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鐘威:國土空間治理體系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思考

[ 作者:鐘威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4-05-30 錄入:朱燁 ]

新時代中國的生態文明戰略轉型在于解決發展的不平衡與不充分這個主要矛盾,城鄉差別、地域差別和貧富差別這三大差別成為主要的不平衡,為了消除差別實現均衡發展,黨的十九大以來確立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模式,促進綠水青山轉化為巨大經濟效益來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再到鄉村振興,國家長期對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形成了巨大的沉淀成本,生態資源的價值化可以激活這些沉淀成本,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相統一。 因此生態產品價值化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理念上的重大變革,是緩解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路徑,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如何建立生態資源的標準體系,科學量化生態產品價值,健全生態產品開發機制,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讓貨幣錨定在生態產品和城鄉硬核資產上,成為當前的首要任務。

一、生態產品價值化對國土空間規劃治理的新要求

國家提出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及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整體謀劃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為貫徹落實生態產品價值化的實現機制,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是要把生態優先作為底線,落實到空間規劃中。當“三線”存在沖突中,應堅持生態作為底線,堅持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減少、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在底線思維的背景下,進一步突出國土空間規劃的底線作用。

二是把生態產業化作為發展新動力和發展新出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提出主體功能、空間格局、底線約束、空間結構、公共服務、歷史文化、基礎設施、整治修復和實施保障九大主體內容,從生態產品價值化切入,使生態資源向生態產品轉化,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化,保持住“綠水青山”不變色,同時創造出無限的“綠色金山銀山”。

三是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目標,實現高質量發展。守住發展和生態保護,打造切實可行的自然資源向資本和財富的生態轉化機制,實現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贏。

二、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化的有效工具

以生態產品價值化為驅動,以三維價值認知、生態產品價值化與國土空間規劃治理現狀特征、問題與原因為方向深入分析鄉村地區生態產品價值化與國土空間規劃治理現狀問題,從生態產品價值化理念引領的國土空間融合與布局優化,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發展的國土空間復合利用模式,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化的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加強國土空間規劃治理來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化的體制機制,從四個方面提出生態產品價值化驅動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治理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技術框架,生態產品價值化驅動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治理要著重注意以下三個要點:①多維度的價值認識:構建空間-時間-系統的生態價值認識路徑,從空間維度分析其在區域層面的生態價值和重要性,構建橫向對比;從時間維度分析生態變化趨勢和原因,注重自身的縱向研究;從系統維度開展全要素的基礎分析,注重系統均衡。②多類型的空間優化:生態與城鄉、產業等緊密聯系,相互不可分割,不僅在生態空間中體現生態底線管控,而且要在城鄉空間中落實低影響或服務于生態的空間布局,還要在產業空間中融入生態元素,打造綠色產業體系。③多方位的修復監測:生態修復是落實生態產業化的重要手段,要堅持工程、時序和責任單位集合落實,同時研究可量化的生態系統監測評估和生態價值補償機制,也有利于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換。

三、生態產品價值化實現路徑與機制

將隱性生態產品價值顯性化是生態產品價值化的核心內涵。目前大多數的生態價值無法在市場上轉化為經濟價值,而生態產品價值化就是將生態產品在市場上顯現出經濟價值。生態產品價值化實現機制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市場調節機制,另一方面為政府調節機制,其本質區別在于一種是強調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而另一種強調生態產品價值的保護。強調生態產品價值的轉化,需要通過市場化路徑,將自然資源、市場資本和人力資本有機結合,利用市場機制,將生態資源的價值得以顯現并得到市場的認可。強調生態產品價值的保護,則更多的是體現國家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國家通過對生態資源價值化的相關評估,運用轉移支付和跨區域生態補償等手段,由生態保護收益的地區向生態保護實施的區域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償,發揮政府調節的作用,將生態資源保護的價值通過貨幣化的形式表現。

四、加強國土空間規劃治理,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化的體制機制

建立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機制,摸清生態產品底數。一方面,全面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以不動產登記為基礎,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等成果,對鄉村空間重點區域的自然資源開展統一確權登記。深化經營性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率先明確占用、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責歸屬,適度擴大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擔保、入股等權能。另一方面,開展生態產品信息普查。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集成現有的森林、濕地及水等資源調查數據成果,開展生態產品調查,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分布、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等底數,形成生態產品清單。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機制,科學量化生態產品價值。結合自然資源部發布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依據《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積極探索系統量化方法來測算鄉村地區生態產品總值,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現實轉換。

健全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充分引入社會和市場力量,探索生態保護空間跨行政區有償調劑機制。推行排污權、碳排放權、水權、林權等區域生態市場化交易,探索建立“生態銀行”體系,引入“特許經營權”拍賣制度,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生態空間建設市場和市場交易制度。打造“工具箱”,引領價值實現。根據“生態資源類型—資源變產品方式—生態產品功能引導—產品變商品(生態產品變現)”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進行分路徑差異化引導,以不同規劃措施實現供需精準對接,并構建系統集成體系。同時,針對“評價—確能—定量—分區—定策—劃界—建庫”等各個環節,提供可選擇、可組合的“工具箱”式引導,保障國土空間規劃引領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技術層面的可操作、可實施。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障機制,強化價值實現激勵約束。在鄉村振興治理機制中,可建立聯動運行機制,探索將生態產品供給、價值實現程度和評價考核結果等與國土空間規劃分區劃定、總量控制指標分配、年度用地計劃指標分配、資源配置計劃等掛鉤;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占補平衡”、生態產品/用地(價值)“儲備—提升—交易”、土地指標傾斜等機制;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價值實現,鼓勵金融機構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探索通過公益基金等方式開展保護宣傳,并參與生態產品市場化經營開發。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也涉及政策制定、市場經濟和建設模式等,如近期已發布的《廣東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實施方案》,對生態產品價值化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國土空間規劃治理體系下研究生態產品價值化的實現路徑與機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借此引起對生態產品價值化的討論。


(作者系湖南省農村發展研究院理事、湖南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鄉村振興分院院長;來源:《中國鄉村發現》2023年第2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最近精品视频 | 尤物麻豆AV在线 | 一本久久a久久免费观看 | 中文在线中文国产精品一 | 日本女子下部视频午夜 | 亚洲一级在线爱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