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農參專家直通欄目由農參專家委員會指導。農參專家委員會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相關機構院校的專家聯合發起,旨在踐行總書記“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重要指示,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共同助力農業強國建設。
今天,欄目聚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杜志雄在《中國人口科學》上發表的文章。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強化農民增收舉措”,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這些工作部署突出體現了農民收入增長在經濟工作全局和“三農”工作中的重要性。
01 農村居民的收入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以下簡稱“人均收入”)保持穩步增長,2014年首次突破1萬元,2022年突破2萬元。隨著農民人均收入的穩步增長,城鄉人均收入比從2013年的2.81下降到2022年的2.45。不過,同一時期城鄉人均收入的絕對差距仍在擴大,且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率隨時間不斷下降。2015年起,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家庭農業生產對農戶收入增長的貢獻呈現下降趨勢。
農民收入增長是提升其生活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基石,也是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根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研究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02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難點與挑戰
當前,農民收入渠道中還存在一系列難點和堵點。拓寬增收渠道,需要重點解決以下收入渠道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民經營性收益遭受嚴重的成本擠壓。確保農民經營性收益穩定增長,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要求。近年來,受農業生產成本逐年攀升、農產品價格波幅變大的影響,農民經營性收益增速較低,制約了經營凈收入的穩定增長。生產成本的上升在很大程度上壓縮了農產品的利潤空間,導致農民收益減少。此外,農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導致經營凈收入的不確定性上升,成本收益率波動明顯。這些因素導致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增長受到明顯制約。
第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增收效能還不充分。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推動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然而,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重要問題和挑戰,亟須妥善應對以增強特色產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其一,鄉村特色產業普遍存在低質、同質化競爭。其二,鄉村特色產業的產業鏈不完善,產業經濟思維缺失。其三,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缺乏關鍵要素,在先進的技術支持、市場信息、資金輸入以及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第三,農民人力資本水平亟待提升。目前,中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勞動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面臨更高要求。然而,農民因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與新興產業相適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根本上限制了其獲取高薪職位的可能性,成為其收入增加的主要障礙。
第四,財產性收入的實現機制存在缺陷。其一,部分地區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落實不到位。一些地區村干部對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界定的理解存在偏差,將“集體”所有權泛化解讀,導致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被侵犯,抑制了農民通過土地資本化增加財產性收入的意愿和能力。其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存在缺位。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乏對農村各項資產的有效統計、管理和維護,制約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經濟利益的提升。其三,農村地區金融體系不健全,限制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長。
第五,轉移性收入的增長乏力。農村轉移性收入包括政府對低收入群體的各類補貼,對緩解社會不平等、推動農村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以補貼形式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面臨較大壓力。
03 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的政策取向
過去十年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增收動力呈下降趨勢。對標“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強化農民增收舉措”“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的要求,必須持續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問題,通過實施積極有效的措施拓展農民增收和致富的途徑。基于此,結合“勞動致富”“創業興富”“活權激富”“惠農添富”和“幫困促富”五大增收共富行動,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的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深入發展包括農業在內的鄉村產業,挖掘農村內部增收潛力。發展鄉村產業、持續推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是深入挖掘農村內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重要途徑。首先,要大力發展包括農業在內的鄉村特色產業。其次,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建立健全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能合理取得產業鏈中的增值收益,在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其在農業供應鏈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再次,促進農業經營提質增效。圍繞促進小農戶現代化,兼顧農民增收和經營活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多元化的適度規模經營機制,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經營體系。
第二,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推動農民高質量就業。目前,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超過40%,是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為了進一步穩定農民工資性收入的增收效果,應加大農村地區人力資源開發,促進農民高質量就業。首先,要有效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其次,要充分發揮就地就近就業的潛力,支持并鼓勵臨時性、季節性的靈活就業。最后,要為農民工提供及時、準確的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鼓勵農民工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加強合作,提前協調和銜接農民工的就業需求。
第三,深化農村改革,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財產性收入在農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較低,通過提高財產性收入實現農民增收存在較大潛力。首先,要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健全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穩妥有序地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有效實現形式,鼓勵農民采取自營、出租等方式有效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其次,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改革和發展,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最后,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體系,保障廣大農民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合法權益,使其在改革發展中分享更多成果。
第四,開展糧食產銷區橫向利益補償機制試點工作,探索政策試行方案。2023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一提議是針對以往中央政府對糧食主產區垂直正向補償機制的重要補充,在不變的任務框架內提出的一項新的重大措施。實現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需要持續進行深度探索,各地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探索。
第五,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重點關注特定群體的持續增收。以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重點,優先關注脫貧地區,聚焦低收入人口、脫貧人口和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持續增收問題,切實運行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對于脫貧人口中勞動能力較弱或喪失勞動力的農村居民,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的兜底功能,確保其生活水平能夠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提高,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來源:《中國人口科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