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是信息的基本單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元素。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看重數字的價值,不是僅僅看重數字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而是看重數字技術、數字革命、數字運用對人類社會的變革性影響及其價值。當今世界,人類正在經歷兩大重大的技術革命,一是生物技術革命,二是與數字有關的信息技術革命。平凡枯燥的數字,由于信息技術的革命,使其功能和價值變得無與倫比。在數字化的時代,誰忽視它、遠離它,誰就會被淘汰,誰重視它,適應它,并且利用它,誰就有可能獲得超常規發展,就有可能涌立時代發展潮流。
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它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就是鄉村發展的數字化,或者說,就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大數據、互聯網、智能化、區塊鏈等手段的集成,對鄉村經濟社會的運行和發展進行賦能和重塑的過程。數字鄉村也是鄉村對數字革命的適應過程,是鄉村對數字技術、數字業態的應用和創新的過程。
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功效至少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的“改變”。一是時空關系的改變。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一旦融入到鄉村的方方面面,鄉村的時空關系就會發生深刻變化,鄉村的物理時空性將呈現網絡時空性的特點,傳統鄉村的信息壁壘將被突破,區位偏遠的劣勢將得到緩解。這種時空關系變化對于城鄉關系的疏通和融合,鄉村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價值的更好展現與實現,均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交互方式的改變。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鄉村的普及,使得鄉村信息運行與傳遞變得快速便捷。在這種情境下,鄉村日常人際交往活動、各類經營主體產品營銷與物流、百姓消費品選擇與購買等經濟社會活動,既可以在線下進行,也可以在線上進行,這大大增強了鄉村人際交互方式的選擇性和信息的流動性。三是要素組合的改變。在數字化時代,數字已不單純是一種符號或度量單位,而是一種新的生產要素,這種要素一旦與其它要素,如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匹配,就會改變要素組合結構,形成數字生產率。加快數字鄉村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講,就是要通過數字化進程,優化鄉村要素組合,就是要實現數字化對其它要素的賦能,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激活鄉村各種要素,提高鄉村經濟社會運行的質量與效率。四是治理方式的改變。很顯然,將數字化融入鄉村的治理體系,有助于鄉村治理從經驗式治理轉向精準化治理,從少數人參與的治理向多數人參與的治理轉變,有助于促進鄉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和德治的“三治合一”,進而提高鄉村治理的效率。
我國數字鄉村發展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2019年5月1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同時,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目標和任務,國家有關部委還聯合制定了《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隨著國家數字鄉村戰略和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的實施,我國數字鄉村的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比較顯著的標志,一是鄉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與完善。主要體現在電信基礎設施全面升級,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得到普遍應用,并且基本覆蓋行政村。同時,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建設已見成效,已形成重點農產品單品種全產業鏈數據采集、分析、發布和服務為主線的全鏈條數據應用體系。二是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經濟深度融合。覆蓋一二三產業的數字鄉村產業、電商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三是鄉村治理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窘ǔ闪恕盎ヂ摼W+政務”、“互聯網+黨建”以及平安鄉村、智慧鄉村等數字化信息平臺與體系,這些平臺和體系在疫情防控、基層黨建、“三資”管理、村莊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四是鄉村信息服務與共享更加完善。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在鄉村就業、社保、醫療、科教等各類惠農服務網點越來越普及;普惠金融服務站基本實現鄉村全覆蓋;農產品線上產銷對接服務以及網絡扶貧、網上法律咨詢等服務都取得了明顯成效。進一步推進數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還需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的重點。
1.數字鄉村建設要著眼未來鄉村發展愿景。未來鄉村是全面振興的鄉村,是充分體現鄉村資源生態特色,同時嵌入數字化、生態化和集成化等新技術元素,彰顯鄉村“三生融合”獨特功能、宜居、宜業、宜游,共同富裕的美麗鄉村和幸福鄉村。因此,數字鄉村并不是單純地追求鄉村的數字化水平,而是要通過數字技術、數字平臺、數字網絡等數字化功能的發揮,促成鄉村振興和未來鄉村建設進程中的產業發展興旺、生態環境宜居、文明鄉風包容、公共服務高效、鄉村治理有效、城鄉關系融合、居民生活富足的目標實現。
2.數字鄉村建設要應對鄉村數字化新挑戰。數字化盡管在改變鄉村時空關系、人際交互方式、生產要素組合、鄉村治理方式等方面有許多功效,但鄉村的數字化進程也面臨著一系列需要應對的新挑戰和新關系。
一是數字賦能與數字適應的關系。數字賦能是數字化產生功效的源泉,但這種賦能能否轉化為功效,還與賦能對象對數字化的適應能力有關。我國鄉村數字化賦能的終極對象是文化層次低且類型分化明顯的農民,他們存在著比較普遍的數字不適應所導致的數字鴻溝問題。因此,在數字鄉村建設中,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民對數字化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數字賦能的有效性,把握數字賦能與農民數字適應的平衡點與協同點。
二是數字排他與數字共享的關系。數字(數據、信息)這一要素及其轉化品,既具有私人屬性,又具有公共屬性,前者具有排他性,后者則具有共享性。如何在數字鄉村建設中處理數字排他性和共享性的關系,首先要清晰不同數字(數據、信息)在提供、加工、應用、消費過程中的屬性特征、主體特征及其確認依據。其次,要從技術與制度層面入手,處理數字排他與共享性關系,以既防止數字(數據、信息)的侵權使用,又防止數字(數據、信息)的過度壟斷。
三是數字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關系。與社會資本依存于關系社會的基本特性不同,數字資本具有明顯的依存信息社會的特點,兩者既有聯系性又有差異性。聯系性是兩者的資本價值形成都與社會交互關系的利用有關,差異性是社會資本的形成更偏向于人情關系網絡,而數字資本的形成更偏向于數字關系網絡。中國社會是典型的關系社會,鄉村尤為如此。許多村莊矛盾的解決和事情的辦成,常常需要依靠社會資本的力量,單純依靠數字關系網絡的社會資本在這時候往往不具備優勢,這是因為數字盡管可以智能化、快捷化,但往往難以人格化和人情化,因此,在數字鄉村的建設中,尤其是數字治理的過程中,如何既發揮數字資本的功效,又發揮社會資本的功能,實現數字化與人格化的相互兼容,極為重要。
四是數字帶動與數字替代的關系。在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還需要關注數字化對鄉村經濟社會活動的帶動與替代關系及其影響。簡言之,就是要分析線上運行與線下運行的關系及其影響??傮w上看,數字化對鄉村社區公共事務管控與群眾參與具有比較明顯的帶動效應,但對關聯性事務線下運行的替代效率并不明顯,明顯的標志是數字化沒有減輕基層干部與員工的工作繁忙程度。這意味著,鄉村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的數字化還需要與基層政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數字化的效率。從數字化對農業生產與流通以及居民消費的帶動與替代關系看,總體上是生產領域的線上對線下的帶動性比較明顯,而流通和消費領域則是線上對線下的替代性比較明顯。需要對數字化在農產品流通和消費領域所產生的線上對線下的替代效應作具體分析,基本的判別思路是,要對線上運行的效應與線下運行的效應進行比較,要將替代成本引入分析框架,避免線上替代所引致的線下業態蕭條、就業壓力及其連鎖反應的不利影響。
3.數字鄉村建設要營造良好數字生態環境。應對數字鄉村建設所面臨的新挑戰,需要建構和營造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良好的數字生態環境包括數字化的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層面,它的主要特征:一是建成布局完善、功能齊全、業態多樣、高效運行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數字網絡平臺和數字營運與管控體系。二是形成數字共享與保護、數字市場與規制、數字賦能與適應、數字帶動與替代、數字技術與創新、數字人才與結構、數字文化與認同、數字服務與需求以及數字治理智能化與人格化相互匹配、互為促進、良性循環的數字化格局。圍繞良好數字生態環境的特征要求,當前我國數字鄉村建設的重點,一是貫徹落實國家《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和《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精神,抓緊制定各地數字鄉村建設與發展規劃,以科學的規劃引領數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二是在規劃基礎上,繼續強化對數字鄉村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數字信息網點、互聯網平臺和鄉村數字化產業的布局。三是建立和完善數字產權與保護法(或條例),激活數字生產力,規范數字交易市場,增進數字共享水平。四是加快鄉村數字人才培養和數字應用技術的普及,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數字適應能力,加快廣大農民融入數字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進程。
(作者系《中國鄉村發現》學術委員,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半月談》2022年0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