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興參加由農民日報主辦的三農發展大會,這次會議的主題就是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今年的一號文件。剛才唐社長(注:農民日報社社長唐園結)講了,新時期以來黨中央已經連續發出13個指導農業工作的一號文件,如果加上上世紀改革初期,曾經發布一號文件,可以說改革開放38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聚焦三農已經有18個年頭的一號文件是在三農問題上,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是高度重視,也是剛才唐社長所講到的,堅持把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是不會動搖。
一、一號文件的3個重點
講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我理解的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重點。其實標題就是整個文件的靈魂,中央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全面實現小康這個目標,這是2016年三農工作的靈魂。結合到去年,一方面國際國內的經濟形勢發生了一些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針對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去年年底,連續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大家都了解的召開了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召開了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時也召開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到年底又召開了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我個人的理解,農村工作會議在最后開,在相當程度上也是為了理解、落實上面一系列的重要會議,中央提出的各項方針政策,特別是把它具體化解決農村的方針政策。所以,從這個文件的內容來看,我覺得就我個人理解,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這三個重點。
重點1: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第一個重點就是一定要貫徹中央的精神,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問題,切切實實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把現在農業的步伐邁得更穩更快,到2020年底一定要確保全體農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這是這個文件發出的一個強烈的重要信號。
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大家都了解,就是中央發出的關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決勝決戰階段的沖鋒號,在“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大家也非常理解,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講到要加快補短板。從全國發展的情況來看,地區之間有不平衡、人群之間有不平衡、產業之間也有不平衡,相對而言,我們的三農工作,農業農村發展的現狀對于產業而言就是一塊短板,如果不能把三農這塊短板補齊,到2020年,你說要已經建成全面建成小康,你講這句話的時候,自己的底氣就不足,人家看了也覺得陳設是虛假的,就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贊譽,也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從這個效益來看,我們要有強有力的責任認識。2020年,把今年算在一起就有5年時間,能不能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能不能確保億萬農民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這是農業戰線廣大干部群眾肩負的重大責任。
理解2016年一號文件,第一個要點就是,現在是一個關于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關于補齊三農短板和讓農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時期的開局。因此,2016年的工作一定要做好。我想這是第一個要把握的重點。
重點2:落實發展新理念
第二個把握的重點,文件講得非常清楚,題目叫落實發展新理念。什么新理念呢?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關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總書記在五中全會上講得非常清楚,這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總結了豐富的經驗之后才總結出來的。它既符合中國的國情,也符合世界發展的潮流。我們的發展不能追求一些單一的指標有多高,很重要的要考慮到社會的全面進步,要考慮到人的全面發展。所以,總書記強調這五個發展理念,它是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不能相互替代,不能顧此失彼,要牢牢地把握好這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把它扎扎實實地推向前進。具體我看文件的內容,都在力圖體現好、落實好這五大理念。
從我們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我想大家共同交流意見,我們一講農業農村經濟怎么樣,最主要的指標從來不是講糧食產量怎么樣、農民收入怎么樣,這在今后當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這兩個指標還得講,還得去抓,還得讓有它更好的成效。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兩個指標不能概括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切領域。在這兩個指標之下,有付出的代價。比如很簡單的一條,我今天講的第二個問題,我要講一講供給側的結構改革,這是大家面臨很突出的問題。比如糧食的問題,12年連續增產,成就非凡,至少罕見,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農民兄弟現在面對的糧價下跌,收儲部門現在面臨的倉糧爆滿,大家都感覺到糧食供給之間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反饋給我們的不是能夠單純依靠追求糧食產量的問題。再比如,我們為了努力地增加主要農產品的供給,長期以來我們在農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有一些現在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副作用,比如生態環境的破壞,也意味著我們過去的有些做法是不能持續下去做的。所以,我想五大發展理念,我們在學習貫徹以后,第一要理解,要全面,五個方面都是我們要做的工作。第二,一定要清楚相互之間是有緊密聯系,所以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扎實、認真、全面地貫徹落實好這五大發展理念,要自覺的以這種完整的、科學的發展觀來改變我們過去某些方面存在的追求單一指標增長的這種做法,這是第二方面。
重點3:供給側結構改革
第三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認真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這樣大的方向。這項工作既是改革,也是發展。應該說,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概念以后,我們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反響,大家也在探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概念、內涵、外延以及它應該怎樣去具體做。怎么樣具體去做,我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給出了答案,從中國發展的全局和國際經濟發展的背景,中央提出了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落實好章程。針對中國經濟狀況,中央提出了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這五大任務,各個領域要按照中央提出了五大任務,去對照自己的行業、自己的領域,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才能把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問題確實落實好自己的領域、自己的行業。也不能照抄照搬,不是每個行業都存在這五個問題,也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行業存在的突出矛盾問題。我想,具體的內容,一號文件的具體內容我講了六大部分、30項,就不一一去解釋。文件,我想學習理解文件,非常重要的是要把握住兩條,一條是要對我們自己所處的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發展形勢有深切的認識。在認識上和中央一致起來,你才能讀好這樣的文件。第二是文件就是必須要認認真真的讀,一字一句讀,才能抓得住文件的精神實質。
關于文件的解讀,我想就是這么概略的提一下,就我個人的理解,貫徹這個文件,也就是做好今年的農業農村工作,核心就是這么三句話:第一,要有緊迫感、責任感,抓好三農工作是確保我們黨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任務的關鍵。第二是要轉變發展觀念,確實把我們的發展理念轉到中央提出的五大新的發展理念。第三,工作的重點要牢牢把握住,要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改革。我想這是這個文件我自己體會的重點內容。
二、如何看待當前糧食形勢
第二個問題,我想針對當前的實際情況,談一談。怎么看待當前我們國家的糧食形勢。
(一)供給側改革的兩個方面
應該說,這也是中央今年一號文件提出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這兩個會議的召開前后沒有超過一周。很多同志都注意到經濟工作會議之后,中央出臺的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就明確提出要推進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我想,它涉及的范圍非常廣,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從本質上來講,我想主要是兩個,一個就是我們的生產一定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你不能是市場有需求,你生產不上來,市場沒有需求的東西你提供了一大堆。第二以什么樣的方式提供供給,傳統的方式,大量消耗資源的方式,破壞生態環境的方式,這可能不準,但是我們現在貫徹發展五大理念,非常重要的是通過創新的方式、制度的創新、科技的創新、組織的創新,通過一系列的創新,來降低供給的成本,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
我想,所謂供給側改革,我自己理解,也不一定對,我想主要是兩個,把握住供給之間的密切聯系,總的來說就是面對當前的實際狀況,五中全會決定里提出來的,我們要激發新的需求,創造新的供給,這樣才能使得我們的經濟始終保持活力。所以,第一個關鍵就是供給要適應需求的變化。供給并不完全是被動的,既可以深究,也可以去引入,就看你是不是提供了社會、提供人們所需要的東西。第二,一定要有創新的精神,去創造新的東西,我想這是很重要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業,確實像唐社長講的,連續12年增產,我們歷史上沒有過,世界上大概也很難找出這樣的例子。我們的糧食產量,很多同志都理解,上世紀創造了歷史最高點是1998年,那時的產量達到了10264億斤,但是后來由于種種復雜原因所致,1999年開始,糧食產量出現了連續五年滑坡,到了2003年,糧食總產量只有8640億斤,五年年產量減掉了1632億斤,這個不得了。1632億斤年產量的降幅超過了糧食大省黑龍江一年的產量,不可想象說某一年黑龍江顆粒無收這個國家情況。因此,2003年總產量降到8640億斤后,應該說產不出需、供不應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下半年,黨中央、國務院抓緊研究三農問題,重中之重的概念是如何解決的。那么怎樣體現呢?中央下了決心,從2004-2014年開始,把一號文件這個編號重新給予指導三農工作的文件.
(二)2004年一號文件四大政策回顧
2004年的含金量相當的高,大的政策大家都記得,至少有四大政策,一大政策就是加快推進農村的稅費改革,進一步減免農業稅,這個大家都理解,也是在這個一號文件推出之后,在2004年3月5日人代會上,農村工作會議上,溫家寶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用五年的時間徹底免除農業稅,這句話在當時會場上引起了最持久、最熱烈的掌聲。起點是哪里呢?改革試點是2000年開始,但是從2004年開始,進一步減免農業稅,允許條件成熟的省市自治區給予取消農業稅。當初用五年的時間取消,到2005年底就取消了,所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了國務院提出的從2006年1月1日開始,正式取消農業稅收,這是一大政策。
第二大政策就是首次提出了財政要直接補貼農民,剛才提到三項補貼,第一是對種糧的農民給予直接補貼,從中央和地方合在一起302億元糧食風險資金補助拿出一半151億,分三年落實到直接補貼中。第二項提出對農民購買糧食,國家給予補貼。第三項就是農民購買農用機械給予補貼,當時叫三項補貼。后來隔了三年,2006年中央又提出第四項補貼就是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綜合性補貼。最開始第一年這三項補貼的量并不大,2004年是140多個億,現在四項補貼結合在一起,一年1700多億,這是農民直接拿到的受惠。
第三大改革措施,就是宣布從2004年開始,全面放開糧食供銷市場,允許多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成為糧食購銷的主體,實現糧食多渠道購銷,一下子把糧食就放火了。
第四大政策就是針對農民。農民對這個市場應該是又愛又怕,有市場就有自由,種什么?賣什么?資金勞力往哪里投?所以,你放開市場就給了農民充分的自由,市場是雙刃劍,一旦產品不直銷或者供不應求,市場對農民來說又是災難。中國有句古話叫谷賤傷農,農民對市場又有歡迎的、又有害怕的,萬一出現上述的情況,怎么辦?國務院對這種情況明確提出對市場緊缺的主要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政策。
這四項政策出臺之后,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自己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我們也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在調研過程中,我記得2004年的夏天,我跟著錦濤同志先到市場,到廣安去參加小平同志百年誕辰活動,然后就直接在農村地區進行調研。農民說,這一政策我知道,而且講到一改三補,一改就是稅費改革,農業稅費改革,三補政策是直補農民糧食供給、農民的大勢政策,一改三補開天辟地以來好政策,國家給農民發錢,過去沒有這種事情。但是,他說最讓我們心里托底的就是最底價政策,因為有最底價政策就知道糧價的底線在哪里,有這個政策就不愁種出來賣不出去,因為國家可以直接收,可以大膽的種糧食。結果2004年這一年,我們糧食產量一舉增產756億斤,這在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所以,很快的就把當時糧食供求緊張的格局度過去了。
(三)當前糧食體制改革
我們為什么這一段講得這么具體呢?我是想跟大家一起研究我們現行的糧食體制。如果把糧食體制分解開的話,就可以看到有三個大的板塊,一塊是價格形成機制,價格怎么定出來了。第二塊農民補貼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第三塊糧食收儲制度,我們講糧食政策主要是三塊內容。我前面講的那一段,其實是想跟大家說明白,我們現行的糧食政策就是在2004年生成的。這個制度或者這個政策,整整運行到現在,到去年是12個年頭,今年是第13年。大家也很容易理解,糧食政策作為供求關系調節的政策,它是短期的。這樣一個政策已經實行了12年了,那就不可避免,從最開始實行這個政策的時候反復掂量著是利大于弊的政策,但是在慢慢運行過程中會發現很多環節條件背景變化,也引起這個政策自身也在變化。到了一定程度,這個政策可能變為弊大于利,今年這個政策運行13個年頭,大家已經理解到了,這不是形而上學,是形勢告訴你,你不改就走不下去,現在不能因為要改這個政策當年做得不對,當年為什么要提這個政策,把這個去脈講清楚,大家就知道當年出這個政策是對的。
價格形成機制,2014年文件講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價格由市場來定,但是為了讓農民心里有底,國家又提出了最低收購價這個制度。這時候價格到底誰在定呢?實際上大家知道,由于當時糧食供求關系緊張,所以國家出臺的具體收購價是低于當時的市場價。它只能起到一個對市場價格托底的作用,不讓你掉下來,掉得太多,我按照這個價格來收。當時定的,和以前的保護價是全面實行的。第二是國家一收到,當時的政策是暗保價,你只要賣,我就敢保。但是最低價有沒有保證?不同在哪里呢?只對市場緊缺的糧食在主產區實行,一般的不施行。第二,只有當市場價跌到保價以下,政府才出手收購。政府出手收購市場上流通的糧食少了,價格回升,如果市價回到一定以上,政府就不收,繼續按照市場價來運行。一開始出臺的最低價,因為本身是低于現實中的市場價的,所以價格仍然是由市場來決定。2004年、2005年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啟動最低價收購,因為都在最低價以上,2006年有些地方開始啟動,說明有些地方的糧價,隨著供求關系的變化降下來了,降下來低于最低價,但是應該在2007年以前,也就是最低的價格收購,這是讓農民放心的,不需要就沒有出售,這是第一點。
第二,我們最初出臺的最低價,就是兩個品種,小麥和稻谷,就這兩個,而且小麥和稻谷都是在主產區,那個價格水平當初是多少呢?很多在座的都知道,小麥價,那時候紅麥和花麥最低收購價是6毛9,白麥是7毛2,稻谷早秈稻是7毛,中晚秈稻是7毛2,粳稻是7毛5,這是2004年的價格,這個價格四年沒有動。2004年波動之后,2005年、2006年、2007年價格穩定,沒有動。你可以看出來,有這樣一個政策擺在那里,四年基本上沒有實際執行,而且價格也沒有作出任何調整,說明這個政策的功效是非常好的,沒有任何人付出代價,但是糧食產量持續增產,糧價持續上升,當時這個政策收到了極好的效果,用現在的話來講,性價比極高,就一句話的事,又不要你出手,糧食就慢慢回升。但是情況是在起變化,變化什么呢?經濟社會的發展導致投入生產各項要素價格在不斷地上漲,意味著生產成本上來了。2006年出臺農業生產稅價格的補貼,這塊我們是補貼,有1200億是掛在農業生產稅上,每年,不是補了嗎?是補了,但不全部解決問題,在座的同志比我有更切身的體會,由于2008年以后,我們經濟快速增長,社會上講到的要素價格增長,大量的要素漲的這塊,土地的要素漲上來的,勞動力也漲上來了,這兩個價格漲得很快,體現在農民市場,大家也理解,土地流轉的租金價格不斷地漲。最開始我到黑龍江調查,最開始一二百就行,現在五六百也不算高,現在在內地更高,租金上去了。第二農業用工價格上漲,現在農業用工和城里是一樣的,一樣干活,不會說比城里貴一點,給農業便宜一點,不會。2008年由于這兩個價格上漲,導致生產成本迅速提升。農民覺得再去種糧,賺頭少了,積極性就有問題。從2008年開始,國家開始調整最低價。最低價2008年調整的時候,之后每年都調,一直調到2014年,調了多大的幅度呢?大家可以看到,我剛才講的小麥,后來就并了,不分紅麥、白麥、花麥,合在一起了。2004年定的價格是1.18元,所以小麥價格從2008年到2014年七年時間提了14%,早秈稻價格從7毛提到2014年是1.35元,提了91%,中晚秈稻從7毛2提到1.38元,也提了大概91-92%,粳稻從7毛5提到2014年是1.55元,提了100%,翻一番,這個政策我們都了解。慢慢的隨著成本的上升,逼著國家把最低價提高,因為不提高農民沒有積極性。
當然,在這個政策上,大家可以看到,由于環境的變化,導致了最低價的目的和針對性發生了變化,最開始最低價是糧食價格政策,但是走到最后,大家能感覺到,它變成了農民收入的補貼政策。
所以政策本身的內涵在不知不覺的發生變化。于是,它起到的效果也必然發生變化。但是,我們現在并不是說這十幾年來這個政策前半段是好的,后半段有問題,增加農民收入有什么問題,也是對的。毛病在哪里?你不能把補貼的錢和市場價格混在一起,這樣就把市場信號搞亂。你本來說現在稻谷提到1.3-1.5元多,這里面的價格是塊把錢,三四毛錢給它的補貼,你分開給沒有問題,捆在一起市場就搞不清楚價格信號到底是什么。這是深層次的。當初的現象,剛才講到這12年實行的政策,有一條硬道理,12年連續增產,12年農民連續增收,說這個政策是對的,它是有道理的。有道理在哪里呢?我們對農業農村工作,無論是從哪個角度去看,你必須兩手都抓,一要抓主要農產品的供給,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要調動農民積極性就要讓農民增收。所以,我們要非常清醒,任何時候關注農村經濟問題就這兩條,你這個政策是不是有利于發展和生產,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供給,另外這個政策是否有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在實際當中主要矛盾存在在這方面,價補合一,這樣大家就容易理解,為什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對玉米的改革要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我想把這個過程講完,大家大體能理解這十幾年糧食生產怎么過來、政策怎么過來、農民收入怎么過來的。
另外,我之所以說我們這個政策起到很好的作用,前十年沒有什么問題,后幾年價格不斷上漲,農民受益。大家注意一個基本現象,2004年糧食一路增產,連續增產,但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從2004年到2009年是不到5塊,沒有縮小。2009年是城鄉差別最大的一年,一個城鎮居民的售出是農民收入的3.33倍,于是引起了中央的警惕,要下決心想辦法促進農民更快增加收入,這里面就包括把最低價這個政策的內涵加進去補貼農民,希望通過這個政策能帶動農村政策,效果有沒有?有。從2010年開始一直到去年年底,連續六年農民收入的增產、增幅都成正比。城鄉之間的差距是縮小了,從2009年的1:3.33降到1:2.73,有效的,但有效也有代價,因為你搞了一個價補合一的政策,對市場機制干擾了,于是有了其他的問題。其他是什么問題呢?我想大家也能看得到,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現象的調查,當時糧價表現復雜,是三量齊增,產量連年增產,進口量連年增產,庫存量連年增產,到底怎么了?是多還是少?這事就復雜了,正常情況下不能出現三量齊增,增產了就可以少進口,既然缺,市場供給增加了,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庫存不應該增呀,現在是三量齊增呀。
從我們現在大家都掌握的情況來看,有四大原因。第一大原因,我們糧食在品種上的供給結構,適應不了市場需求的結構。有關部門對糧食供求分析,大家都知道糧食總產量12429億斤,前年又增加288億斤,但是就總量來說,對中國的市場需求來講,還是供不應求,還需要補貼。多大的缺口呢?大概有四百到五百億斤的缺口。也就是說我們現在中國消費的糧食,它的總需求量大約在12800億到12900億之間,產量只有12400億,大概有四五百億斤的缺口。從這個角度來看,進口是必須和必要的,否則供求就有缺口了。缺口多大呢?四五百億斤。進口進了多少呢?去年進口的糧食接近2.5億斤,歷史上最高,接近2500萬產量,那么這個缺口是500來億斤,那么你補了這個之后還多出2000多億斤。為什么有這樣的情況呢?大家分析一下進口的結構,24000億斤—25000億斤的產量,這個進口里面有1600多億斤是大豆。我們自己去年產了多少大豆,產了264億斤大豆,加上進口的,意味著我們國家大豆的需求在1800-1900億斤,所以大豆需要這么多的進口。總量缺口500億斤,某一個品種的缺口是1500多億斤,具體品種的缺口要填平,總量就多出來了,意味著除了大豆之外,大豆是我們供不應求的品種,但是除了大豆以外,其他的糧食品種中,一定形成了相當庫存無效的。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家能分析出什么品種大概有多少?所以,你增了不是市場要的,你就要進口。有些品種,玉米生產出來了,市場不需要這么多就要進倉,這是我們當前生產中的農業生產面臨的一大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推進農業,推進糧食的供給側的結構改革,至少在糧食生產上要調整品種結構,讓我們的生產更加符合市場需要,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大原因,整個糧食三量齊增的局面,不單在一個渠道上,更嚴重的問題在哪里?我們的生產成本大大高于國際市場,于是價格比它高得多。經營者要考慮,同樣的糧食,我干嗎要買貴的,哪便宜就買哪里的,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的價格比別人貴這么多,人家干嗎要買你的。我們現在的情況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這幾個糧食品種,稻谷、小麥、玉米,把我們現在的市場價格和國際市場價格比一比,看一看,大概總體上我們的價格比人家高30-50%。這不得了了,一斤糧食差二三毛、三四毛。這個局面,當然有我們的情況,中國地少人多,人均就這么一點地,現在糧食主要出產國都是南北、美洲等,那里人少地多,我們雖然18億畝耕地,大體上美國人的耕地比我們多四分之一,地比我們多四分之一,但是農戶總量只有200萬畝,我們是多少呢?承包耕地農民的家庭是2.3億,我們的農戶是他們的一百多倍,我的地還比它小,戶均的耕地很小。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農戶數量巨大,規模細小,經營分散,于是簡單的跟它比交易,比不過它,就慢慢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是很多年前,在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過我們的糧食比人家貴呀,中國的糧食一直是凈出口的,凈出口的局面一直到2008年。意味著2008年我們糧食有競爭力的,2009年、2010年、2011年這三年我們的小麥、玉米、稻谷都變成了凈進口,現在各種糧食都是凈進口。可見,2008年到2009年發生了變化,進口變化非常大。什么變化呢?有一個變化我講了,國內農產品價格大幅度提高,這是我們自己的原因。成本上去之后還有別的原因,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垮臺,金融危機爆發,這是持續發酵,發酵以后到現在,導致的結果是全球通貨緊縮,全球通貨緊縮導致的直接結果是大宗產品價格暴跌,我們講全球大宗產品就是能源產品和資源產品,大家看能源產品價格暴跌,礦石、礦產價格暴跌,糧食價格暴跌。你看一下國際上其實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的點是發生在2012年下半年,如果把現在,今年1月份,國際市場這幾個主要農產品的價格按美元計算的價格,你拿去和2012年下半年的價格相比,按美元計價的,它自己都跌了30-40%,這不是我們的原因,是國際市場的價格。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大原因,跟我們經濟發展也有緊密聯系,為什么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堅挺,最近這段稍微貶了一點,現在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和2005年以前相比,我們升值了26%。意味著什么呢?國際市場的農產品是以美元計價的,進入中國,折算成人民幣的時候,它要貶掉26%,進入中國,折算人民幣,要進一步降價。國際農產品的價格在降價,運到中國還得降,因為美元兌人民幣貶值。
第四個原因是剛才講的能源價格暴跌,糧食大宗產品,國際貿易要大通多運,基本都通過海運,石油價格跌,海運價格也跟著跌,現在海運價格便宜到什么程度呢?2008年5月份,我查了數據,從美國墨西哥灣散裝貨輪,糧食運到廣州黃浦港130多美元,現在你再去看看,30多美元一噸,一噸糧光運價跌了100美元,按現在的價格便宜了六百多塊錢人民幣,這幾個因素加在一起,所以我們的糧價暴跌,局面是客觀的,我們也要承認我們的農業競爭力不夠,這些因素都有,但情況復雜,有很多不是農民,也不是中國的農業部門甚至中國政府自己把握得了,全球糧價暴跌,能源價格暴跌,運價暴跌,匯率變化等等這些因素,所以現在改革,坦率的說,要想搞好農業,沒有全球眼光是不行的。包括我自己在內,一睜眼,突然我們的價格比人家高出那么多,開始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你細細分析,情況這么復雜,你自己種什么,種多少,種了要給誰,你要有全球的眼光,要去觀察。我認為一是品種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二是國際的糧食產品價格發生急劇變化,這個過程不可能馬上就過去,現在大家都預測能源價格怎么樣,糧食的價格怎么樣,預測到現在,2016年還看不到大幅度回升的表現。我也問過人家,這么低的價格能扛得住嗎?人家不愿意如實回答,600英畝以下,600億公斤是3600畝耕地,種小麥和大豆,大概扛不住。去年600畝扛不住,今年千把畝扛不住,這么低的價格,種了半天,賺不了錢,但是變化遲早是有,但是不能把希望停留在國際市場各個方面,我們功夫要下在表面。
這方面需要解決的認識上有兩點,第一點,大家一聽,我們的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高30-50%,還有希望嗎?還種它干嗎,人家便宜買人家的就行。有人說,剛才說總書記到江西考察也講到這些問題,相當大的程度是針對這種問題。去年一年有很多輿論,有很多人講,中國種糧食這么貴,國家還要給補貼,買外國糧食這么便宜,還不要給補貼,種它干嗎,多買一點,這個觀點去年比較盛行。我不去展開分析,這個想法我認為實行不了,我們這個局面,雖然糧價比國際市場高30%-50%,實際還有一個保護政策,我們加入世貿組織的時候,經過艱難談判,可以實行關稅配額制,就是小麥、玉米,還有棉花、糖。什么叫關稅配額制?因為農業是資源稅的產品,如果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資源大的國家向資源小的國家競爭農業品,小的國家就完蛋了。在資源稟賦角度講,你沒有錢就顯得不公平,認識到這一點,對一些敏感性的產品要保護,保護我自身的產業,要保護我的農業政策。所以就談到在這一類農產品價格有保護,加入世貿組織,市場開放,讓你們的農產品進入,但是有限制,就是關稅配額制,一年讓你進來多少,我是優惠關稅。超過了我承諾的數量,對不起,我要保護起來。我們現在三樣谷物的配額,小麥一年是963.6萬噸,最多低關稅進口。玉米720萬噸,大米532萬噸,其中有一半是秈米,一半是粳米,合在一起是2000多萬噸,440億噸。跟我們自己的谷物相比,占我們自己谷物產量不到10%。坦率的說,這部分關稅配額比,我讓你進來,最多讓出4%的國內公司運營就夠了。這部分進來價格低,因為我們對它的關稅也低,只收1%的關稅進口。低關稅進來我們比它高這么多,如果把我們的關稅配額申請完了,我剛才說了,玉米720萬噸的配額,配額指標發光了,你還要進,就從721萬噸開始增收高稅額,增收65%,這是世貿組織談好的,要符合規則。我們現在的價格大概比國際上高出30-50%,還沒有達到60%。但是,個別的,像去年5月份,玉米曾經有十天的時間,達到了60%,但很快又下去了。
所以,我講天沒有塌陷來,也不會塌陷來,是因為什么?我有一個關稅配額保護,你比我價格低的農產品進只能進這么多,你想多進,關稅配額就沒了,稅收一上去,你價格就比我高了,你價格比我高就進不來了。所以,我和有的領導,跟有的干部同志和有的專家,他們意思是別種了,再種也賣不出去了,我說除非你不要關稅配額,世界上有這樣的國家嗎?你要作出這個決定,引出的后果不是鬧出來玩的。韓國總理因為承諾讓美國牛肉進口,那是遲早要下臺的。我正好在韓國,天天晚上公務員、工廠,晚上下了班就到總理的門口鬧,反對牛肉進口,因為進口了,它確實便宜,但是我和韓國人聊,聊完以后,老百姓現在怎么樣,晚上九、十點鬧完之后,回去吃夜宵,說吃烤肉,吃什么烤肉?吃牛肉,吃美國的牛肉,因為便宜,這引發的后果極為復雜的。我相信只要世界貿易大規則不改,我們絕對沒有人敢說把這個配額廢掉。唯一的一條,你別在牛肉上生產,現在糧食價格比國際市場上高出百分之三四十、四五十,有關稅配額制度保護的,如果不管不顧,按前幾年是可以的,低則五年,長則七年,我們所有糧食品種的價格都會比國際市場上高出65%以上,那時候你的關稅配額這道防線就徹底崩潰了,那你就擋不住了。你價格比他高那么多,確實不行。我們現在要通過改革、發展和創新,讓我們的農產品的成本,五大任務,要降成本,想法設法通過各種創新降成本,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
第二,我們現在的麻煩不在關稅配額的品種,我們也就那么多,你不是所有的品種有關稅配置,我就設那些不是關稅配額的品種進來,現在愈演愈烈,大麥的進口、玉米酒糟的進口,沒有關稅配額,又實行低關稅。比如說大麥和高粱的關稅,大麥2%的關稅,高粱3%的關稅,而且我們過去除了進點啤酒、大麥,基本上不進大麥,一年進一百多萬噸就不錯了,去年進口1070萬噸,增長速度極快。高粱,我們過去從來不進口,去年進口也是1070萬噸。DDJS玉米加工燃料酒精之后,剩下的酒糟,干了之后大概是作為飼料。過去沒有深化燃料,現在大部分進口,去年進口900多萬。還有就是苜蓿科目,去年兩樣加在一起進了1200萬,我們和東盟國家有自貿協定,所以東盟農產品進入中國是零關稅,東西便宜,這幾個品種可以想一想,第一沒有配額管理,數量沒法控制。第二,都是低關稅,競爭力當然很強。進到現在,去年進了多少呢?375萬噸,750多億斤,高粱和大麥是一千萬噸以上,DDJS是600多噸,苜蓿科目1200多萬噸,是3800多萬噸。加上關稅配額又進了一點玉米,那個數量有限,470多萬斤,折算過來是90多億斤,把這兩個數加在一起,大概進口的玉米和玉米替代品合在一起是800多億斤,差不多是國內玉米產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五分之一的玉米的市場被人家占了。所以,我說既不能妄自菲薄,覺得沒有出入。坦率的說,世界上一百七八十個國家都搞農業糧食出口,但是你說有哪個國家農產品價格競爭力比新大陸國家高,這都要有一點保護支持,這樣才能生存。比如日本,比我們貴得多,但也要活,它也有關稅配額制,日本對稻米的保護,政府承諾不管國內需不需要,政府以零關稅向國際市場上購買870萬噸,所以購買十分之一,零關稅,國內有沒有需求,政府出面,買了以后干什么呢?其實也不讓它進口市場,都是進了釀造廠、加工廠、飼料廠,還有一部分用來供給國際政府。因為大米進口,規定不準賣給別人,我進了870萬噸,政府掏錢,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后,把日本關于大米進口的關稅制度提到什么水平?大家都知道,日本大米的關稅從來是在700-800%,那就是說,日本市場的大米價格是國際市場的八到九倍,一直是這樣的。我前兩天見了日本通訊社的幾個老朋友,他們又來談大米對華出口的問題,七八年前進口過一次,在北京賣得很俏,賣到兩個檔次,99和199元一斤,一搶而光,我這次又問,你們這次向中國出口大米是什么價?說中國庫存大米的10-12倍的價格,說你們現在好一點米五塊多錢,我就賣五六十塊錢。所以,日本這樣一個在稻米上完全沒有競爭力的國家也可以出口呀,所以,我們要善于運用好國際貿易的規則,讓我們的產業能夠繼續健康生產,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又要考慮到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是很嚴峻的,因為兩個問題,一個是你這個價再不能往上走,再往上走,你比人家高出65%,就全線崩潰了。第二,你即使這三個品種,玉米、小麥和大米價格控制在國際上高65%以下,別人還會有貿易戰略,不受關稅配額限制的產品抄你進來,你也不好辦。所以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樂觀,要下決心針對問題來推進。這樣所以一定要有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定要具體來說,就是對我們剛才講到的價格形成機制、補貼制度、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其實這些改革,已經陸續在開始。
2013年下半年國務院就開始研究,感覺到問題了,所以研究決定2013年下半年有一個決定,2014年先推出兩個,一個是新疆的棉花,第二是東三省的大豆實行目標價格改革,這個情況我就不講了,都在推進往前走,今年是第三年。第二是去年夏天,對油菜籽主產區,中央財政給予資金補貼之后,停止對油菜籽實行臨時收儲,油菜籽的價格馬上市場化。但是農民是吃了虧的,過去油菜籽要二塊四五,現在已經降到一塊三四毛了,反映了市場的真實價格。第三步,就是去年9月份,國務院出臺了玉米臨時收儲價格,從1.12元降到1元,玉米價格也開始回歸,但是事走到現在沒走完,1元的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高得多,現在到岸完稅價格是8毛一斤,我們是一塊錢,如果是替代品,高粱、大麥,比這個價格要低一點。所以,沒有什么退路。你要繼續保持我們的市場,你就得把它擋在外面,擋在外面不能采取行政措施,不能強制性的,只能通過競爭機制。競爭就是我的價格在家門口能夠抵得上它。這個問題上一號文件已經明確部署,今年要對玉米價格進行改革。不光是價格,價格競爭機制和補貼政策要進行改革。農民的損失政府要補貼上,這個補貼是價格以外的,和價格分開。只有把價格分開,讓國內產品的價格不比國際市場上的價格貴,加工成其他的東西,才可以選擇國內的產品,否則一定會選擇便宜的東西。只有它的需求擴大了,生產出來的東西才好賣。現在我們的玉米這么多,什么原因呢?價格太貴,但是你要到中央政府申請玉米配額也很難,申請完也就是一百二十噸,所以你看東北的很多玉米只能關在關稅保額。我們的價格如果回歸理性,這個企業都可以開展起來,需求會增加了。現在來說,政府部門從各個方面,以及糧食主產區的幾個省份,通過這一段的調研、討論和磨合,基本上意識已經形成了,最關鍵的一條,政府到底拿多少補貼補農民,這事對下來就行了,這涉及到財政預算,要經過人民代表大會。兩會以后,會盡快出來,才不耽誤老百姓的春耕,要不然種什么,怎么種,否則就搞不清楚。
現在的態勢已經明朗了,基本思路都已經共識了,怎樣更精細地去操作,最關鍵是不要讓農民受大量的損失。讓農民受大量的損失,就不干了,二三年局面就又回到2004年去了。2004年糧食產量是減,連減五年,爬回去,爬到底,1998年最高點,1999年開始降,降了五年。一直到2008年糧產量再次超過1998年,十年了,這樣的事情不能重復發生,所以一定要保護好農民的利益。
第二,我坦率的說,今年的文件里,大家看到主要糧食品的改革講了兩點,一是先講稻谷和小麥,稻谷和小麥是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但是加了一個完善,繼續執行和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玉米的事情講清楚了,一定要改革,是不是小麥和稻谷就可以不改,我不這樣理解。我認為今年一號文件講了今年如何達到目標,就是完善。為什么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小麥和稻谷是老百姓的口糧,玉米主要是工業原料和飼料,老百姓對口糧體制政策的變化的凈關注程度會越來越高,敏感度高。第二,我想講的是小麥和稻谷受到的沖擊不會那么大,因為它是有關稅配額制保護的。我想有一條大家一定要理解,如果玉米的體制改革出了臺,小麥和稻米的改革不跟上的話,那是非會打敗的,因為底價關系亂了,如果老百姓發現小麥不能種,就多種玉米,這樣一亂,糧食供求的平等結構矛盾就會更加突出。所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玉米的改革必須要先行,因為面臨的矛盾非常的尖銳,但是小麥和稻米的改革,必須相繼跟進,不能拖的時間太長。從這方面,是我的理解,當然要對農村的改革,一號文件提出的僅僅是關于設計,僅僅是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等等,遠遠的比我講的多,我主要挑出大家關心的糧食問題以及最基本的改革思路和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也講得不一定對,供大家參考。
謝謝大家!
(2月27日,由農民日報社主辦的“2016中國三農發展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出席會議發表了大會主旨演講,對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進行系統解讀,演講實錄略有改動,未請本人審閱)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