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這是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作出的新的重大部署。結合自身的學習體會,談談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幾點思考。
一、建設農業強國的提出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2017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農業科學院建院60周年的賀信指出:“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業科技規律,加快創新步伐,努力搶占世界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主動權,為我國由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2018年9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把農業強國建設正式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戰略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十二個方面的強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海洋強國和人才強國,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也提及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建議》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交通強國,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建設海洋強國,推進貿易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二、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意義
黨中央凝聚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及時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意義十分重大。
一是豐富和完善了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把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作為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之一,并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農業強國、海洋強國、貿易強國、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共涉及13個方面的強國建設。這一系列的強國建設均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支撐,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完整戰略體系。
二是進一步凸顯了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和戰略地位。民以食為天,國以農為本。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石,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目前還不是農業強國。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體現,建設農業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支撐。農業強國建設的進程和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和質量。
三是反映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按照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界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必須建成農業強國。從世界各國發展情況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并不一定意味著農業強國的建成。盡管大多數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只有少數國家可被稱為農業強國。建設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的農業強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在國際農業領域處于領先和優勢地位。這既是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選擇。
四是指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三農工作的總體要求和前進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要求,反映了我們黨對農業強國認識的逐步深化和系統化,豐富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科學內涵,展示了建設與我國大國地位相稱農業強國的信心與決心,明確了在不斷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過程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在加快建設其他十二個方面強國進程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農業農村發展和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目標和任務。
三、中國式農業強國的主要特征
農業強國突出“農業強”,農業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世界農業發展或農業某些重要領域中處于領先和優勢地位,發揮引領作用和重要影響。根據有關專家研究,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可概括為“四強”,即農業供給保障能力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農業競爭力強。農業供給保障能力主要反映農產品產能(土地產出率、抗御自然風險能力)、農產品人均占有量等水平;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主要反映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種質創新與品種改良、農業機械化(勞動生產率)、生產經營主體、專業技術人才等狀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反映農業資源保護和利用水平,包括耕地和水資源保護利用、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化肥和農藥有效利用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指標;農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農產品成本收益、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抗御市場風險能力(金融保險支持、統籌國際國內市場)等方面。
在農業大國、人口大國建設與大國地位相稱的農業強國,既要具有各個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也要體現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主要包括: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確保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滿足14億人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農產品消費需求)、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解決人均資源量少、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縮小工農、城鄉、地區差距)等。
四、建設農業強國的邏輯關系
農業強國雖有具體的建設內容和公認的基本特征,也有一系列綜合性、多維度的評價指標,但仍是動態性概念,其內涵、特征和指標隨時代發展而動態變化。要統籌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和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三者互為依托、相輔相成、相互交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過程,建設農業強國需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要把三者統一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中。同時,三者各有側重,鄉村振興突出解決城鄉差距問題,是變發展滯后的鄉村為興旺發達的鄉村的過程,基于區域角度、國內比較,具有特定性,局限于城鎮以外的區域。農業現代化是變傳統農業為現代農業的過程,基于產業角度、歷史比較,具有廣譜性,無論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都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是變農業落后的國家為農業強大的國家,基于國家角度、國際比較,具有選擇性,并非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具備建成農業強國、強省、強市、強縣的條件、能力和必要。
(作者單位系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