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吳穎惠:讓鄉村教師點亮鄉土文明

[ 作者:吳穎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6 錄入:12 ]

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國兩千多年前的農耕文明。中華文明又被稱為鄉土文明,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而傳統鄉村中廣泛存在的大量私塾、祠堂、宗族、家譜、家廟和家族祭祀禮儀,又成為延綿不絕儒學文化的有效載體,構成了傳承數千年之久的儒學鄉土文化體系,培育了傳統鄉村忠孝仁厚的風俗,成為中華文明經久不息的生命源泉。儒家文化的根脈在鄉村。儒學關于尊尊親親、老老幼幼、上下有序、內外有別的社會秩序設計,關于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品行要求,則成為維系社會安定最為堅實的情感與制度保障,是儒學文化發展的思想。

在當今大力倡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的時候,我們必須把目光再次投向“鄉村大地”。儒家文化就扎根在以農業為本的中國傳統鄉村社會之中。儒學大家牟鐘鑒先生曾經說過:只有鄉村文化的復興,才能有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復興。只有根深,才能葉茂。在中國社會走向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必須保護、重建鄉村社會和鄉村文化,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所在,這對于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現實中的中國鄉村是什么樣子?在現代化過程中,鄉村社會不斷被邊緣化,鄉村文化出現虛化、空心化問題,農村社會結構面臨破碎后,鄉村也逐漸走向消失,不少農村人外出務工以求家庭脫貧致富。鄉村原有傳統的一套完整的教化體系,比如私塾、宗祠、族長、鄉紳和家教系統逐漸消失,導致鄉村道德養成和自治秩序基礎的動搖,摧毀了儒學的“根脈”。可見,新農村建設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重建被破壞的鄉村文化生態,重塑鄉村的人生價值和教化體系,才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最早關注鄉村文化重建的是一批文化學者。北京和山東的一些學者們在山東泗水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創辦尼山圣源書院,致力于鄉村文明重建,從儒家文化的發源地開始探索。尼山圣源書院位于尼山腳下,離孔子誕生的夫子洞只有八百米。書院被北東野村、夫子洞村、周莊等村莊環抱,雞犬之聲相聞,沉浸在濃郁的鄉土氛圍之中。尼山圣源書院的教育與文化重建活動從鄉村禮樂文明的重建開始,比如成童禮、開筆禮、冠禮、婚禮、射禮、釋奠禮等等,并在課堂上教導村民如何給孔子和講課的老師行拜師禮,青少年還要給在座的長輩們行敬長禮。學者們依托書院探索建立專業性的鄉村儒學推廣組織,定期開設兩次鄉村儒學課堂,即使農忙時節也不間斷。

鄉村文化的復興要靠人,要靠有學之士、有志之士,特別是要靠農村有志之士來點燃,來引領。鄉村文化復興要靠鄉村里的“知識階層”,在鄉村文化復興中,一些文化界人士甚至提出“新鄉紳制度”能否重建的問題。在這里,我們提出鄉村教師的問題,鄉村教師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到底處于什么樣的地位,要發揮什么樣的作用?鄉村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能否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儒家道德中有一些基本的人倫規范,如孝悌誠信、禮義廉恥,能否通過鄉村教師的言傳身教,在廣大的農村里得到廣泛的傳播與弘揚?這可能是鄉土文化建設的最為現實、也最可以依靠的一股強大的力量。

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國辦發〔2015〕43號),該計劃將全面提高鄉村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師德水平,拓展鄉村教師的補充渠道,讓城市優秀教師“下得去”,確保鄉村教師留得住。按照國家行政區域的劃分,就是在村中心區和在村莊工作的行政區的老師叫鄉村教師。目前我國在鄉村工作的教師達330萬人,成為鄉村教育的骨干力量。

據教育部教師司許濤司長介紹,近年來整個鄉村教師隊伍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積極、陽光、向上成為鄉村教師的新形象,他們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教師。特別是教育系統實行了十年特崗計劃后,56萬大學生走進了鄉村,他們給鄉村加入了非常新鮮的血液,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力量。鄉村教師不僅僅是在發揮教育作用,他們還在整個鄉鎮里面、在鄉村里面發揮了很大的文化引領作用,包括新去的小老師。因為他們去了,這個鄉村開始有了水沖式廁所;因為他們去了,他們都成為了鄉村很多活動的籌劃者。這種例子在鄉村教師隊伍中比比皆是,鄉村教師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鄉村文明建設,除了鄉村已經建立起來的政府管理體系以外,還需要依靠鄉村的文化知識力量,特別是要依靠、信任、尊重鄉村教師。隨著義務教育普及,我們國家農村學校是越建越漂亮,學校電教設備也比較完善,完全能夠承擔起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鄉村教師應該成為鄉土文明建設最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之一。

但是,鄉村教師能不能承擔起鄉村文化復興的任務呢?這既有農村教師職業生存狀態問題,又有村民對教師尊重、信任問題。教師想要受到社會的尊重,首先要教師自己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神圣的職業地位。教師的任務是什么?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要傳授為人之道,即做人的道理;要傳授為學之方,通過讀書學習改變人的氣質,提高人的德行;解“偏蔽”之惑,消除學生對問題的片面性、絕對化認識。

古代鄉村教育中的私塾體系,尤其是塾師的作用決定其在鄉土文明中的形象和地位。傳統鄉村社會的教育,主要是啟蒙教育。承擔啟蒙教育的老師,被稱為塾師。在舊時,塾師有眾多不同的敬稱,如“西席(賓)”“山長”先生”“老師”等。啟蒙教育是為人的一生奠基的工作,被看成是一個人終身事業的根本,被看作是一個人一生乃至一個家族成敗之所系。品行、學識、盡心和善教,正是傳統社會為了完成啟蒙階段的使命而向塾師提出的任職資格要求。因為啟蒙教育事關重大,塾師不僅要盡心職事,恪盡職守,而且要掌握訓讀之方,善教會教。

在現代文學作品中,特別是在大量“批儒”的作品中,塾師常常被描寫成“孔乙己”式的社會形象,似乎塾師不過是一副學識淺陋鄙俚、為人窮酸迂腐的形象,讀白字、念破句、不懂裝懂、強作解人,是塾師最通常的樣貌。但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里,塾師之職通常由經過童試而取入府、州、縣學學習的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來擔當的,這些塾師“熟悉風土,品學兼優”,非常受人尊敬,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塾師作為古代鄉村的知識分子,是當地的知識精英,他們以研習儒家學說為己任,以傳播知識為專職。人們按照知識精英的標準來看待他,他也以知識精英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自覺主動地承擔作為一個知識精英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在鄉村社會,塾師除了教學工作之外,還承擔了鄉村社會中幾乎所有和知識有關的工作,比如:為別人的孩子起名命字;為人撰寫墓表、墓志銘;逢年過節為別人擬撰并書寫對聯;幫助本族甚至其他宗族編修家譜;甚至觀天文、查地理,為親鄰占卜吉兇、推算人生命理、看相、堪輿等等。

傳統社會塾師在農村地位是“受人尊重”的,而當代鄉村教師則由于“窘迫的生活狀態”,由于政策重視和投入不足,導致逐漸失去這種受人尊重的“神圣地位”。當前農村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師生比、班師比的問題,留守兒童教育的問題,縮小城鄉差距的問題,農村辦學設施條件的問題,農村一專多能、全科教師的問題,鄉村教師生活境遇問題,鄉村教師職業培訓問題,農村教育目標與走向不明確問題,等等。這些都直接關系鄉村教師地位與作用的發揮。

要發揮鄉村教師在鄉土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從農村政策導向做起,徹底改變鄉村教師被“邊緣化”的趨勢。鄉村教師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財富,鄉村教育之于鄉土文明的意義,從古至今都有著極其強烈而深刻的內涵,這個傳統斷不可廢。鄉村教育的興旺,讓鄉村學校成了鄉村的精神家園、文明樂園,直接帶來了鄉土文明的繁榮。而鄉村教師用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促進了鄉土文明,也喚醒、傳承和引領了鄉土文明。

今天的鄉村教師,大多數都是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享受國家工資待遇,具有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從學識方面講,是過去的“塾師、秀才”所沒法相比的。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隨著教育普及,特別是社會政治治理體系的變革,卻讓鄉民們對鄉村教師不再“心存敬畏”,這是鄉村教師最為尷尬的生存狀態。我們提出一個樸素的儒學文化復興之夢,就是用鄉村教師影響鄉村文化,用良好的校風影響家風、改變民風,就是通過發展鄉村學校,成長鄉村教師,來繼承和發展鄉村文化。但在現代農村社會中,政府行政的力量仍然是非常強大的,教師在鄉村里的影響力是極為有限的。因此,只有成就了鄉村教師,讓他在區域當中有話語權,有被尊重的感覺,鄉村教師才可能有機會、有動力去促進鄉村文明建設。

另外,政府要在廣大農村里大力樹立“尊師尊教”的社會風尚,應該大張旗鼓弘揚這種社會風尚。要讓鄉村里的人尊重教師、信任教師、依靠教師,鄉村文化的復興才有希望。當然,鄉村教師能否贏得社會廣泛尊重,除了學識以外,最重要的還有一個品行問題。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作為教師,應當是社會的榜樣和模范,這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曾經是人類社會最圣賢的職業之一,“天地君親師”,強調師道尊嚴。教師的職業關系著千秋萬代、子子孫孫,其職業的神圣性就體現在這里,教師德行、品格尤為重要。教師傳的是為人之道,即做人的道理,一切都應圍繞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具有高尚品德的人來教學。北京大學樓宇烈先生認為,作為教師就應該在三個方面從事工作:“傳為人之道,授為學之邦,解偏蔽之惑。”教師的教育,要教之以愛,育之以禮,啟之以智,導之以行。可見,鄉村教師自身也有一個文化、品行修養問題。我國優秀儒學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明德至善、正心誠意”,這剛好成為鄉村教師人生修養課程。鄉村教師只有在傳播傳統文化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才能夠真正成為受人尊敬的“仁愛之師”。

總之,最早中國農業時候依靠的是民間自治,所謂“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從明清開始,鄉紳作為官吏和鄉民的過渡階層,扮演著國家和鄉村之間的“調節器”。自清末以降,鄉村的精英是單向往城里流而且不再回來,榮歸故里的制度沒有了;從民國時期用保甲制代替鄉紳制,鄉村原來所保持的氣質和風度就逐漸式微了。鄉村精英群體缺失是導致鄉村文化衰落的重要原因。鄉村文化建設要充分依靠鄉村教師,鄉村教師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絲毫不亞于文化大家遠行千里來“傳經送道”。教育子女,化及鄉民,應該成為新時代鄉村教師的責任與義務。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教育家》雜志2016年2月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啪精品视频网站免费 |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国产性色生活片 | 亚洲另类中文字幕 | 中文自拍另类中文亚洲无线码 | 亚洲精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