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三農工作重點是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在“兩個決勝期”的大背景下,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擴散至農村,現階段防疫、小康、脫貧的形勢都變得十分復雜嚴峻。
一、疫情之下鄉村振興面臨三大“戰役”
一是抗擊疫情的“持久戰”。
如果說城市是疫情防控的“主戰場”,那么農村便是“敵后戰場”。2019年末全國50多萬個行政村,農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近40%。加之我國農民工有2.88億人(根據2018年統計)春節期間大批返鄉,目前滯留在鄉村的人口更多,極大增加了疫情傳播風險。同時,農村防疫在阻斷傳染源、防疫篩查、病患救治等諸多方面能力有限,各地區農村防疫統一組織、安排的能力和水平差異較大,尤其地方政府相關部署和信息正式傳達給農戶還存在一定時滯,一旦疫情發生大面積傳播,后果不堪設想。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制約,改善農村面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
三是全面脫貧的“攻堅戰”。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目前還有近300萬農村貧困人口沒有脫貧,還剩下50多個貧困縣尚未摘帽。三農領域的脫貧攻堅已經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農村大多數貧困人口已經實現脫貧,2020年是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階段。
二、三大“戰役”背景下重新審視鄉村振興短板領域
農村基礎設施缺乏、公共服務落后是農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民生問題,也是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最直觀的表現。疫情防控仍然任重道遠,必須正視農村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建設發展不足和經營管理落后,重新審視鄉村振興短板:
一是人才資源欠缺。
多數村“兩委”成員數量僅5人左右且年齡普遍偏高,較難做到疫情等突發事件發生令行禁止。村域內村民小組和村莊較多且分散,有的多到有30多個村民小組,居民達數千人,農村基層現有治理體系在重大疫情面前很難形成有力防控,在上級決策部署落實,返鄉人員排查、檢測和上報,對農村群眾有效宣傳、動員、組織和服務能力等多方面均存在短板。
二是環境面貌落后。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截至去年底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整體普及率超過60%,農村廁所改造、農村廁所糞污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村莊清潔行動等多項措施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仍有部分農村存在畜禽糞便污染、垃圾圍村、上游排污下游洗菜的現象,極易滋生細菌,傳染病也容易流行。
三是醫療條件不足。
長期以來,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的三級診療制度形同虛設。據統計,2014-2018年,村衛生室數量呈斷崖式減少,村醫人數跌破90萬,一些山村根本沒有藥店或者衛生室,一個行政村往往只有1到2名村醫。很多農村醫療條件落后,口罩、消毒用品、體溫計、藥品等防疫物資極為匱乏,距鄉鎮路途較遠的農村,等村民反應過來時,已基本上是醫用口罩“一罩難求”。
四是信息傳播效率低。
疫情防控很多決策部署和信息主要通過電視、網絡、微信和人際傳播。在農村,各類信息傳播媒體渠道,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覆蓋率相對較低,加之地方政府在發布防疫重要決策部署時普遍存在時滯現象,村民對大眾媒體廣泛傳播的信息關注度和信賴度普遍不高,另外農村很多老年人對新聞傳播、網絡和微信的使用不頻繁或不使用,導致他們不能及時準確獲知國家相關決策與信息,使農村政策和信息傳播效率大打折扣。
三、疫情之后怎么辦?聚焦鄉村振興五大著力點
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指出:要聚焦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后堡壘,結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三大“戰役”交織之下,農村防疫所暴露出的短板將是下一階段鄉村振興精準發力的基石。立足發力點,聚焦實操,應該至少做到“一次升級、兩大行動、三級診療、多點宣傳、5G布局”。
打好鄉村振興的“感情牌”,留住人才可以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實現農村人力資源的一次性升級。
首先,妥善安置好因疫情造成失業的農民工。關心他們的健康和生活條件,并做好安慰和引導。對于暫時無法外出并愿意找到工作的農民工,在家鄉附近提供一些當地的工作。
其次,留下本土人才充實鄉村建設隊伍。利用優質資源和政策,吸引復合型人才,激活新思維、新理念、新業態,帶出鄉村振興新活力。
最后,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進入農村。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支撐長效機制,將派駐、培養、掛職鍛煉等方式統籌結合起來,多渠道引流人才開展農村治理工作,建設優秀基層治理團隊,完善基層干部培養培訓制度,穩步提高村干部待遇。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勢嚴峻,更加凸顯了全國農村公共衛生中的防疫隱患。當下不僅要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更要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和“村莊清潔”行動兩大行動,著力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一方面,“廁所革命”是民生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標志性意義。面對各地區“一刀切”式改廁問題,要加大政府監管力度,統一改廁工作標準,統一考核驗收標準,因地制宜實施改廁。
另一方面,實施村莊清潔行動是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建立村莊清潔行動常態長效機制和獎罰有則的激勵機制,重點做好“三清一改”,及時跟進抓整治,形成常態長效機制,對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塑“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赤腳醫生”三級醫療體系,組成多層次、專兼結合的工作隊伍,對村莊和農村家庭進行全覆蓋。
全方位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救治能力。
鄉鎮衛生院較陳舊、落后的醫療設備難以承擔繁重的新冠肺炎防治任務。下一步,應當分步驟、有重點按照國家基本標準,各個鄉鎮打造一批硬件設施基本達標的鄉鎮衛生院,全方位提升基層醫療救治能力。
配齊村衛生站醫療物資儲備。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目前主要依托鄉鎮衛生院,而最基層的村衛生站在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方面還需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注重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物資供應、鄉村醫療隊伍的建設、制度和服務供給的創新,為農村醫療衛生提供更好的保障。
打造赤腳醫生2.0。
在廣大農村地區,在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農村家庭是衛生突發事件的避難所,農民在家里能得到來自家庭成員的基本護理。因此,建議仿效上個世紀的赤腳醫生制度,加大全科醫生的教育培訓,儲備一批農村全科家庭醫生,打造赤腳醫生2.0。
教育引導群眾革除陳規陋習,弘揚公序良俗,培育文明鄉風。通過循環播放廣播、編印宣傳資料、印發倡議書和公開信、完善村規民約、電話微信通知等多種方式,加強農村地區防控信息通報、防疫知識宣傳,健康衛生普及,增強農民群眾健康意識、防病意識、清潔衛生意識。教育引導農民自覺踐行科學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不隨地吐痰,戴口罩,勤洗手;及時清理垃圾,分類進行投放;及時清掃禽畜糞便,不亂倒生活污水;不亂停亂放、亂寫亂畫的良好生活習慣。
切實貫徹落實《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在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著力打造“互聯網+三農”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鄉村治理數字化。確保農村網絡提速升級、光纖入農戶,積極探索5G技術運用于農村公共衛生應急領域,打造遠程醫療,提升農村基本醫療服務能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