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鄉村振興。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明確將鄉村振興作為貴州新“三大戰略”中首位度戰略。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定為2021年八個方面重點任務之首。“雙循環”背景下,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要重點做好三篇文章。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文章
充分正視差異問題。既要防止脫貧早的地方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也要關注脫貧晚的地方受制先天條件而成色不足;既要關注脫貧是否穩定,也要關注就業是否穩定,是否有返貧風險;既要關注已脫貧的群眾,也要關注收入處于貧困線邊緣的農戶存在的致貧風險。特別要關注具有極高的返貧概率、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區間的人群,收入結構中依賴轉移性收入的那部分群體。
乘勝前進做好銜接。要保持過渡期內政策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確保摘帽縣不出現松懈滑坡。要摸清有返貧風險的農戶數量,做好規劃統籌銜接,把脫貧攻堅規劃需要持續推進的任務、工程、項目等納入鄉村振興規劃,繼續予以資金支持,使其長久發揮作用,充分發揮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央單位定點扶貧以及軍隊和社會力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
加大力度夯實基礎。要繼續改善脫貧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夯實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打通脫貧地區交通瓶頸,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設施農業建設,加強農田水利、農村供水、冷鏈物流等設施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持續推動扶貧產業發展壯大,提高產業化水平,完善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的機制,增強扶貧產業的競爭力。
做好從“扶貧”轉向“防貧”的文章
隨著絕對貧困人口的消失,扶貧的策略和扶貧治理體系也將發生變化,“扶貧”將轉向“防貧”,即防止貧困的發生和綜合救助。
把錢投在前端,解決未來貧困問題。要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脫貧地區孩子們長大之后有謀生的能力;探索養老制度、醫療制度、救助制度等各項制度緩解貧困、預防貧困的路徑,加快建成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激發內生動力,解決自我發展問題。激勵和約束并重,調整相關政策,形成有勞才有得、多勞多得的正向激勵,充分調動農民群眾依靠自身能力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防止“一發了之”(發錢發物)、“一股了之”(統一入股分紅)、“一兜了之”(低保兜底),防止形成“政策養懶漢”。要加強教育引導,強化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幫助農民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激發和增強勞動致富的熱情和信心。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促進貧困群眾摒棄陳規陋習。要加強典型引導,引導農民群眾向身邊人身邊事學習,營造勤勞致富光榮的社會氛圍。
攻堅相對貧困,解決精神貧困問題。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既要重視市場波動等經濟因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非經濟因素,也要重視產業更替等周期性因素和技術進步等結構性因素,既要重視貧困人口自身脆弱的客觀性因素和文化融入難等主觀性因素,也要重視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性因素。通過一些非經濟的手段,刺激相對貧困人群的精神需求。要從扶“志”入手,增強相對貧困者的自信心,解決深層思想問題,從制度本質上解決問題。
做好把田園綜合體打造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好路徑的文章
未來新鄉村是傳統鄉村的飛躍。這種飛躍,以社會形態的轉型為基礎。從總體上看,田園綜合體的創建就是要推動傳統鄉村向未來新鄉村的轉型發展。
塑造新主體。田園綜合體的產生與發展,源于現代鄉村新型農業產業的不斷創新與發展,呈現開放與包容特點。如湄潭縣核桃壩村農戶與外來經營主體以茶葉為載體,通過合伙、合作等方式組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了鄉村農戶與外來經營主體的結合,支撐了田園綜合體的發展,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融入農民而不是擠出農民。
推動新轉型。傳統鄉村是為農戶自我服務,田園綜合體服務形態變化,服務對象轉型,由自我服務到為新型主體服務,為社會提供綜合服務。服務方式創新,為新型農民創新創業提供服務,為市場提供有機農產品、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綜合性服務。
實現新融合。打造田園綜合體,要推動現有自然生態、傳統農業產業、傳統鄉村文化資源融合創新。例如,黔東南州雷山縣麻料、控擺、烏高一帶的村落充分利用苗族銀飾鍛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力發展銀飾創意加工,成為遠近聞名的“銀匠村”。
展現新窗口。一個農業文化遺產地就是一部農業發展縮影,是青少年了解中華農耕文明的窗口。通過優化生態系統,打造生態鄉村;通過創建文化體驗產業,打造文化鄉村;做好立體的多門類景觀設計與效果展現,打造景觀鄉村;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田園綜合體的運行與可持續發展,打造產業鄉村。
謀劃新布局。一是落實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關于“強省會”五年行動提出要加快構建黔中城市群為主體、貴陽貴安為龍頭,貴陽——貴安——安順都市圈和遵義都市圈為核心增長極,其他市(州)區域中心城市為重點,以縣城為重要載體,黔邊城市帶和特色城鎮為支撐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大力推進旅游+多產業發展,集聚發展貴陽-貴安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圈,形成環省域中心城市的鄉村旅游圈層。二是著力形成差異明顯的鄉村旅游目的地體系,推進安順、遵義、六盤水、銅仁、畢節、黔東南、黔西南和黔南八大鄉村旅游區建設。三是依托線性江河、重要山脈和交通通道,重點打造苗嶺—清水江、月亮山—都柳江、云臺山—氵 陽河、大婁山-赤水河、梵凈山—太平河-錦江、烏蒙山—北盤江、南盤江—紅水河、千里烏江、安順—興義峰林田園、長征文化十條特色鄉村旅游帶。
引領新創建。著力“三個跳出”開展創建:一是跳出傳統農業發展路徑,通過農業產業功能多元化創新,實現多元素融合,創新產業。二是跳出傳統農村,構建鎮村一體、村村一體、城鄉互動且特色鮮明、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新鄉村。三是跳出傳統農民,發展現代“業主型產業農民”,讓新型農民成為發展田園綜合體的產業大軍。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中共貴州省講師團〕副校〔院、團〕長,貴州省社科聯副主席,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日報》2021年2月1日 第10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