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凌云:關于鄉村振興的模式與金融服務若干思考

[ 作者:凌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1-05-11 錄入:易永喆 ]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全國各地,因地制宜,已涌現出許多新模式,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振興畫卷。作為金融業,也要積極創新服務模式,促進鄉村振興。

一、鄉村振興模式

(一)旅游與農業融合模式—貴州“三變”模式

貴州省的舍亨村,立足旅游資源,實施產業富村、商貿活村、生態立村、旅游興村、科技強村,建設農耕文化園、百草園和百花園、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園,提升農業產業觀賞性、體驗性和科普性,實現了農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

舍亨村農民企業家陶正學,于2012年成立種植養殖農民合作社;后又成立了高原濕地生態農業旅游開發公司。通過合作社和旅游開發公司,舍亨及周邊村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河灘、自然風光和土地等,被量化成集體和村民的資產,再整合閑散資金和財政扶貧資金變成了村民和集體的股金。憑借自然條件優勢,引進經濟發達地區企業投入資本和技術,成立村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同開發村莊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村級經濟。如,農家旅館、農家飯店和特色種植養殖。

舍亨村的這種旅游與農業融合模式,又被專家們總結經驗為“三變模式”。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種模式有利于吸引人才集聚和資源集聚,解決農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三產融合”。

(二)“三融合”發展模式—浙江德清模式

近年來,浙江德清立足實際,根據鄉村發展的優勢條件和發展特點,探索獨具特色的“融合發展德清模式”,包含“產業融合”、“產村融合”和“城鄉融合”等三個層次。即:通過綠色化轉型、數字化提升,拉長特色產業鏈,實現“產業融合”;通過以產興村、以村促產,破解產業升級、村莊經營難題,實現“產村融合”;通過改革破壁壘、服務一體化,推動城鄉互促共進,實現“城鄉融合”。

1.突出旅游經濟發展。依托名山、濕地、古鎮等自然資源,充分發揮集體自然風光、民俗風情、農業產業、地理位置等優勢,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推進村莊景區化建設。積極發展現代高效生態等休閑觀光農業、休閑旅游、民宿等鄉村旅游項目。

2.突出資源要素配置。緊緊圍繞“富民強村”這一核心,有效整合資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資源。2015年起,德清縣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點為契機,全面激活農村產權收益;同時,充分發揮鄉賢參事會“優化資源配置,凝聚人心人力”的作用。

3.引進數字技術賦能。將數字技術與鄉村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業態、新動能。如,推動生產智能轉型,推動業態“鏈上嫁接”。此外,還通過數字技術打造可視化治理體系,構建“數字鄉村一張圖”。

(三)城鄉一體化模式—湖南“潯龍河”生態發展模式

早在2012年,湖南長沙縣潯龍河村帶頭人柳中輝開始打造生態藝術小鎮項目,并被列入長沙縣城鄉一體化試點示范目錄。項目從盤活鄉村資源和促進民生兩部分入手,率先破題城鄉發展瓶頸,形成了以教育產業為核心、生態產業為基礎、文旅產業為抓手、康養產業為配套,四大特色產業有機結合、相容并生的產業布局。

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通過推動土地集中流轉、環境集中治理、村民集中居住的“三集中”,實現村民的就地城鎮化;通過土地改革和混合運營,發展生態、文化、教育、旅游、康養五大產業,推動農民致富增收,逐步實現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陌l展目標。

1.土地確權。成立土地產權調查小組,邀請專業的測繪隊進行勘測,對村民組的四界范圍、林地、耕地以及塘壩、河流、道路等公共用地進行測量確認。土地確權登記,有效解決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糾紛。對農民的土地權利進行確權頒證,使其變為可交易、可轉讓的資產。

2.發展產業。產業是潯龍河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潯龍河抓住長沙近郊農村獨特的地緣優勢,兼顧農業、農村、農民利益,統籌生態、文化與小城鎮建設,布局生態產業、文化、教育、旅游和康養產業。產業之間形成了互為依托、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生態產業、文化產業、教育為基礎產業。

(四)“七化”發展模式—山東壽光模式

壽光圍繞產業的標準化、園區化、品牌化、職業化、市場化以及鄉村宜居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打造鄉村振興“壽光模式”。

1.產業標準化。部省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成立了4名院士領銜的67名專家團隊,啟動了118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研制工作。

2.農業園區化。自2018年以來,壽光市建設了占地3萬多畝的18個現代農業園區,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的轉型升級,一個大棚就是一個“綠色車間”,一個園區就是一個“綠色工廠”。

3.農產品品牌化?!皦酃馐卟恕背晒ψ詾榈乩順酥炯w商標,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落戶壽光,以壽光蔬菜為核心的千億級蔬菜產業集群成功入選全國首批50個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集群。打造了“七彩莊園”“壽光農發”等一批企業品牌以及“樂義蔬菜”“金彩益生”等一批蔬菜單體品牌,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達到16個。

4.新型職業化。壽光積極培育新型職業化農民,開展了30萬農民科技大培訓,吸引了一批80后、90后青年人才回鄉創業。

5.經營市場化。壽光拓展市場化經營體系,市場帶動是“壽光模式”的突出特點,在用好農產品物流園等傳統市場的同時,主動適應疫情防控形勢下農產品銷售由線下向線上轉移的新趨勢,與阿里、京東、拼多多、字節跳動等全面合作,通過線上渠道銷售的蔬菜占比大幅度提升。

6.鄉村宜居化。2019年,壽光市全面啟動“美麗鄉村”暨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三年行動,設立專項獎補資金;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全面實施農村廁所、道路、供暖、供氣、污水處理等“十改”工程,不斷推進鄉村綠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全覆蓋。通過堅持綠色發展道路,壽光著力打造了一個山清水秀、村美人和的田園村莊。

7.公共服務均等化。壽光還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準化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完善以市級公共文化設施為龍頭、鎮街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紐帶、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依托的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形成以城區文化輻射帶動農村,以農村文化豐富反哺城區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讓城鄉居民同享“文化陽光”。

(五)田園綜合體發展模式—河北遷西“花鄉果巷”模式

唐山遷西“花鄉果巷”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打造以生態為依托、旅游為引擎、文化為支撐和市場為導向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生態優良的山水田園,百花爭艷的多彩花園,碩果飄香的百年果園,歡樂暢享的醉美游園,群眾安居樂業的祥福家園。

1.推進一產現代化發展。依托水雜果良好的種植基礎,打造果品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包括水雜果產業種植、果品生產加工、冷庫倉儲物流、市場交易集散、果品展覽展銷會,建立產業新村。

2.推進農文旅產業融合。打造“新六產”鄉村發展新業態,重點打造六個層次的鄉村文旅產業:鄉村景觀、鄉村休閑、鄉村度假、鄉村產業、鄉村娛樂、鄉村聯動,實現鄉村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的重構。對22個村莊進行分類發展指引,構建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研學、交通、電商、度假、康養、體育、藝術、便民等十大類型。

3.推進村容村貌整治。按照鄉村振興生態宜居的要求,通過垃圾專項治理、農村污水處理、農村廁所革命、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提升村容村貌。

4.推進鄉村振興賦能。一方面,通過科技賦能。在示范區全面開展智慧生活、智慧生產、智慧服務、智慧管理,打造智慧鄉村。另一方面,通過教育培訓賦能。制定花鄉果巷振興學堂和開展小花小果能工計劃,旨在打造成為京津冀鄉村振興的研討高地、培訓高地、實踐高地。

(六)圍繞產業振興“抱團發展”模式—遼寧盤錦模式

近些年,盤錦市以建設盤錦鄉村振興產業園為突破口,把建設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將盤錦市打造成了一個產業振興的平臺載體,變投入為產出,走出鄉村建設示范、產業振興輸出的“盤錦模式”。

1.打造生態品牌。該市農業特色鮮明,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按照“打生態牌、走精品路,實施產業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水稻、河蟹、棚菜、鴨子特色生態農業。

2.打造特色產業。著力打造農業產業化,扶持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盤錦鴨子、盤錦大米、盤錦河蟹、盤錦棚菜等農業特色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目前,盤錦成為北方最大的糧食、河蟹專業市場。

3.打造“休閑旅游+農業”。依托農村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采取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辦法,發展集種植養殖、農事體驗、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于一體的各具特色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把種莊稼變為“種風景”,實現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觀光型休閑農業轉型。

4.打造高科技“5G”農業。借助5G+AI精準種植養殖、5G+無人機植保、人工智能病蟲害智能診斷,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打造高效農業。

(七)“水稻+”全產業鏈模式—四川崇州“天府良倉”模式

成都市崇州圍繞打造“水稻+”產業鏈,形成農商文旅跨界融合發展模式。圍繞種植一棵稻(水稻種植優化),做精一粒米(水稻精深加工),做旺一個家(稻鄉田園生活),最終落實一個夢(鄉村振興大計,美麗鄉愁夢想)展開。

1.水稻種植優化。通過與高校及社會水稻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發、科研育種,以優化種子篩選培育;結合農業科技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民建立合作模式,通過培訓、引導建立職業農民培養科學種植方式,在區域內布局農業社會化服務網點以建立就地服務體系,建立烘儲物流體系等產業路徑以強化種植環節。

2.水稻精深加工。建立水稻粗加工、精深科技加工產品體系及水稻周邊加工產品體系;建立一套從餐桌到田間的質量可追溯系統以保障產品品質;建立品質大米標準體系。

3.建設大數據運營平臺。與農業部信息進村入戶項目運營商—北京奧科美公司合作,建設“天府好米”大數據運營平臺。

4.打造一體化田園綜合體。依托川西林盤打造,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立足“稻田+”農創體驗,建設集國際竹稻藝術中心、稻作文化博覽園、稻作文創集聚區等項目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八)“黨建+”一體化老區振興特色模式—安徽省“岳西模式”

岳西縣位于大別山腹地,皖西南邊陲,是革命的老區。近年來,以黨建為引領,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紅色教育基地資源,將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黨建+”一體化老區振興特色模式。

1.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按照安徽省委組織部統一部署要求,依靠基層黨組織,建立鄉村信用評價體系,為引入資金注入鄉村振興奠定信用基礎。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農戶信息采集、建立信用檔案以及進行信用等級評定。金融機構根據農戶信用等級批量給予符合要求的信用戶額度授信,發放信用村建設貸款。

2.發展特色產業。突出大健康、大旅游、大數據、大農業等四大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產業發展格局。以“富裕黨員、合作社、公司等+貧困戶”方式發展特色產業。

3.打造智慧農村。充分運用現代農業科技,積極推廣智慧化農機、病蟲害遠程診斷、農用航空、精準灌溉等新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的在線監測、精準作業和數字化管理。

4.打造研學旅游項目。依托獨特的老區資源,打造以紅色文化傳承、軍事文化體驗、國防民防科普為主題的文旅項目,以此帶動休閑民宿康養發展。

(九)“五位一體”模式—河南省“孟津模式”

孟津縣作為河南省糧食核心區、現代農業示范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省級示范縣,近年來打造了一種具有區域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

1.農旅融合發展。充分發揮現代農業資源和都市近郊優勢,大力整合農業園區、田園風光、黃河濕地、經濟作為等旅游資源,深化農旅、文旅融合發展。如,打造孟扣路果蔬產業集聚群、小浪底專用線高效特色農業觀光帶,以及“多彩長廊”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等。

 2.吸引鄉土人才。孟津縣充分利用縣職教中心、各鎮黨校、各村“三新”大講堂、黨員教育培訓基地、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等教育資源,開展以實用技術為主的技術培訓,尤其注重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訓,已成為孟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力軍。此外,縣政府還專門出臺了《孟津縣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實施方案》等文件,從準入、稅收、土地、融資、激勵、環境等方面,制定了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針對性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

3.打造鄉土文化品牌。該縣以鄉愁、鄉情、鄉望為主題,集中展示河洛地區知名古建筑、古文化、古風俗、古技藝等,弘揚農耕文化和中原文明。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如牡丹畫產業等;還深入挖掘剪紙、雜耍、書畫、戲曲等民間藝術、民俗活動等。

4.改善人居環境。近年來,孟津縣通過開展垃圾清零、一村萬樹、廁所革命、拆違治亂等工作,使得鄉村生活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觀,打造出了設施完善、整潔干凈、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5.黨建引領鄉村治理。該縣不斷探索黨建引領的鄉村治理體系,初步構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打通了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同時也叫響做實了“有困難找黨員、要服務找支部”服務品牌。

二、鄉村振興金融服務若干思考

充分發揮金融促進鄉村振興的作用,不僅是金融自身創造價值的所在,而且是社會責任擔當。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不僅是“三農”領域,而且所涉及領域更廣、內涵更豐富、難度更大。鄉村振興的模式各異,因而金融服務的模式也應因地制宜、與時俱進。

(一)由支持單一農業產業經濟向服務發展農村多元經濟轉變

過去,在“三農”領域,金融機構提供的多是服務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資料的儲備和糧食收購等方面,金融服務經驗單一,缺乏服務農村發展旅游等多元經濟的金融產品和方法。隨著我國農村深化改革,鄉鎮企業、農民創辦的家庭手工廠、自主經營的“小賣部”“小商貿”還有“旅行社”等個體經濟發展起來。這需要金融服務模式的轉變,由單一型服務模式向綜合型轉變。

鄉村振興是我國農村的全面的振興,著力于“五個主要任務”,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這需要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務能力,需要金融服務的拓維升級。賦予金融機構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的更迫切、更深度的職責所在。

(二)由重點支持大城市建設向著力服務縣域農村經濟發展轉變

鄉村振興主要在縣域,縣域農村經濟發展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央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因此,無論是從政治的高度,還是經濟的角度,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都在縣域。

1.堅持服務下沉,制定縣域金融服務中長期發展規劃。一是鞏固和升級縣域金融服務機構。選配創新能力強、作風扎實的青年干部擔任縣域支行“一把手”,踐行新金融理念,運用現代金融科技,按照“精干、務實、高效”的原則,構建數字經營員工隊伍和管理模式,以破除過去那種粗放式的經營管理模式。二是明確縣域金融服務重點和目標任務。圍繞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支持鄉村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制定信貸投放、產品創新等目標任務,并分解到縣域機構網點和客戶經理服務團隊。三是完善考核激勵機制。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性任務,金融機構要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對縣域機構網點考核的最主要部分內容,并作為長效機制;加大激勵力度,績效激勵兌現到縣域機構網點和每個員工。

2.加強與地方政府部門的長期合作。鄉村振興是政策性很強的一項戰略任務,主要靠縣級以上政府部門來實施。因此,作為金融機構,一方面要注重對各地政府出臺的鄉村振興具體政策研究和把握,比如鄉村建設規劃、財政資金的投入、土地流轉以及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等政策。另一方面,做好金融服務對接。鄉村振興項目實施落地,不僅由政府部門主導推動,而且需要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有效的投融資服務。

3.建議監管部門適度放松國有商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縣域網點設置約束。鄉村振興的主戰場在縣城以下的鄉鎮和行政村,目前國有商業銀行,除農業銀行在鄉鎮設立機構網點,其它國有商業銀行通過上一輪大規模撤并,鄉鎮網點收縮。近年來,盡管通過搭建網絡平臺彌補缺機構網點的“短板”,但發揮的功能受限。因此,建議國家考慮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實際需要,允許國有商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在重點鄉鎮設立機構網點,持續向鄉鎮農村延伸金融服務觸角。

(三)由支持涉農單一信貸產品向農業產業鏈綜合服務創新轉變

目前,從全國各地鄉村振興模式分析,大都突破了原有的以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和農作物種植的單一化特征,而形成糧食和農作物種植、加工、銷售等農業產業鏈的發展態勢。這就需要提供的金融服務產品具有系列性,鏈接產業上、下游,形成資金要素閉環流動,對產業發展發揮有效促進作用。

1.搭建農業產業鏈生產經營信息平臺。充分運用現代金融科技,以數字金融緊密連接農業產業鏈各參與經營主體。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農業企業、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連接起來,形成信息共享平臺。一方面,各農業產業經營主體及時了解銀行信貸等金融政策、金融服務產品以及金融服務流程等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及時掌握農業產業鏈上下游生產、加工、銷售等經營情況,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

2.創新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將其信用引用到上下游企業及農戶的金融服務中。對農業產業鏈中的應收、預付和存貨等提供精準的結構性綜合融資解決方案;同時,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獲得其上下游企業和農戶等客戶資源,推動金融業務的批量化開展。

(四)由著眼于經濟效益向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轉變

長期以來,金融機構堅持以效益為中心的傳統經營理念,在這一點上與一般工商企業似乎沒有特別不同。然而,當中國進入新時代,一種新金融理念正悄悄地改變職業金融家的經營思維。新金融賦予金融機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新的使命和擔當,將目光不僅僅關注自身經濟效益方面,而且更多的投向社會,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堅守義利兼顧的本真。金融是伴隨實體經濟而生,并因實體經濟發展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作為金融企業,要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這個初心,義利兼顧。把金融當作一份服務社會的美好事業。鄉村振興項目,有的是長期性的,對一家金融企業而言,短期內不會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甚至虧損;但從長期來看,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鄉村振興美好事業發展。

2.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痛點難點。長期以來,農民貸款難于缺乏有效資產抵押,個體信用能力不足,影響了他們的生產經營積極性,一度困繞了鄉村經濟發展。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運用新金融思維,通過積極創新,如為農村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提供金融服務方案,運用現代金融科技手段和工具,為每位農戶“畫像”等,有效破解鄉村經濟發展的信用約束“瓶頸”難點痛點問題。

(五)由服務鄉村建設和產業發展向服務鄉村治理轉變

傳統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的“三農”服務,多是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產資金缺乏的問題。對于農業綜合服務、社會治安、災害天氣預報、養老、鄉村文化以及村務運轉等鄉村治理,金融服務幾乎沒有涉及,且認為這是上級政府的工作范疇。然而,隨著新金融理念貫徹的越來越深入,金融服務鄉村不僅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更加積極主動為鄉村治理提供“一攬子”金融服務方案。

1.運用金融科技搭建數字鄉村服務平臺。比如,建設銀行打造升級“裕農通”,并通過拓維升級,聚集農業生產、災害應急、社會治安等綜合治理信息,成為鄉村基層管理的“好管家”“好幫手”。此外,將服務城市管理“智慧政務”向鄉村延伸。依托智慧社區管理、農村三資、產權流轉、智慧繳費、基層黨務等系統級或功能級應用,構建面向城鄉公共治理服務共享體系,建立金融、政務和公共服務生態體系的有機融合。

2.打造鄉村治理智庫。如,建設銀行通過“建行大學”以及與國內外知名高校打造的教育聯盟平臺,進一步擴大面向鄉村治理,豐富“金智惠民”教育品牌內涵,立足“金智惠政”“金智惠創”“金智惠農”“金智惠工”“金智惠學”等五大系列公益教育培訓,重點加強鄉村治理教育培訓。

3.扶持和培養“新鄉賢”。金融機構不僅通過信貸資金扶持鄉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而且要通過鄉風民俗、現代文明教育,培養“新鄉賢”,讓他們成為鄉村“黨的農村政策的傳播者”“鄉村文明的踐行者”以及“鄉村文化交流的使者”。


 (作者系哲學博士,高級研究分析師,主要研究方向:縣域經濟、鄉村振興、金融黨建、金融安全等)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成人区中文字幕 | 在线观看免费大黄美女片 | 亚洲欧洲aⅴ在线不卡视频 免费va国产高清大片在线 |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婷久久 | 午夜性色福利在线视频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