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府強制手段人為制造依靠特權的“地主”,情況會非常糟糕,不僅會帶來社會不公平也會影響政治體制合法性
“我并不是有些人講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多年來一直關注土地問題的清華大學教授秦暉首先做了一點“澄清”,緊接著他指出,土地的配置要考慮公共性,但是,在中國現有的體制下,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存在扭曲。
11月26日,天則經濟研究所發布《破除土地領域資源配置的行政性壟斷》研究報告,在發布會上,秦暉發表了主題演講,直陳當前土地改革的“老問題”與“新動向”。
近年來,越來越強調的農村土地“規模經營”,體現出令人擔憂的新動向。在秦暉看來,當前政策似乎是在用政府強制手段推行所謂的規模經營,進而實現新一輪“圈地”。
秦暉介紹,最近一些地方領導對延長土地承包權意見很大,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看法就是延長土地承包權妨礙土地規模經營,所以“土地承包期不能再延長,或者土地權利不能進一步交給農民。”。簡單說,就是妨礙“圈地”。他們認為,中國搞規模經營,就要縮短年限,把“永久不變”解釋為制度的永久不變,而不是地塊的永久不變。
規模經營也是一些農業大型公司樂意看到的結果。秦暉講述,前年某國際知名大型農業公司來華時曾表示,中國之所以出現嚴重食品安全問題,就是因為農民太多,小農太多不容易管理。如果把土地都交給他們規范經營,只要十個同等規模的公司,就可以經營好全中國土地,也便可以一勞永逸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雖然很多地方政府的做法與主張,并沒有極端到與該公司一樣的程度,但在秦暉看來,二者的邏輯一致。
關于土地權益爭論,先前大致有兩種通常的指責:第一,如果土地私有化,或者把地權交給農民,就會導致土地兼并,導致無地農民出現。第二,土地掌握在國家手里,會給農民提供所謂的福利保障。
“這兩個說法毫無道理。”秦暉進一步分析,地方官員曾經的借口是土地私有會助長土地兼并,現在可以明確看出,“這些人真正擔心的恰恰是土地私有會妨礙土地兼并。土地交給農民,就更難把他們趕走,土地控制在官員手里,趕走農民會很方便。”
對于這一看似前后矛盾的主張,秦暉說,“他們實際是否定了長期以來自己所秉持的反土地私有化理由。”另一方面,不搞土地私有的主要理由,過去強調所謂公平,不能讓農民失地,現在卻又強調所謂效率,不能讓個體農民“死守”土地妨礙規模經營。
秦暉還注意到,中國現在提倡促進土地流轉,但是相關論述并沒有強調促進土地交易,非交易的流轉意味著什么?“當然就是強制性的流轉”。
秦暉提醒,用政府強制手段人為制造依靠特權的地主,會更糟糕,這樣的做法不僅會帶來社會不公平,也會影響政治體制的合法性。目前看來,無論是土地財政告急,還是規模經營訴求,都需要重新依靠強權配置龐大數量的農村土地。
真正的禁忌是什么?“是既得利益的禁忌,所以這些人不愿意把地權交給農民,交給使用者。”秦暉說,不管在城市還是農村,土地都應該“交給”它的主人,是使用權也好,是所有權也好,既然是一種權利,就應該得到尊敬。
如果土地權利能夠真正得到保障,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15年,還是30年的土地權利,秦暉指出,“強制圈地”都不會發生。在這個意義上,只是要把法律上規定的應該享有的權利真正落實,就已經進了一大步。
“很多問題大多屬于常識性的,但是不知道為什么這些常識也那么難以被理解。”秦暉感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