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朱啟臻:村落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 作者:朱啟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2-08 錄入:李珺 ]

村落是民俗傳承的空間

從自然村貌到農家擺設,從傳統節日到紅白喜事,從廟會祭祀到地方戲曲,從農家菜譜到傳統藝術,從傳說諺語到民間禁忌,無一不是展現鄉村意境的要素。這些要素隨歷史變遷和地域差異而變化,呈現著多姿多彩魅力無窮的鄉土風情。自然古樸的村貌和農家生活場景把人們帶入農家韻味的鄉村意境。在中國農村地區每一個大大小小村鎮,都有世代傳承千年的的民間文化,這些民間文化有在大范圍流傳的,也有的以局限于小區域形成地方性知識。對于在一定范圍內生活的農民來說,民間文化代表的文化傳統糅合了人們關于社會,生活、歷史的基本認同,同時也是關于以村莊生活為軸心的社區記憶的重要部分。是維護鄉村社會秩序的重要保證,也是個體人生意義,價值與倫理的重要源泉。所以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童年看社戲的場景在幼年魯迅的心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童年記憶里老榕樹下人們祈福和說書的場景多年后仍牽動著隔海相望的問胞的相思。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民間文藝活動和節日活動來理解村落民俗生活價值。

村落文藝生活的社會功能

對于村民來說,單純的日常接觸并不能滿足他們全部精神生活所需,還需要通過參加一些集體性的事務來確立他們作為村落成員的身份或地位。在這些集體性的事務中,最能夠增強村落集體凝聚力的就是民俗活動,其具體形式有很多種。比如在容易發生旱災的華北平原,遍及每個村落的求雨儀式是團結村落度過危機的集體行動;在貴州的苗族村落,至令還保留著祭冰雹神的習俗。許多村民認為這些儀式可以達到目的,因此,有人號召大家便會積極參與,其實,儀式固然源自對雨神的信仰,但更是對集體力量的崇拜。

鄉村藝術作為民俗文化的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俗文化的特征,對農民生活的意義不可忽視。“為什么當我們置身于民俗場景中才會感到鄉民藝術的展演特別有味? 鄉土社會與鄉村藝術,是文化語境與文化文本的關系,同時后者還是承納豐富歷史信息,具有神圣秩序意義和情感交流價值的象征性文化載體。應該說,這些“表演性”的民俗現象,同時還是在鄉村社會生活中與一般日常語言既不相同卻又相輔相成的特殊的交流工具,在村落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村民們在神圣空間中所上演的歌舞,構成了一種恢宏的敘事,用以認識與解釋人生、社會和宇宙的全部秩序。儀式過程所表達的那些特殊知識,是與他們特有的表演能力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能夠充分顯示出他們創造和傳承村落精神文化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種文化如果僅僅停留在“ 一種精英或士大夫的言論之中,這種文化就不能成為關乎民族命運的根性文化。民族文化應該而且必須在社會生活層面有所表現,才能成為民族的生命。鄉村文藝源自民俗活動,也只有參與到民俗社會活動中,鄉村文藝才能實現其社會功能。

村落文藝為什么受歡迎

我們關心這樣一個問題:鄉村文藝為什么會受到村民的歡迎?《向農民道歉》的作者野鶴講過這樣一個小故事中:王屋山上有個“張瞎子”,張瞎子懷抱一把三弦琴,走村串戶說書為生。王屋山方圓百十里的地盤上,家家戶戶都把張瞎子當成了一個寶。婚喪嫁娶,起房蓋屋,老人祝壽,孩子滿月,農家的紅白喜事,都盼望著能請張瞎子到家里來說上一場書。請的人多,張瞎子就一天兩場、 三場地趕場子,請他的農家用摩托車、三輪車、小四輪、農用車接他、送他。甚至于,有的人家怕誤場,提前一年跟他預訂日子,付他定金。縣新華書店的經理很羨慕張瞎子,他說張瞎子一年的純收人超過了縣新華書店全年的賣款。經理這么說的時候,經理的老父親就來氣,老父親說寫書的人比張瞎子還要瞎,他們哪能寫出張瞎子嘴里的景致來。張瞎子嘴里的景致,自然是趙莊、錢莊的俗事,是孫家的長、李家的短。但是,他把自己融人了長長短短的俗事,讓他自己也成了故事中的角色。

這個故事確實含義深長,對鄉村文化建設不無啟發意義。鄉村文藝之所以受到村民的喜愛,在于它源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而這種地方性的戲曲往往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征,首先,其內容是鄉土的,甚至就是老百姓身邊的人和事,讓人感到親切、親近。村落里的文藝演員就是本村村民,大家同樣會產生熟悉感、親切感。其次,其形式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像說書、地方戲、秧歌等,都符合鄉村娛樂習慣。再有就是演員忘我的感情投入,情真意切,“說起書來就什么都忘了”,能夠打動和感染觀眾。這些特點以及所產生的效果,是專業性、表演性的舞臺藝術難以達到的。此外,鄉村文藝往往是村民利用農閑時節進行排練和演出的,而演出內容反映的也是村落里大家熟悉的人和事,所以鄉村文藝真正是農民自己的文藝。

村落節日活動

1.村落節日的農業文化特色

中國傳統節日,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和農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漸形成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節俗活動,表現了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這從以下節俗活動中可見一班。春節前后的立春節,看風云,占天候,預測年歲豐歉。農歷二月驚蟄節令到來時,民間有預防蟲害,預占收成的習俗。農歷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不少節日如蠶月(小清明)、踏青節、禹生日、麥王生日、龍王節、清明等節日活動都與祈求豐收有關。農歷四月立夏的節俗活動大都是圍繞各地生產特點進行的。農歷五月盛夏之初,各種災害較多,俗稱為“惡月”,其節俗活動多與防病、除害有關。夏至許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祭祖習俗。農歷七月七日乞巧節,從牛郎織女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婦女乞巧習俗,反映了男耕女織的經濟生活。農歷八月是一年中的收獲季節。農民用新谷酬謝祖宗和家神。中秋節賞月、拜月、賞桂,有喜慶豐收的習俗。農歷十月一日,一些地區農民慶祝牛王生日,廣東有對牛不穿繩的“放閑”習俗,這是農閑之際向牛酬謝的表現,實際上是古代牛圖騰崇拜風俗的遺留。

2.復合的節日活動內容節日區別于常日的首要表現就是具有豐富的節日活動,正是節日活動把節日和常日區別開來。民間節日作為一種文化事物。有一個頗為值得注意的特點,就是它的復合性。“例如端午節,它既有劃龍舟、吃粽子等活動,又有飲雄黃酒、插艾蒿、掛蒲劍、貼鐘馗圖、小孩戴香囊和穿老虎腰肚以及出嫁了的女兒回娘家、鄰居互送節物等活動。至于一年之首的春節。活動時項就更加繁多了。這些民間節日從社會文化的門類說,它包括經濟、宗教、倫理、藝術、技藝等活動。它是許多文化活動的集合體,是民族又化的一種展覽會。

清明節的六大功能

以清明節為例,有人總結了“六大功能”:農時功能,娛樂功能,保健功能、紀念功能,悼亡功能和綠化功能。清明節最早是農事節日,從一些關于清明的農諺可以看出來,比如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懵懵懂懂,清明下種”“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等農諺,顯示了這一節氣特點,提醒耕者勿忘農時。這些都說明了清明節在農民的農事安排過程中所起到的報農時的作用。之所以把敬老也放在這個范疇里是因為在自給自足的手工業家庭經濟形態下。經驗是最重要的東西、而經驗豐富者多為老人,所以老人就是財富。因此人們總是把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希望寄托在老人身上。

祭祀是清明節的重要內容,祭祀不僅僅是懷念先人,更重要的是做給活著的人看,祭拜的儀式就像一座連接著生者和死者的橋梁,也同樣連接著歷史和現實,甚至會綿延以至將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如《論語》中所講就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孔子說“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也;欲言無知,恐不孝子孫棄不葬兒。”通俗地講,祭祖是為了使活著的人培養敦厚的道德和感念祖德的心態。整個清明節活動浸透著一種和諧的理念,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合二為一,包含了祭祖掃墓、踏青游玩等人文內容,呈現出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清明祭掃活動既能體現對家庭的尊崇,又能表達對祖先的感恩,還顯現對血脈親情的認同。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緬懷先人、悼念逝者的傳統節目,人們紛紛來到故人墓前祭奠,掃墓祭祖通常要焚燒冥幣、燃置香燭、燃放鞭炮,潑灑酒水、堆放食品等,寄托哀思,學習感恩。并擴展到細懷民族英烈。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進親情、滿足家族成員歸屬感的需要,密切人們的關系。清明節也培養人們面對生死達觀的心態,清明節是從悲到樂的節日過程,啟迪人們更達觀地對待生死,舒緩面對生死的緊張心理,清明節還具有對后代珍惜生命、承擔家庭及社會責任的教育功能:清明節帶子女掃墓祭祖是一種無形的情感培育,使其對人生意義、社會責任的認識更明確。他強調人倫、秩序,從要求愛自己的親人開始,然后愛他人,由近及遠,推已及人擴展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利他的價值觀念。李澤厚先生通過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研究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樂感文化”,即中國人總是愿意樂觀地姚望未來,這一點在清明節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追求樂感首先表現在節慶活動突出的慶賀和游樂兩大重題,以縱情的文娛活動展現和抒發人門的歡樂和喜慶,如放風箏,蕩秋千,踏青等活動。當然還有祛病驅邪、祈求福壽安康等這些世俗的渴求,也是樂感的體現,是對人間美好生活的渴望。

由此可見,村落節日生活不僅滿足了村民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還承載著傳播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成分的重要任務,而且是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技藝的延續空間。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專家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五月丁香久久激情 |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 | 亚洲|AV性色大片 | 五月婷婷之五月婷婷 | 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天美传媒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