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道德文化振興等內容。共知的理性和常識是,一個道德頹廢的鄉村,是毫無生機可言的,必然走向衰敗。道德建設應成為鄉村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開展社會主義優秀道德文化教育,培養新農村道德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迸囵B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廣袤的鄉村就永遠充滿希望。
傳統建筑有著豐厚的道德記憶與獨特的傳承功能,是極為寶貴的道德建設資源。湖南傳統建筑廣泛分布于鄉村,形式多樣,且大多保存完好。在傳統道德文化式微、鄉村民俗“淡化”的今天,以傳統建筑為載體、為教材,重塑道德規范,將鮮活道德教育方式手段,增進道德建設成效。
一、鄉村變遷中傳統道德日漸式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道德生活發生了巨大變遷,各具特色的道德實踐如火如荼地展開,鄉村道德生活呈現出許多新氣象。同時,以工業文明和城市文明為標志的市場經濟行為規則和道德文化強勢來襲,傳統的鄉村道德文化陷入日益式微境地。
(一)傳統道德文化承載基礎受到連續淘濁與沖擊
中國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孕育了內斂性鄉村道德文化形態以及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鄉村社會的轉型以及大規模年齡勞動力持續涌流進城,擾亂了鄉村的禮俗,動搖了傳統的價值體系,改變了道德文化的發展生態。比如,日常生活中,市場語言無孔不入,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納入以強調自我利益、自我優先權為導向的模式。一向秉承的道德文化傳統被拋棄,自私觀念和功利心態非理性膨脹,“金錢萬能”觀念凌駕一切之上。
(二)傳承和弘揚優良鄉村道德文化行為主體缺失
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為改變收入低水平狀況,農村年齡勞動力大規模離開土地,進城市發展。農村年齡勞動力持續“離土”不僅導致鄉村人口的“空心化”,還有鄉村文化的“空心化”。雖然未“離土”老一代農民依然保留有傳統鄉村道德文化基因,但因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鄉村治理中被逐漸邊緣化,不能在鄉村道德生活領域充分發揮作用,而新生代農民又處于“不在場”狀態。這使得鄉村沒有了人氣,而沒有人氣的鄉村,不能建立起活躍的鄉村倫理關系網,幾千年積淀的鄉土道德文化的生機日趨黯然。
(三)傳統鄉村道德文化失憶現象嚴重
首先,對傳統工匠技藝的遺忘。我國傳統鄉村的工匠精神受到巨大沖擊,村民不再鼓勵下一代再從事傳統木匠、篾匠、泥瓦匠等傳統職業,不再是對先輩精耕細作與精益求精技藝的傳承,而是對現實利益及經濟效用的片面強調。與長輩富有傳統優秀職業道德的技藝相比,村民更多單純地關注和重視各自理解的現代城市的網絡生活與職業。再者,對睦鄰友好這一人情倫理傳統的遺忘。人與人之間守望相助、扶弱濟貧的道德情感在鄉村社會越來越淡薄。道德失憶的最直接影響是讓村民失去正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給經濟社會帶來很大的發展隱憂,引發以傳統道德文化為核心的公共倫理秩序的混亂。
二、應充分重視鄉村傳統建筑的道德教化功能
鄉村發展史不僅是村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史,更是道德文化的記憶史?!暗赖掠洃洝本哂卸喾N承載方式和載體,如傳統習俗、文藝作品、建筑等。其中建筑是刻畫道德記憶獨特的載體,也是傳承傳統道德文化十分重要的方式手段。建筑與人的道德價值觀念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人類總是基于一定的道德價值觀念建造建筑,也總是基于一定的道德價值觀念享有建筑。
(一)道德價值觀念是建筑發展史的靈魂
建筑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物質性存在,更多地承載著人類對建筑的道德價值認識、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價值選擇。不同時期的建筑具有不同特征風格,這是由不同時代所擁有的不同道德價值觀念所決定的。無論它們的外表差異性有多大,它們都會被道德記憶所吸納。如果說建筑是歷史和時代的鏡子,這主要在于總是折射出一定歷史時期的道德價值觀念及人類所留下的道德記憶狀況。建筑之中刻畫著豐厚的道德記憶,人的道德記憶包含一個可以被稱之為“建筑道德記憶”的特殊領域。
(二)建筑實在性特征賦予其道德記憶內容
建筑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人類賴以生存的村莊、城市實際上就是一個個建筑群。建筑起源于人類的實用需求,實用性特征賦予其道德記憶內容。首先,建筑基于其實用屬性而涉及種種日?;顒?,如寺廟的法會、教堂的禮拜。這類活動本身遵循一定的倫理規范,蘊含特定時期的道德觀念。久而久之,相關的道德價值觀念就與建筑形成“綁定”,即民眾目睹建筑而自然會聯想起相關的道德規范,甚至建筑本身被視為某種道德觀念的化身。其次,建筑經歷過的重大歷史事件會賦予其道德記憶。在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中,許多歷史事件往往與特定建筑相聯系,甚至以之為標志。我國傳統鄉村注重反映我國農民在歷史形成上形成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文化,堪稱我國鄉村道德記憶的“化石”,它們往往成為人類道德記憶吸納的重要內容。
(三)建筑歷時性特征賦予其道德記憶功能。建筑是可以歷時而存在的,質量優良的建筑不僅可以被一代人所使用,而且可以傳給后人。不同時代的建筑是不同的,過去時代的建筑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但其中一些會超越時間而傳承下來。那些經過時間淘汰而得以傳承的建筑既是一種物質性遺產,也是一種精神遺產。人類遺留的傳統建筑是很好的歷史教科書,它們是歷史的鏡子,不僅作為歷史記憶而存在,而且因承載豐厚的道德記憶而具有傳承教化功能。
三、利用好鄉村傳統建筑開展道德教育的建議
湖南的傳統建筑形式與內容多樣,從城市到鄉村,各地的建筑都能展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應充分利用好傳統建筑這一寶貴的道德資源,讓其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為此:
(一)要重視對傳統村落的合理開發保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繞不開傳統村落這一重要空間域場。湖南歷來重視對傳統村落的合理開發與保護,目前全省共有401個村列入有保護價值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張谷英村和高椅村等都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村落。但快速城鎮化也給傳統村落帶來巨大的沖擊。一些村落不斷遭受自然環境惡化、歷史建筑損毀、傳統技藝失傳、民風民俗變質等“建設性、開發性、旅游性”破壞,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漸趨衰微。需體系化把握道德傳承的特點與規律,協同性解決好產業發展、生態保護、鄉村治理與文化傳承的關系。
(二)要加強對傳統建筑道德內容的認識挖掘
一方面,提高對傳統建筑的認識。比如,湘南永興縣板梁,始建于宋末元初,其民居鱗次櫛比、雕梁畫棟,是湘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個聚族而居的傳統村落,是考察湘南傳統民居儒學教化功能的寶貴標本。另一方面,從建筑風格、布局、環境等多角度挖掘其所蘊含的道德內容、文化意蘊。比如,湘西鳳凰古城和吉首乾州古城,是歷代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里向世人展示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沿河吊腳樓建筑、歷史街巷、傳統服飾、地方飲食、傳統商號、風土人情等獨特的地方文化大都有直接反映。
(三)要堅持對傳統建筑道德文化的傳承創新
傳統建筑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載體,傳統道德文化理念、模式、習慣等物化于民居而形成的獨特人文“場”效應,這種“場”可視為“軟件”,是建立在建筑“硬件”上的人文思想的反映,以巨大的力量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對于這樣一個復雜的集合體,我們只有以理性的“文化自覺”態度對傳統文化進行審視與反思,才能使優秀的文化傳統在現代人居空間重煥生機。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長沙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