展、脫貧攻堅、掃黑除惡和新農村建設等工作中擔當實干,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全面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面消除“薄弱村”,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不斷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三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留住“人”,推動人才振興,讓鄉村的“人氣旺起來”。在干部配備和使用上應樹起“優秀干部到農業農村戰線去,優秀干部從農業農村戰場來”這個風向標,引導八方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鄉村振興的動能要靠農民這個內生動力來激發,特別是要靠對農村有感情、懂技術、會管理、熟悉市場的新型農民。富起來的農民,職業化的農民,正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加快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家樂、民宿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勵各類他們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鄉賢是鄉村人才資源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廣泛團結和引導更多根在農村、情系家鄉的成功人士,包括從鄉村走出去的干部、教師、醫生、企業家等新一代鄉賢,讓他們在經濟上帶動大家,在思想上引領大家,在行為上影響大家,在參與鄉村建設、農村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培植“業”,推動產業振興,讓鄉村的“經濟活起來”。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吸引力,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向鄉村聚集。但傳統土地家庭經營的耕作方式束縛了現代農業的發展,人力加牛耕生產方式肯定競爭不過機械化、電氣化為代表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方式,家庭小農生產下的農產品在市場經濟中沒有競爭力。所以,有條件的村可將村民承包地收回來,靈活采用集體經營、發包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戶獲得土地流轉費或分紅。積極探索以“三變”促“三變”,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促進“農村變城鎮、農業變產業、農民變市民”,讓農村資源要素更高效率、更高效益地流動配置,讓廣大農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紅利。應加快綠色有機(富硒)、油茶、中藥材、休閑農業等產業發展,培植更多農業龍頭企業和田園綜合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使農村從“種產品”向“賣產品”“賣風景”“賣文化”“賣服務”轉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四)塑造“魂”,推動生態振興,讓鄉村的“環境美起來”。文化是人們共同的精神記憶和情感紐帶,是推動發展更深沉、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沒有文化鄉村振興就沒有內涵。振興鄉村文化,既要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鄉土味道、鄉村風貌,保留其鄉村文化的精髓和內核,也要適應時代、需求變化,將現代精神、先進理念融入到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中。在推進秀美鄉村建設過程中,不宜片面地追求“高大上”的花園洋房式建筑,一味地進行破舊立新建設,而應注重人與自然、產業與村莊、農民與經濟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保持鄉村建筑風格的原汁原味,比如,古建筑、古樓牌、古樹、古井,這些都是農村群眾的記憶依托所在,是承載著村民們鄉愁情感的歸依,亦是農耕文化的歷史沉淀之根基,理應得到保護與提升,應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打造宜居住、宜養生、宜生活的新農村,讓農民群眾既“身有所棲”,也“心有所寄”。
(五)涵養“神”,推動文化振興,讓鄉村的“底蘊厚起來”。目前,一些鄉村存在鋪張浪費、婚喪大操大辦以及賭博、迷信等不良風氣,群眾深惡痛絕。對這些不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阻礙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舊風氣,必須堅決破除和摒棄。應充分發揮“四會共治”和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 開展好人評議、移風易俗等活動,興家風、淳民風,引導村民踐行新風正氣。運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陣地,加強鄉風文明宣傳,用當地百姓易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樣態表現出來,把老百姓身邊的好故事、好榜樣講出來、傳起來,把好的風氣種在農村、長到老百姓心里,讓農民群眾既 “富口袋”,也“富腦袋”,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鄉村落地生根。
作者系江西省宜豐縣縣委辦主任科員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