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民工住房困境
當前,農民工在務工地的居住問題主要由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解決。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表明,農民工在單位宿舍居住的占28.3%,在工地工棚和生產經營場所居住的占17.2%,租賃住房的占36.9%,鄉外從業回家居住的農民工占13.3%,在務工地自購房的農民工占1%。
依靠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的力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工的居住問題,但從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角度看則存在諸多許多局限。由用人單位為農民工提供居住場所主要存在的問題至少有兩點。一是覆蓋的規模和能力有限。從國家統計局所統計的數據看,目前由單位提供居住場所的情況大約只覆蓋了外出農民工群體的45%(包括在單位宿舍居住的農民工和在工地工棚和生產經營場所居住的農民工)。就用人單位而言,其是否為農民工提供居住場所主要受企業財力、行業特征、勞動力供求狀況等多種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二是由用人單位為農民工提供住房不能滿足農民工的家庭居住和在城市定居的需要。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外出農民工中舉家外出的農民工高達3578萬人,并且近幾年這一數字一直呈遞增態勢。舉家外出的農民工顯然具有家庭居住的需要,但是用人單位提供的宿舍以及工地工棚、經營場所等居住條件并不能滿足農民工的這一 需要。
完全由農民工個人解決住房問題同樣面臨著不少困境。一方面它極大提高了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成本,削弱了農民工市民化的經濟能力。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表明,外出農民工月均生活消費支出為人均944元,其中月均居住支出為人均445元,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7.1%,居住支出的成本在農民工生活消費支出中的比重明顯過大。另一方面嚴重影響了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和生活水平。受制于自身的經濟能力,無法通過單位獲得居住場所的農民工大多選擇在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等地租賃價格低廉但條件簡陋的住房居住。這些地方的房屋通常在安全、衛生、消防等方面存在著很多隱患。這些勢必嚴重影響農民工的居住和生活環境,極大制約農民工市民化的質量和水平。
如何保障農民工住房
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去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必須要發揮政府的作用,做好農民工的住房保障工作。
從現實需要來看,我國政府在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上所應發揮的作用亟待強化。2007年由建設部、發改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國土資源部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是第一個從國家層面專門針對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而下發的文件,填補了國家在農民工住房政策上的空白,在推動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上可謂邁進了一大步。不過,從今天看,這一文件所提出的總體政策思路與當前中央提出的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并不能完全適應。該文件提出,用工單位是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的責任主體,政府的作用則在于為用工單位履行責任提供政策支持、指導和監督。因此,就這個文件本身的思路來看,它對政府在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上所應發揮的保障作用強調的是不夠的。從近些年來的實踐看,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政府實際上在保障農民工住房權益問題上還是做出了不少探索。雖然各級政府的這些政策和實踐對改善農民工在城市的居住條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從總體上看這些舉措和探索仍舊處于起步階段,距離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的要求可以說是強化農民工住房保障力度的重要舉措。事實上,除了這一點,政府在加強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上還有很多其他政策工具可以選擇。
在住房供應方面,可以借鑒公私合作開發廉租房的模式,以利率補貼、財政補助、稅收減免、用地政策優惠等多種方式吸收社會力量參與農民工住房的開發建設。對城鄉結合部農民集體土地、城市工業用地、土地收購儲備等方面的政策做出調整,增加農民工住房建設用地的供應,在政府主導下,發揮政府、用工單位、其他市場主體各自的優勢建設員工村、農民工公寓、單位集體宿舍等。
在住房供應方式上,今后要適應部分農民工在城市定居的要求,向農民工提供能夠滿足其基本居住要求的可以出售的廉價住房。未來可以考慮在公共住房建設總量達到一定規模后,不妨采用公共住房共有產權模式,以半租半售的方式逐步幫助農民工獲得房屋的產權,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目標。
在保障方式上,除了著眼于向農民工提供廉價住房外,應注重提高農民工的住房消費能力。首先,應該完善農民工住房公積政策,應該考慮以低水平、多層次的方式將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住房需求特征的農民工納入公積金覆蓋范圍,將公積金的用途從購房擴大到租房,還可以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征允許農民工異地提取或以正當理由一次性提取,等等。其次,嘗試由政府向農民工發放租房券。該政策具有覆蓋范圍大、資金利用效率高、有利于人員流動以及不會對私人住房市場產生干預等多種優勢,今后可以鼓勵一些地方大膽探索,總結經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 2016年1月1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