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城市化的本質是回村模式,即不管你在城市干多久,最后還得回村。如果城市化的回村模式繼續,鄉村振興之路是無解的。”3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分論壇“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上表示。
關于鄉村振興的討論越來越熱,劉守英直言,從自己家鄉來看,百姓精神面貌和居住環境都有很大提升,但同時也有幾大問題值得關注,主要表現在人的問題、業的問題、地的問題,以及村莊的問題。
具體來看,“鄉村老人的絕望成為最大問題,政府應與市場地結合,提供更好的養老供給,解決地方養老院缺乏問題,解決老人老去問題?!眲⑹赜⑻岢?,小學在城市的年輕孩子中學可能回縣鎮,基本沒有從事過農業“70后”也可能像40后、50后、60后一樣回到鄉村,應該切斷回村城市化模式,“‘70后’在城市的生根顧慮,在城市的資本積累問題不解決,中國城鄉差距難以解決?!?/p>
劉守英表示,未來農民就業的機會主要在都市圈和城鄉融合地區,而不是回到鄉村增加就業機會。目前,農村主要問題表現在勞動力利用不充分,特別是老齡勞動力就業非常不充分。很多回鄉就業的勞動力從事臨時工作,但在縣城及以下行政區域,傳統鄉村地區可持續的工作機會沒有明顯增加。
談到“業”的問題,劉守英直言,中國農業的“業”問題不解決,農業回報難以提升,回報越來越低,就越沒有新的要素進來促進農業發展。他認為,一定要解決農業回報低、農業單一化、農業要素組合缺乏問題,“農業需要有一場要素重組革命,首先是土地問題,其次是農業經營者成長,再次是農業要素重組”。
他還提出,農村以外的需求會帶動農村本身的組合方式發生變化,農村農業發展應該順應潮流,針對妨礙發揮潛力的因素和體制進行解決,包括土地制度、移民等。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要素的組織方式相應發生變化,農村應發展好契約關系,靠法制保障契約。
以下為發言實錄
劉守英:十九大還是討論鄉村振興,我覺得越來越熱了,而且彌漫著一種浪漫的情懷,一種氣氛,這讓我們做“三農”的人是有一點擔心的。我正好是上周回到我的老家,回到老家以后,確實是覺得整個鄉村從老百姓的精神面貌和居住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們要觀察的一些憂慮的現象有幾點:
第一,人。最大的問題是鄉村老人的絕望,這是非常讓人心寒的一件事。二是年輕小孩。年輕小孩的問題我們原來一直講他們是留守兒童,現在很多孩子小學是被家長帶到城市,這些孩子家長實際是照顧不了的,初中回到本鎮,高中回到本縣。三是70后。70后到底是不是跟40后、50后、60后一樣回到鄉村,還是在城市里落下來,這些人基本沒搞過農業,也沒種過地。
第二,業的問題。整個中國農業的業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農業的回報是上不去的?,F在農業的問題越來越單一,回報越來越低,也進行了土地的流轉,也進行了規?;?,但是從事規?;倪@些人越來越內卷。農業的回報越來越低就越沒有新的要素進來來做農業。
第三,地。大量的土地被占用,主要是兩塊。一是農民的房子往路邊去蓋,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原來傳統農耕村落的聚落形態開始向更交通便利的地方轉變。二是墳地?,F在農村的墳地基本上把原來的菜地都占光了。
第四,村莊,農民過去積累的資本全部回到鄉村去蓋房子。
這四大問題看上去是鄉村問題,實際上是我們城市化模式的問題。城市化模式本質是回村的模式,不管你在城市干多久,最后還得回村。所以人、地、村、住這些問題如果城市化的模式繼續還是按照原來回村的城市化模式,我覺得鄉村振興的路是無解的。
我在這里面提到幾點。一是從70后開始,一定要切斷原來的回村城市化模式。40、50、60后這撥人肯定還是在鄉村落地養老了,但是如果70后還是不解決他們在城市的生根,他們在城市的資本積累問題,中國城鄉差別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二是我們現在要重點解決鄉村的老人問題。老人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我覺得是對不住這一代愛地、愛農,為國家做出那么大貢獻的人的。有三個問題,一是政府提供的這些公共品,農民最需要的是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生活。我們現在搞了很多工程的東西,但是跟老百姓的需求是不大的。二是養老供給。整個地方的養老院是極其缺乏的,完全靠政府來提供也是很難來解決的。政府和市場如何更好地結合,來解決老人老去的問題。三是農業的產業革命問題。一定要解決農業回報低、農業單一化、農業要素組合缺乏的問題。我覺得農業需要有一場要素重組的革命,當然首先是土地的問題,其次是農業經營者的成長,第三是農業要素重組。
最后我想講的是整個村莊適度的組合。很多人都在提意見,我非常反對大規模人群的集聚,比如以2、3個小隊村莊的集聚解決聚落的重新分布問題,這在農村也是非常大的一件事。也就是說,讓未來在城市落下來的人,農民回來是真正找鄉愁,而不是回到鄉村繼續看到鄉村破敗的景象的這種愁,這是不一樣的。我就講這么幾點,謝謝大家!
提問:我想問一下各位,最近農村那邊出現的一個新型合作機制,叫做股份合作社?,F在農村農業用地經營權和承包權是分離的,在這種情況下,您怎么看待新的股份合作社的合作機制?謝謝!
劉守英:我們有合作社,后來叫人民公社,后來叫集體,市場經濟起來之后,要素的組織方式相應就發生一些變化。土地一家一戶承包,但是現在種植的規模又超越了一家一戶,中間的利益關系怎么擺,各地就找到了這么個辦法。原來的土地作為一種權利放到生產組合當中去,并不是由原來的承包戶自己來耕作這塊地,而是他把這塊地放到新的組合當中,他來獲取一定的收益,農民就像股東一樣在各地都有一些實驗。及我的看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農村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一定會把契約關系發展起來,不僅僅是靠血緣、地緣把人們連到一起,要靠法制保障下的契約,里面要算賬,里面要有一個契約精神。很多地方搞了股份,如果既不公布賬目也不分紅,農民是不干的。你一定要能夠兌現,要有章程,權利要得到保障。不能一概而論。總的來說資源的組合超出了原來一家一戶一村的范圍,還是我的基本觀點,最重要的需求是來自于農村以外,這個需求的量會帶動農村本身的組合方式發生變化,我們應該順應這個潮流,針對妨礙發揮潛力的那些因素,體制機制因素,針對性的解決。包括土地制度,包括農用地管制,包括住宅,包括移民,都要應對相應的挑戰。目前來看,障礙還是不小的,跟喊的口號之間有很大的不一致。真要讓口號落地,就要針對性解決問題,解決那些妨礙我們目標實現的體制機制問題,有一些還要改相應的法律。
劉守英:現在有一種討論,從這兩年的數據來看,回鄉的農民是在增加的,但增加的回鄉農民到底去了哪里現在是要觀察的。據我所知,農民并不是回村也不是回鎮,確實一些縣一級的工作是在增加的,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農村現在主要的問題還是勞動力利用不充分的問題,而不是大量的人回到鄉村去從事農業和非農的工作?,F在整個農村里面的勞動力,老齡的勞動力就業非常不充分。有一些地方有扶貧工廠,實際上就是利用農村這些沒有充分利用的勞動力在從事工作??h一級以下現在很多回流的勞動力到底是否可持續,也是值得觀察的?;厝サ暮芏嗑蜆I的勞動力從事的都是一些臨時的工作,以及鄉村增加的很多項目,像土地整治、修路這些工程性的項目增加了就業機會,但是在縣城以下,傳統的鄉村地區可持續的工作機會實際上也沒有明顯的看出來增加。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未來農民就業的機會主要還是在都市圈和城鄉融合的地區,而不是大量的人回到鄉村增加就業機會。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鄉村發現轉自:財經網2021年3月20日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