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指出,徹底撕掉千百年來絕對貧困標簽,實現從解決溫飽、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是“十三五”時期貴州發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三件大事之一。它深深扎根于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深厚土壤之中,其理論之源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理論之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現實之基是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脫貧攻堅的貴州之道,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跡的精彩篇章。
“以人民為中心”的扶貧減貧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堅持從人民立場出發,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扶貧開發作為“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舉全省之力向貧困發起“總攻”。省委常委會議定期不定期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省人大常委會開展“脫貧攻堅、代表在行動”活動,制定實施全國首部《大扶貧條例》。省政府每次常務會議至少有一個脫貧攻堅方面議題。省政協開展脫貧攻堅“百千萬行動”(百名政協主席掛幫百個貧困鄉鎮,千家委員企業幫扶千個貧困村,萬名委員結對萬戶貧困家庭)。市州黨委和政府每季度至少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兩次。貧困縣黨委和政府每月至少專題研究脫貧攻堅工作兩次,層層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設立省委、省政府“扶貧專線”,落實黨委主責、政府主抓、干部主幫、基層主推、社會主扶的“五主”責任,實現省領導包縣、市領導包鄉、縣領導包村、鄉(鎮)領導包戶、黨員干部包人“五包”責任鏈任務鏈。每個問題統籌建立部門和地方“兩本臺賬”,問題臺賬實行“雙管理三認證”,即地方和行業部門統籌負責問題的管理,省、市、縣三級認證銷號,壓緊省直部門和地方“兩個責任”,推動地方落實主體責任、部門落實監督責任,并與有整改任務的市縣、省直部門簽訂責任狀。
2014年5月率先在全國出臺《貴州省貧困縣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建立扶貧導向考核機制和差異化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減少貧困人口數量、提高貧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作為考核50個貧困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
建立扶貧導向激勵機制,鼓勵貧困縣“減貧摘帽”。對提前“摘帽”的縣鄉,保留原有扶持政策。并在產業發展、石漠化治理、水利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對“摘帽”縣、鄉優先安排。對發展成效顯著、提前“摘帽”的貧困縣、貧困鄉黨政負責人,經考核評定合格,優先提拔任用。
“以精準為原則”的扶貧減貧方略
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提出的“以精準為原則”的扶貧減貧方略,著力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有效解決了扶貧減貧工作中長期困擾的“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問題。
以精準為原則,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創造了“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精準扶貧四看法”,因實際效果好、群眾認可度高,在全省推廣運用。
以精準為原則,貴州對貧困戶實施精準分類。對有資源、有勞動力但無門路的“兩有戶”,大力實施產業扶貧,加快形成產加銷、貿工農相結合的產業體系;對因學、因病致貧的“兩因戶”,全面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實施中職免費教育,加大對普通高中階段教育學校、高等院校的農村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力度,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對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兩無戶”,通過“兩線合一、減量提標”的方式,以城鄉低保兜住底線;對缺基礎設施、缺技術資金的“兩缺戶”,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劃,解決基礎設施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志智同扶”的扶貧減貧行動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志”“智”同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將扶志與扶智的地位和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教育作為挖窮根的治本之策。壓縮行政機關6%的經費用于山區孩子們的教育,實施教育“9+3”計劃,加快學前教育和農村寄宿制學校標準化建設。實施農村學生營養餐計劃,以縣為單位實現了全覆蓋,實行免費中職教育,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行培訓。同時,全面實行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無障礙入學、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和學齡前兒童營養改善計劃,多輪次規范化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等。
堅持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樹立了文朝榮、黃大發、余留芬、鄧迎香、左文學等一批先進典型。
“全社會協同發力”的扶貧減貧格局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構建一個多方扶貧力量相互補充協同發力的“大扶貧格局”指示精神,順應廣大貧困群眾的現實需要和脫貧攻堅規律的內在需要,形成了多元社會力量合力協同共治和共同應對貧困問題的局面。
舉全省之力打好基礎設施、易地扶貧搬遷、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補齊農村飲水安全短板,實施扶貧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基礎設施建設、幫扶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四個聚焦”。開展漏評錯評錯退、農村危房改造不到位、扶貧資金使用不規范、幫扶工作不扎實、攻堅打法不精準等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把特色產業一個一個抓出水平、抓出規模。堅持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全面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著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從政策、資金、資源等方面集全省之力大力支持。
扎實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創建活動。截至2020年6月末,創建信用組124715個(占比76.58%)、信用村12925個(占比79.86%)、信用鄉鎮986個(占比72.88%)、信用縣(市、區)21個(占比23.86%)、信用市(州)1個。實行低保線和貧困線“兩線合一”,推進兩項制度有效銜接。以現代先進科技為手段,進一步提高扶貧信息化水平。深入挖掘公安、醫療、教育、銀行、工商、民政、住房等多部門有效信息,整合利用基礎地理、高分辨率衛星遙感、土地利用等數據信息,及時更新貧困戶基本信息,實時監測貧困戶脫貧進展。
大力實施強企幫弱縣、千企幫萬村,深入推進“三變”資產收益扶貧改革。
“多元路徑布局”的扶貧減貧體系
建立農村貧困人口“三重醫療保障”政策,全面推進鄉鎮衛生院遠程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探索開展農村貧困人口先診療后付費制度,將36種疾病納入農村貧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范圍。啟動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動計劃。
易地扶貧搬遷方面,“怎么搬”上形成“六個堅持”,“搬出來后怎么辦”上形成“五個三”,“如何做到融合”上形成“五個體系”,促進搬遷群眾盡快融入安置地的生產生活,全面提升搬遷成效。整合扶貧資金和相關涉農資金,集中火力攻堅。
實施結對幫扶、產業扶持、農村危房改造、扶貧生態移民、基礎設施“六個到村到戶”,使扶貧資源瞄準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群眾。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組組通”硬化路方面,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啟動實施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三年建成將近8萬公里,為持續脫貧創造必要條件。
作者系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中共貴州省委講師團)副校(院、團)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貴州日報 2020月12月30日 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