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縣:將易地扶貧搬遷打造成鄉村振興示范工程
鄖西縣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湖北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易地扶貧搬遷人數占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47.7%,是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縣。為高質高效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我們立足縣情實際,不斷完善安置點配套設施,狠抓產業發展,加強社會管理,圓滿完成25942戶70928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實現了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堅持因地制宜,打造適度安置新模式。全縣80%的貧困人口居住在高山、深山和土地石漠化地區,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存環境惡劣,自然災害頻發。就近選擇建房場地、建設配套基礎設施難度較大,不具備“一戶一基”條件。針對實際情況,我們把適度規模集中安置定為易地扶貧搬遷首選模式,以集中安置為主,分散安置為輔,依托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自然村和中心村進行適度規模安置,共新建集中安置點1116個,集中安置搬遷25531戶69561人,占易地搬遷總人數的98%。在方便生活的基礎上,安置點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做到“四個靠近”,即靠近產業基地、靠近工業園區、靠近旅游景區、靠近中心城鎮,既方便了群眾出行,又較好解決了就學、就醫、就業等民生問題。在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通過在村域內適度規模集中
安置,最大程度保存了農村的文化和傳統,便于鄰里之間相互照應,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獨居戶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堅持規劃引領,打造設施健全新環境。按照先近后遠、先易后難、分步推進的原則,全縣整合資金分三年推進安置點各類配套設施建設,切實改善安居條件。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貧困村通村通組水泥路、農村安全飲水全覆蓋和自然村通電通網等基礎設施“三提升”工程,著力完善交通、飲水、電力、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補齊網絡、文化、教育、醫療等領域短板,為全縣84個重點貧困村配齊托兒所、衛生室、小商品和農資超市、群眾文化活動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滿足安置點群眾就近享有教育、醫療、購物、金融、文化體育等方面的服務需求,讓搬遷對象身在農村也能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著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后顧之憂”,著眼農村實際,全面推行安置點“七個一配套”建設,即一個共享欄圈、一個農具房、一個生態廁所、一個紅白理事房、一排路燈、一套環衛設施、一戶一分菜地,滿足群眾基本生產生活需求,得到了搬遷戶的廣泛認可。
堅持就近就業,打造立體產業新格局。圍繞“縣抓重點產業、鄉建特色產業、鞏固傳統產業、發展訂單農業、全域推進扶貧車間”的發展思路,發展壯大產業,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增收。通過產業“造血”、就業“儲血”,推動精準脫貧,提升脫貧成效。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依托龍頭企業帶面,合作社牽線,
精準對接農戶,企業與貧困戶簽訂種植合同,統一收購,累計發展紅薯、高粱、鐵掃帚等訂單種植基地3.3萬畝。對不具備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戶,采取土地、山林入股合作社或市場主體方式,參與產業發展,實行“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支部引領、企業能人帶動、貧困戶入股、村干部參與”模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全縣發放4.58億元金融貸款,支持1.2萬戶有條件的貧困群眾發展馬頭山羊、核桃藥材間作、香菇、茶葉等產業,扶持建設馬頭山羊保種繁育場8家、小單元養殖示范戶90戶,中藥材基地達15.6萬畝,茶葉基地達3.72萬畝。依托集中安置優勢,積極發揮農村婦女和弱勢群體的力量,大力發展特色手工業,在安置區建設竹藤編、織女繡、制鞋、釣魚鉤、電子元器件組裝等扶貧車間380個,帶動1.9萬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通過整合培訓資源,完善“校企合作”定向培訓模式,組織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開展就業技能培訓。深化拓展與廣東四市、天津、武漢、西安等地勞務協作,累計幫助4.5萬余人實現精準轉移就業。依托“綠水青山”生態優勢,結合七夕文化資源,通過發展田園綜合體、特色小鎮、休閑農莊、農家樂、民宿、民俗村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新模式,實現農民職業化、農村景觀化、農業休閑化,建設美麗新農村。
堅持群眾自治,打造和諧文明新家園。易地搬遷對象在搬遷前分散居住,生活習慣不同、文化素質參差不齊,為促進搬遷群眾適應集中生活,我們注重加強后期服務管理,不
斷提升群眾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探索推行“樓長”式管理,由村委會牽頭組織、安置點群眾推薦、鄉鎮審核培訓,選取服務意識強、素質較高、責任心強的人擔任該安置點的“樓長”。充分發揮“樓長”“社情民意信息員、政策法規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治安防范巡邏員、安全管理監督員、應急處置消防員、民生保障服務員、文明新風倡導員”的“管家”作用,構建服務管理長效機制。結合宣講巡演、文化下鄉等活動,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精準扶貧十大模范人物”百場宣講和鄖劇《魏登殿送禮》百場巡演活動,深入挖掘宣傳基層一線無私奉獻、自主創業、不等不靠的脫貧先進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感化周邊人。完善“鄰里守望公約”“居民十不公約”等村規民約,教育引導群眾自我管理、移風易俗、愛護環境、誠信守法。將傳立家風家訓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平安幸福人家”“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好鄉賢”等系列評選活動,傳遞正能量,弘揚新風尚。
作者系鄖西縣委副書記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