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中市平昌縣青鳳鎮楓香村為例
一、 課題的研究背景
鄉村振興是一項涉及文化、經濟、政治、生態、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系統性工程,鄉村建設也不是簡單的各元素的拼湊,而是協調融合發展。在現代化、城鎮化、市場化的進程中,鄉村價值追求也處于大變遷中,鄉村文化同時面臨各種沖擊,日益呈現出衰落之勢。如果作為守望者和建設者的村民對鄉村文化失去信心,鄉村社會將喪失文化強有力的支撐,承載著人們美好愿望的鄉村振興將更加難以實施和實現。因此人在、心在、價值追求在,鄉村傳統文化就不會消失,作為中華文化根脈的鄉村傳統文化也不會輕易地被城市文化所替代。即使鄉村社會如何變遷,鄉村傳統文化也會以新的姿態、更頑強的生命力和更豐富的多樣性表現形式應對城市文化的沖擊,適應新的環境??鬃釉疲骸岸Y失求諸野”,鄉村文化獨特地位,也反映了其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坝浀米∴l愁”這是很多人對鄉村傳統文化最強的愿望,說成是底線也毫不為過。因此需要深入鄉村內部,總結提煉鄉村的傳統文化資源,發現與呵護村落內生性源動力,從而振興鄉村。
平昌縣青鳳鎮楓香村(曾被評為省級“四好村” )幅員2.86平方公里轄5個社,357戶1118人。近年來,平昌縣青鳳鎮楓香村采用四個全覆蓋(產業覆蓋到村;硬化路覆蓋到社;危舊房改造覆蓋到戶;能力提升覆蓋到人)+能人帶動+機制創新的思路,整體推進鄉村振興。但這些“硬件”建設,只為鄉村振興打造了一副軀體,少了關鍵的靈魂——文化。楓香村是一個主打旅游扶貧的示范村,眾多旅游景點雖然是文化,但總讓人覺得少了點內涵即鄉村特有的文化味道。對于任何鄉村,文化都是抹不去的符號,是振興的根。
二、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21世紀以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我國鄉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衰落趨勢,村落空殼化、鄉村人口老齡化、鄉村收入相對較低,文明進程慢于時代的發展等現象日趨嚴重。有人認為鄉村是落后的,必然被城市所替代。事實上,城市化并不是“城市消滅鄉村”,而是讓城市和鄉村根據自身特點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由于鄉村的衰弱,需要城市帶來“春風”,讓老樹根上發新枝。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踐,鄉村文化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傳統文化不完全等同于歷史傳承下來的日常生活方式與慣例,而是被人們有意識挑選出來的為自己服務的符號,鄉村傳統文化因子被重新連接,對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僅激活了文化發展生命力,鄉村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
楓香村是最近幾年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過度時間短,獲得的成效較好,因此可以很好的最為一個范例解讀鄉村傳統文化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以小見大,審視楓香村的發展,總結更多的經驗、路子助力鄉村振興。
三、 課題研究對象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幾年前的楓香村還是一窮二白的景象,沒有絲毫城鎮氣息,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看的是黑白電視、看的是山外山、田外田……如今的楓香村卻是大變樣,在文化建設方面,楓香村采取了“中西并用+古今并施”的方針。
(一) 楓香村之前的傳統文化狀況
由于現代化的不斷推進,該村傳統文化呈現出消亡的趨勢。
1, 鄉村傳統物質文化的丟失
一方面,是由于村民的思想觀念在外來文化沖擊下發生改變,以祠堂、戲臺、寺廟等為代表的傳統鄉村公共文化空間逐漸走向衰敗。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一些傳統手工藝品競爭力不斷下降,傳統的手藝人面對生活壓力,被迫選擇放棄傳統技藝,技藝傳承出現了斷層,自身創造力被大大削弱,甚至不能滿足自給自足。而市場經濟的商品多以物美價廉的形態出現在人們視野中,一些例如石磨、木風車、石碾等傳統手工成品被工業電氣產品取代。
2, 村民文化與價值觀的改變
當下,在現代化、城鎮化、市場化的進程中,村民的價值觀也處于過渡中,在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開放環境下,過度追逐現代元素,將會讓鄉村文化原有的價值理念顯得蒼白無力。
若沒有文化做支撐,即使物質再發達、再豐富,也只不過是華麗的軀殼,沒有內涵,少了靈魂的它,經不起歷史的風吹雨打。
(二) 楓香村為什么能依靠傳統文化獲得發展
1. 對教育的重視
村小的責任不僅是培養好新生代,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村民的作用。近幾年,青鳳鎮加大對楓香村教育資金和資源的投入,改善了該村的教育條件,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孩子們及村民的文化水平,增強了他們文化意識和主體意識。難度較大的思想觀念的轉變的公關,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勝利。“大人們做得不對,小孩子們要說!”這是許多家長不得不面對的“新型教育”。
由于鄉村傳統文化建設主體的變化,所以,需要根據不同群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針。針對留守青壯年婦女,村里利用農閑時間,通過集中開短會學習、村領導班子訪談、開展適合其參與的公共文化娛樂活動等方式,使其在參與中提高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信、自覺、創新意識。針對留守老人,由于其身體因素,只能做一些比較輕松簡易的農事及家務,楓香村的老人較多,但是畢竟是在一起生活了很長歲月,因此老人間的情誼非常厚,他們經常互相拜訪,坐在一起交談,利用這些方面的關系,楓香村采用了直接的經濟福利補貼、走訪式交談、發宣傳單等方式,在拉近距離的同時,逐漸影響老人們的思想觀念。
2. 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文化就像是遺傳基因,楓香村的文化“血脈”地傳承,有一下幾個方面的涉及。
一是每個家庭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的家訓、家風、家教傳承。這三個方面直接影響家庭甚至家族形象,因此村民歷來注重對自家形象的塑造。
二是注重對“鄉賢”的培養,鄉賢是否有能力或被承認直接關系到整個村的凝聚力。由于鄉村的治理和城市不一樣,鄉村治理為面對更多復雜事情要求更加的精細,涉及到了家家戶戶、每位村民的問題。因此需要由鄉賢來做好銜接,讓國家政策、重大村事決議能讓每位村民知道及理解。以前的楓香村,鄉賢一般由兩種人擔任,一是村委會,該村的村官是由村民直接選舉或推舉本村優秀村民產生,因此村委領導班子不負眾望,努力為村民干實事,另一種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進過歲月的鍛煉,說是德才兼備也不為過,因此他們具有很大的話語權,最重要的是,老一輩的鄉賢非常注重傳統文化的守護?,F在的鄉賢評選要求放寬了,除了必要的德才兼備外,還需要對本村發展有較大貢獻。
3. 對鄉村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入挖掘
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挖掘不僅是對鄉村文化資源種類、數量以及存在狀態的了解與重塑,更是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經濟價值的再認識。梳理文化資源,制定系統性的規劃和保護措施顯得至關重要和迫切。楓香村為此進行了“清單式”建設,大到興建土木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錄與保護,小到族譜的編撰,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該村從身邊、從生活開始。
4. 對市場的運用
在鄉村傳統文化的重塑過程中,楓香村鼓勵在鄉村文化資源開發、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產業的經營等環節引入市場機制,讓市場成為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通過承包、合作、股份制等機制,將資本、資源、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技術、人才等引入村中,推動鄉村公共文化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市場的引入,為鄉村建設帶來活力的同時,楓香村借助外力也實現了轉型升級。值得一提到的是,“互聯網+”的引進,將村內特色產業打開,將鄉村文化從保守、封閉的環境下解放出來,楓香村的特色專屬文化、特色產業積極面向市場、融入市場,用市場的力量整合鄉村傳統文化資源,匯集文化力量,從而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需要。
5. 對鄉土文化的堅守和復興
農耕文化絕對不是“土得掉渣”的文化,它反而蘊含著深奧的人生智慧。古代陶淵明“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的詩句,近代曾國藩家族“有子孫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的楹聯,都是在追求一種物質上的自食其力與精神上的充實完滿,田園與都市、守耕與漫思相得益彰。在習近平看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是辯證法的觀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睙o論何時鄉土文化都不能丟,丟了就等于丟了記憶,失掉了根基,這或許就是為什么楓香村至今仍然守護著那棵被大風攔腰折斷的有幾百年樹齡的楓香樹樁、無論如何都放不下那些農耕工具、忘不掉那些為人處世規矩的原因吧。
四、課題研究的特色及價值
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發展方針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鄉村文化建設要求,鄉村文化是鄉村的靈魂,而鄉村傳統文化又是鄉村文化的母根,根深才能葉茂,它不僅是村民的精神之源,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如農業生產遺跡、古宅民居、木雕、石刻、剪紙、生產生活工具等物質文化遺產,節慶、民俗、禮儀、曲藝、家規家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要求我們在呵護的同時還需傳承與發展,我們在創造這些文明的同時,它們也在反哺我們。
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明白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先祖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勤勞汗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奇跡,現在的我們在驚嘆的同時應該珍惜,汲取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厚重遺產和磅礴力量,接下實現鄉村振興的時代重任。
“我們既要發現鄉村價值,又要分析鄉村文化的載體,揭示鄉村價值體系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使更多的人明白我們應該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懂得如何在鄉村發展中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朱啟臻說,“讓村民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也能充分體驗到鄉村文化可以帶給他們實實在在的好處?!?/p>
五、課題反思與總結
(一) 鄉村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無論是把其他地方成功模式還是城市治理成功經驗亦或是個人、團體設計的模式都不能照搬到鄉村建設上,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第二,在保持文化品質特性的同時,在不觸碰該村的底線情況下,應該允許對一些鄉村的村落傳統文化有創新性的繼承。
第三, 按照自然生態、人文生態和產業業態,三態并重的整體發展模式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開發與建設。
第四,現代鄉村建設不應該“城市消滅鄉村”,而應讓城市和鄉村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長和諧相處。
(二) 本次課題研究不足
1. 本次課題研究基于作者自身對該楓香村的認識,缺乏相關準確資料,及專業人士論證。
2. 缺乏數據支撐。
3. 內容可能存在不全面或詳略上的偏差。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